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媒介素养提升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8
媒介观察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媒介素养提升探究
卓巴加
(甘南日报社,甘肃 甘南 747000)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传统纸媒逐渐呈现衰败之势。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得新媒体蓬勃发展,成为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
但是因为新媒体的准入门槛很低,新媒体编辑的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意识不强,新闻媒介素养不高,新闻敏感性有待增强。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为了迎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提升工作效率,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新闻编辑;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9-0158-02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进入互联网时代。
与此同时,新媒体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当前,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信息发布渠道、沟通交流平台,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信息产业日渐式微,这种形势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闻工作者要快速适应新媒体环境,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新媒体对新闻编辑事业的影响(一)更新新闻编辑理念,创新思维方式新闻报道讲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影响,具有单一性和刻板性。
新闻工作者严格按照顺序记录事件,各个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逻辑关系紧密。
但这样的新闻往往也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进入新媒体的门槛大大降低,增加了新闻工作者的竞争压力,原有的新闻写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全新的阅读需求。
新闻工作者应该舍弃传统理念,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创作出更好的新闻。
(二)新闻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下,电视、报纸等占据主流地位。
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有很大的话语权和控制力。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时代到来,新媒体应运而生。
新媒体大大降低了新闻发布和传播的门槛,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传播新闻。
新闻生产和传播不再被任何的传播载体垄断,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也不再掌握绝对的新闻控制权,新闻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三、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一)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内涵对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媒介素养指的是理解、分析信息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技巧、能力。
其实除了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之外,广大的新媒体用户同样需要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
尤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对于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全世界流行开来,主要是为了培养受众形成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
(二)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下,新闻编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受传播方式的影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新闻编辑事先已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和报道重点。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自媒体蓬勃发展,受众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受到了
冲击。
与此同时,自媒体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失去了新
闻应有的客观性、真实性,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新闻,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所以,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非常重要。
媒体从业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一)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
新闻编辑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直接影响新闻报道质量。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要快速获取信息,还要准确判断新闻价值,在海量的信息中凭借自身的新闻敏感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
(二)较强的受众意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发布与传播过程。
受众通过各种平台转发、评论新闻,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就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新闻传播得更远、更快,就必须从受众的实际新闻需求出发,及时关注新闻热点,编辑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专业的新闻编辑素养和技能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
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新闻工作者总是冲在最前面,及时为群众带来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一手资讯。
身为新闻人,应该具备专业的新闻采编素养和技能,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新闻编辑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对新闻事件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入的了解,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四)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新媒体的出现是新闻传播的一大进步,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感染力。
基于互联网技术,新媒体用户可以及时沟通交流,进一步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这对新闻发布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撰写新闻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受众,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提升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途径(一)提升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素养随着新媒体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虚假新闻、谣言等大肆闯入公众视野,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在新媒体环境下,规范相关新闻编辑的行为变得愈发困难,提升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素养迫在眉睫。
国家应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道德规范,鼓励新媒体人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
第9卷第9期
Vol.9 No.9159
(二)提升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便快捷,自媒体信息爆炸式增长,给新闻编辑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新闻编辑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编辑输出。
同时,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还要多次修改、反复确认,保证新闻稿件的逻辑合理、内容积极向上。
除此之外,还需要思考新闻内容与所在栏目之间的契合度。
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编辑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专业素养,以适应发展需求。
(三)增强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新”。
所以,在撰写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新闻编辑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提升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新闻编辑的行业竞争优势。
编辑人员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新闻编辑中融入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引起受众的兴趣,让新闻报道获得更高的阅读量。
六、结语新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新媒
体人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身作则,在努力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传播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了解受众的需求,具备较强的受众意识,为受众传递正能量,为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新国.基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高校外语专业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5):120-123.[2] 王沈华.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思考与探索
[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3):97-100.[3] 蔡志刚.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
究[J].今传媒,2016(10):141-142.[4] 刘宇赤.新媒体时代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A].道应
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C]. 2015:61-62.
(上接第157页)物,哪些作为重点,准备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甚至画面的构图、光影都要加以考虑;对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并将这些安排列成一个提纲备忘。
当然,现场的情况可能与自己的计划有些出入,因此要随机应变,站在更高的层面看新闻题材。
“站高一层看题材”不是说要改变这个新闻题材,而是面对同一题材,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来分析它的新闻价值,在选取新闻的角度、对新闻的看法、对问题的提法、抓取新闻瞬间的切入点上都要高出一筹。
拍摄一个社会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要把事件最本质的东西形象化,切入点要小,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
笔者拍摄的《文秘好找,技工难寻》这组新闻图片就说明了这一点。
2005年8月18日,招聘车工、电工等技术工人的摊位前空空荡荡,而招聘计算机操作员、文秘的摊位前应聘人员排起了长队。
当日,面向鲁西南地区的2005年度秋季人才交流大会在山东省邹城市举行,在招聘会现场,部分企业为招不到有熟练操作经验的车工、电工等一线技术工人而发愁,而业务员、文秘、计算机操作员等却是供大于求。
六、好的新闻标题、说明及拍摄技法是新闻图片的基本要素
图片是报纸的眼睛,而标题又是图片的眼睛。
我们把图片新闻传到报社或各图片网站,编辑首先看到的是图片新闻的标题。
所以,标题好不好,直接影响着编辑的取舍。
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归纳、提炼和引发,要集中反映出新闻的主题思想,这是制作标题的基本原则。
在这个基础上,标题还要做得新颖、短小、准确、鲜明、生动。
好的新闻图片还要讲究光与影的结合。
新闻图片应该讲究光影构图,能让人看了就产生联想和思考。
这就要求摄影工作者不仅要有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还要拥有摄影师的艺术技巧,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拍摄出优秀的新闻图片。
当前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在注重图片的信息量的同时都特别注意图片的形式感,讲究图片的光影效果。
作者简介:吕卫锋(1972—),男,山东邹城人,大学学历,中级记者职称,邹城市新闻中心经济报道部主任,邹城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主要从事新闻摄影、经济新闻报道工作。
(上接第147页)性,
以及扩展健康护理和大众教育。
成功的发展计划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它引发了对主导性的权威、认同和期望方面的挑战,这在一般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尚属于争议性的问题,但在通俗文化中却受到重视。
试想一下,在印度的电影和电视肥皂剧中,作为受教育和权力意识的结果,年轻女性已开始追求独立,这通过她们追求有爱情的婚姻和专业化的职业体现出来,这种追求也自然要引起那些“传统的”的父亲、老板、岳母和社区领导者们的愤怒,这些人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女性的诉求)。
各种压力(tensions)累积到一定程度,倘未引起注意,就可能演变为暴力,正如在“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所发生的情况那样。
虽然经验社会科学能够(或许粗疏地)评估这种动力的累积程度,但这几乎是难以实现的个案。
现代性的制度(如社会平等、法律制度、个人主义的强调、超于家庭、社区的义务的专业规范)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约束的解体,并进而产生个人内在紧张和社会“失范/疏离”(如《尼罗河上的漂流》)问题,(较之社会科学)流行文化媒介比较善于表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争议性和多元性层面。
同时,因发展而导致的分裂和冲突常被当作“失败的发展”,但事实上它们又是“成功的发展”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自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马克思到莫顿已降的社会理论家们都已经指出(argued)当经济条件改善以后,政治革命将更有可能发生而不是消减。
不过,潜藏在这些复杂过程中的因素并不总是能在社会科学著作中得以明示。
另一方面,优秀的通俗文化对发展所做的反映——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正如我们在本书中“发展的虚构”和“项目发展”等内容所呈现的那样,经常以小心谨慎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在探究这些问题。
(本文译自David Lewis,Dennis Rodgers and Michael Woolcock 主编的Popular Represention of Development:Insight form novel,films,television and social media 一书第13章,Routledge 出版社2014年版。
限于篇幅,注释从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