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漯河市示范性普通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河南省漯河市示范性普通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
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政治集团
B.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
C.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了制约作用
参考答案:
A
2. 下图为1931年10月5日?申报?刊登的“美丽牌”香烟广告.该广告反映出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时局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参考答案:
C
【详解】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图片内容并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故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是在19世纪90年代,故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D项。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所以图片上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局势”的内容,因此说时局的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故选C。

3. 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

其中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

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
B
4.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参考答案:
D
5.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
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 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从“(理学)思想成为原则”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宋代理学,而非汉代儒学,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具有了探究世界本原的哲学高度,使之系统化、哲学化,故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从“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反映出理学与民众生活联系密切,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是指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明清进步思想,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 古代雅典法律是不可随意更改的,若新法有害于民主,有害于城邦,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

控告成立的话,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虑。

这表明雅典
A.民主制度随意性强
B.用法律来维护民主
C.法律至上主权在民
D.崇尚法治律法稳定
参考答案:
D
材料主要围绕着雅典人民对待法律的态度和措施来描述,体现了法律对雅典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反映出雅典民主崇尚法律的特点,D正确;材料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法制的稳定性,而不是讲民主制度的随意性,排除A;材料是强调人们对法律的重视,而不是侧重用法律来维护民主,排除B;能够体现出法律至上,但看不出主权在民,排除C。

7.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发型在当时也被政治化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A
8. 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个表示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
A.强化宗族认同
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
D.继承华夏传统
参考答案:
9. 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支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付出封建土地制度
参考答案:
C
10.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

在此,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知识即美德
B.认识你自己
C.反对宗教权威
D.理性的行为方式
参考答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蒙昧中的觉醒。

根据材料“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
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可知材料体现了苏格拉底崇尚人的理性和追求思想的自由,保持怀疑精神与批判眼光,因此D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11. 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

秋菊打官司能够打赢,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参考答案:
D
12. 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镇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

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段文字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研究明代市镇经济发展的一手资料
C.考察明代传统农耕经济结构变化的有力证据
D.观察明代文学发展特点走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答案:
D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属于文学作品,故不能作为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故A错误;该文学作品也不是研究明代市镇经济发展的一手资料,故B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明代传统农耕经济结构变化,故C错误;由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可以观察明代文学发展特点走向,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的性质,注意区分文学作品与史料的不同点,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认识:由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可以观察明代文学发展特点走向。

13. 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维护公民平等 B.强调法律至上
C.限制公权滥用 D.追求司法公正
参考答案:
C
14. 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派)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属于同一个党派)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近年来认为“一党政府”好的人数比例明显要高,而且有日益增长的趋势。

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正当竞争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B.制约与平衡原则遭到了破坏
C.两党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
D.美国的共和制度遭到了质疑
参考答案:
A
材料讲的是在“一党政府”还是“两党政府”的徘徊到倾向于“一党政府”的趋势明显,这是由于“两党政府”会有政治竞争,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所以答案选A。

材料并没有体现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共和制之下是由选举产生的,材料并没有涉及到选举的相关话题,所以排除D。

点睛:在做题时,要注意关注题中的有连词,比如本题的“但”,这就表示着意思的转折,因而答案往往在转折的后面。

1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之法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B.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C.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背景可知,科举制的产生是由于士族阶层的衰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再适用,由此可知是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增强,故选D。

16.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下列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参考答案:
C
鸦片战争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洋布的涌入使“女工几停其半”,直接使家庭手工业遭受打击,促使“男耕女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A项19世纪末用土布逐渐增多与题意不符;B项反映厦门虽对西方棉织品有较大需求,但受到限制与题意不符;D项反映了自然经济瓦解的现象但没有表明是因为外国商品输入。

所以答案选C。

17. 历史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参考答案:
C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描述的“入侵”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
C
19. 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B.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
C.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D.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参考答案:
B
20. 某学者写道:“拿意大利来说,……(16世纪后)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荷兰的崛起 B.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英国确立海上殖民霸主地位
参考答案:
B
21. 从2007年开始,每年9月份在中国大连与天津交替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为“全球成长型公司”创造了一个与成熟企业共同讨论、分享经验的平台,这能说明
A.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B.区域集团化突破了地域限制
C.新兴经济体引起世界的关注
D.平等的贸易伙伴关系已建立
参考答案: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22.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的“不可忍”主要基于周朝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王位世袭制
参考答案:
C

23. 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

”该讲话时的俄国:
A.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参考答案:
A
据材料“1917年……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A选项正确;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这属于
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七月流血也属于十月革命的背景,故C选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24.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此可知()
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参考答案:
A
根据材料中,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所反映的《天津条约》内容,故1858年,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侵犯中国司法主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的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但是说全方位开放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以后,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25.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A.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参考答案:
C
26. “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

”由材料可推知( )
A.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
C.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一战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了分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十月革命只是被资产阶级激进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所认可,并非为资产阶级认可,故A项错误;题目的时间点是1917,此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1919年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1949年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故D项错误。

27. 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

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改变了列宁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最明显改变的是
A.减少政府指令性指标
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D.取消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结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可知此政策改变了列宁时期的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转而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B项“废弃”了表述错误;D项“取消”了表述错误。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措施与评价
28.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参考答案:
D
29. 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
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
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
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
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
参考答案:

30.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不得不予以调节”。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5位自己信任的人成为最高法院法官,时人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

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

以上材料反映了
A.政府济贫法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B.是罗斯福总统操纵司法权的结果
C.非常时期总统行政权的扩大
D.罗斯福新政出现了一些弊端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为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而推出的一系列措施。

为方便推行新政,罗斯福提名自己最信任的人为法官,干预国家经济,致使总统权力扩大。

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

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

秦朝制
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

唐朝制定《唐律叠议》颁行天下。

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材料二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

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

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

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帝国在公法与私法方面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12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7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形式,强调刑罚;以儒入法,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为主要目的;注重公法与国家利益,忽视个人权利。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及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水平落后;受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束缚,个人权利观念不强。

(6分)古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商业贸易发达,商业纠纷不断增多;人文主义影响深远,个人权利意识较强;公民法重视私法的传统。

(6分)
(3)认识: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7分)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
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

唐朝制定《唐律叠议》颁行天下。

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得出注重刑事立法;根据材料一中“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得出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儒家伦理道德紧密结合,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法律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2)中国古代的法律重视公法,主要是由我国是封建制专制社会,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儒家思想影响等因素。

根据材料二中“罗马法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得出古罗马商业贸易发达,商业纠纷不断增多,商业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思想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导致个人权利思想发达等。

(3)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要积极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要注重维护个人权利,要从国情出发进行法制建设。

3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中国户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承是国家自身唯一在定宪法,无宪法则无一定国是,而国家安得有标准。


——《郑观应集》
材料二、“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


——蔡定剑《宪政讲堂》
回答:
(1)有学者认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君主立宪要求的第一人”。

依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宪政民主所做的重大努力。

(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宪政百年曲折历程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