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特色民俗文化传承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阳特色民俗文化传承问题研究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益凸显。
多元融合的阜阳民俗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阜阳民俗文化在传承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因此,要通过深入阐发民俗文化精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其生命力和创造力等路径,传承发展阜阳民俗文化。
标签:阜阳民俗文化;种类;价值;路径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富矿”。
中国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
民俗文化被视作“流动的日常”,能够反映地域风貌和民族特性。
地处淮北平原的皖北重镇阜阳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又受到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因此处于多元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
简单来说,“阜阳民俗文化以北方(中原)民俗为主导,以南方(荆楚)文化为补充。
”阜阳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阜阳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
一、阜阳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一)民间工艺丰富多彩
据《阜阳民间工艺精品集》记载,阜阳有剪纸、彩塑、泥人、枕头馍、黑陶、彩陶、柳编、刻铜、根雕、葫芦雕、临潭毛笔、微雕、刺绣、虎头帽、猫头鞋、木板烙画、五谷画、农民画等17项地方代表性工艺。
其中,阜阳团花剪纸文化意义独特、审美价值非凡,主要以多样的形式、饱满的构图表现鲜明的主题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具体来说是以大红的团花表达祝生、佑生等美好愿望。
阜阳团花剪纸作为民间工艺的代表,“充分展示了艺术符号怎样将民间信仰与人们的生活规范、价值诉求结合在一起”。
(二)戏曲艺术独具特色
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
据初步调查,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阜阳梆子戏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奇葩,已在颍河两岸鸣唱了数百年。
它的音调高亢而粗犷,如它的名字那样,像阜阳人民一样,质朴、亲切、直爽、豪放。
梆子戏“陶冶、启迪、感染、娱悦了一代代乡亲百姓”,阜阳民众对梆子戏也非常热爱和迷恋,正如阜阳民谣所唱“典了房,卖了地,也要听听梆子戏”。
(三)民歌舞蹈精彩纷呈
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皖北特色。
有吹打乐、锣鼓棚子、响乐班等多种形式。
流传较广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阜阳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包括花鼓灯、龙灯舞、斗牛舞、狮子舞、三仙会舞、肘歌舞、赶犟驴、竹马、打玉扇等40多种类型。
另外,阜阳杂技技艺娴熟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花鼓灯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有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表现了阜阳人民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
(四)民间活动独具特色
阜阳的传统庙会和民间灯会独具地方特色。
传统庙会经常利用庙会唱大戏、演杂技、说曲艺、玩杂耍等。
阜阳有名的灯会有界首灯会、颍州灯会、沙河灯会等,颇受群众欢迎。
2月8日,2018年阜阳新春大庙会暨阜阳首届民俗文化节盛大开幕。
庙会人头攒动,精彩纷呈。
舞狮舞龙、本土特色花鼓灯等让阜阳民众感受到了阜阳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
二、阜阳民俗文化价值探讨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益凸显。
阜阳民俗文化体现了阜阳人民的精神风貌,促进了阜阳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国文化应有所担当,要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重点构筑中国力量。
更好构筑中国力量,要在传播“悠久文明”和“多彩文化”中强化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民俗文化具有内生性和区域性,是最朴素、最草根的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作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生活素材和艺术养分,是先进文化的艺术基础”。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汲取民俗文化的独特养分。
民众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以及民俗文化能够体现中国精神,构筑中国力量,展现中国形象。
近些年来,我们对阜阳民俗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发掘和传承了阜阳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
(二)经济价值
文化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阜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多元融合,是促进阜阳经济发展的“富矿”。
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最先为旅游业所利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已不限于旅游业,开始横跨多个领域,形成民俗工艺产业、民俗食品产业、民俗影视产业等,呈现民俗文化经济化的趋势。
前文提到的“追梦颍州幸会新阜阳”阜阳新春庙会从2018年2月8日至3月3日在阜阳市花博园举行。
此次新春庙会有几大亮点,其中涉及特色民俗的有特色花
灯文化展、剪纸等非遗文化展、民俗演艺等,此次庙会展现了阜阳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丰富了阜阳市民的文化生活。
民俗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
(三)社会价值
文化是“人学”,民俗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首先,阜阳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阜阳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及阜阳的民风民情。
有学者概括了阜阳民风的特点:
“兼具阳刚与阴柔之美、奋发图强与乐天知命的对立统一、扶危济困与疾恶如仇的处世态度、神灵鬼怪与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
阜阳人民淳朴厚道的民风既是大美阜阳建设的精神动力,也是展现阜阳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其次,阜阳民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规则,能够维护教化人心,匡正社会风气,维持社会秩序。
最后,阜阳民俗文化植根于阜阳人民的生活,为阜阳人民群众所创造,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能够作为新形势下武装群众思想的好形式,提升阜阳人民的文明程度,推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
三、阜阳民俗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当前,阜阳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是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遭到现代文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一些民众在观念上对于民俗文化产生疑问甚至抵触情绪,特别是年轻人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祖辈、父辈在民俗文化上的认识有了一定差异。
二是一些淳朴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民俗的庸俗化、商品化、舞台化。
三是目前对于阜阳民俗文化的开发不足,资源闲置,产品转化程度低。
对于如何加快阜阳民俗文化传承,笔者建议如下:
(一)“火眼金睛”辨出来——深入阐发民俗文化精髓
市科学规划部门应组织实施阜阳民俗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数据平台;组织评选一批阜阳民俗学的重点选题,给予一定经费,推进理论工作者进行课题攻关;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如颍淮大讲堂等,将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普及,帮助广大群众辨识哪些是精华、为何是精华、如何来弘扬,哪些是糟粕、为何是糟粕、怎样去剔除。
从普及民俗文化到营造良好民俗文化生态,促进阜阳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伶牙俐嘴”讲清楚——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在辨证对待、深入阐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书刊、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体,创新表达方式,造成声势、形成规模。
要从民俗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汲取养分,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大力宣传民俗文化精华,使之切实得以传承弘扬。
要让民俗文化进阜阳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增进民众对民俗文化的直观体验和感受。
(三)“甩开胳膊”动起来——增强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民俗文化来源于人民生活,活跃于人民生活,要在档案整理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全阜阳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其进行“活的”传承和发展。
一要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推进剪纸、梆子戏等民俗文化进校园。
充分利用阜阳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体现地方特色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丰富拓展校园文化。
二要融入日常生活,多方展示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可用于城市和乡村的规划设计。
阜阳的民俗文化形象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可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打造阜阳城市地标,也可用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掘和保护一批有有文化气息、令人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小镇和村庄。
三是进行资源开发,开发文化产业。
阜阳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因此,要充分利用甄别评荐的研究成果,鼓励民间艺人、民俗文化传播者献计献策,通过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壮大阜阳文化产业。
通过文化和经济的良性互动,增强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基金项目:此論文为中共阜阳市委党校2018年度立项科研课题FYDXKT201847《涵养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013-2017年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Z].
[2]2017-2022年中国民俗文化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Z].
[3]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
(01).
[4]程波涛.阜阳团花剪纸的民俗主题与文化意蕴[J].文艺研究,2012(05).
[5]关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01).
[6]过伟.民俗溯源、价值探索与文化反思——论杨知勇在民俗学上的学术追求与理论贡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05).
[7]孙丽霞.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10(09).
[8]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01).
[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