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在幼儿园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6年第7期/C (3)>>>教学探索
幼儿园中“小老师”的存在一直颇多争议,担任“小老师”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责任意识、领导能力等。
但是,在幼儿园中,由于教师对部分幼儿的偏爱,使得这部分幼儿担任“小老师”的频率过高,这样的现象造成幼儿内部群体分化和特权感所带来的幼儿自我中心等现象,“小老师”的角色出现在幼儿身上有利有弊,教师正确地分配与引导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设置“小老师”的益处(一)换位思考、锻炼幼儿的主人翁精神在幼儿园,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但是对幼儿来说,他们愿意帮助教师,对教师提供帮助往往能够让幼儿获得积极的体验,这使幼儿开始变得更“乖”,教师的工作在幼儿的转变中也将变得更轻松。
如,在音乐课上,所有的幼儿都围坐在一起演奏乐器,大部分的幼儿表现得很活跃但有序,只有庆庆一人拿着乐器不停乱摇,教师一开始对他的行为采取忽视的态度,庆庆似乎发现了自己的自由不受干预,于是开始在自己的位置上趴下并且滚来滚去,乐器的声音伴随着庆庆的滚动越来越响,其他幼儿渐渐开始受他的影响,教师不得不对庆庆的行为作出制止,在制作未果后,教师提出了请庆庆来带着小朋友一起演奏乐器的提议,庆庆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并且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表现出色,与其他幼儿交换乐器、帮助其他幼儿收乐器,还亲自帮教师把乐器放回了置物架上。
在笔者的观察中,庆庆对所使用的乐器并不喜欢,导致了上课时不听教师指挥的情况,此时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都不足以支持他积极的行为,教师采
取了请他做小老师的手段,这刺激了他的积极性,让
教师的教学过程更顺利了。
(二)增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由于教师的人数与幼儿的人数并不成正比,不能时时关注所有幼儿,教师对幼儿稍稍有些关注,请幼儿为教师做事,幼儿便获得了一次积极的行动体验,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能力的提升让幼儿对自身的能力更加确信,且发挥得更出色。
幼儿在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过程中发展着自我。
得到教师与其他幼儿的肯定是他们获得自信心的最直接途径。
(三)培养幼儿的领导能力
在担任小老师时,幼儿有一定的行动规则,如,要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把某物送给谁;或帮助教师
“小老师”在幼儿园中的作用
吴艳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江苏南通226300)
摘要:幼儿进入幼儿园时,往往不能马上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会产生如哭闹等等不良情绪
反应,此时教师会想办法对幼儿进行注意力转移,请某个或某些幼儿做“小老师”帮忙做事便是其中一种。
这种现象在现代幼儿园中也称为“小老师现象”。
当前,“小老师”是否符合当前幼儿教育的需要,如何规范“小老师”是当前幼教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老师”;幼儿教育;注意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6)07-0058-02
. All Rights Reserved.
完成对其他幼儿的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责任意识渐渐强化并内化,进而转变成为一种行事准则。
担任“小老师”需要对班级的幼儿或物品进行分配或管理,让幼儿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师的正确指导
(一)小帮手行为出现的方式
教师指派,幼儿执行的促成方式,幼儿得到教师的授权,对班级的幼儿进行管理,或帮助教师完成教师的交代,是幼儿很喜欢的一种形式,大部分幼儿认为是一种荣耀。
(二)合理选择“小老师”
合理选择“小老师”主要以教师促成“小老师”的方式来讲。
在幼儿园中,许多教师在选择“小老师”时采取的形式并不是随意指派,大多数教师会根据幼儿的能力进行指派,通常被指派的幼儿都是平时教师眼中的“乖孩子”,他们大多很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组织,能力强、动作快、对教师的话理解得快,教师在这一群幼儿中就近选择“小老师”。
教师这样的选择行为在无形中增大了幼儿间的差距,让部分幼儿表现越来越好,部分幼儿表现则较不积极。
教师在选择“小老师”时应该有公平性,在教师的工作正常进行的情况下,轮流请幼儿做“小老师”或应特别照顾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与时间,以逐渐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三)明确“小老师”的职责
在幼儿园,“小老师”是教师的帮手,他们的责任就是协助教师完成某些工作或活动,他们有教师的授权,有权看管与支配班级中其他的幼儿,或是使用教室里的物品。
“小老师”能够得到较多幼儿的认可。
1.正确示范作用
教师在选择“小老师”后,应对幼儿强调小老师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在做“小老师”时,调皮的孩子会变得很安静,胆小的幼儿则会鼓起勇气行使“小老师”的权利。
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小老师”的行为会成为其他幼儿的焦点,此时,他们的表现是其他幼儿模仿的标准,他们对其他幼儿不规范的动作或行为等作出制止与纠正。
如:音乐课上,发乐器时教师要求所有小朋友坐好,请两名幼儿帮教师发乐器,教师说:“谁坐得好,小脚整齐就给谁,乐器放在小朋友小脚旁边,小朋友先不要碰乐器。
”两位幼儿听了教师的话一个一个发乐器,遇到小脚没有并拢的幼儿时发出提示:小脚并拢!并作出并拢的姿势,在发完乐器后,才把自己的乐器拿到“小老师”的位置前,并且坐得很直,小脚并拢。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要求是:小脚整齐才能给。
两位幼儿在做完教师要求的事情以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坐得非常端正。
给了其他幼儿正确的示范。
2.维护规则
幼儿园幼儿一日行为规范是幼儿园为了更便利地管理幼儿而设置的,在幼儿园中,幼儿是规则的遵守者,由于幼儿控制能力较弱,经常会有破坏规则的行为出现。
此时“小老师”需要对规则进行维护。
一般情况下,这种维护行为是教师指派,少数情况是幼儿自行维护。
如,吃饭时,萧某把自己不喜欢吃的青菜舀到了别的幼儿碗里,旁边的LL提示她:不可以不吃青菜,不可以把不吃的东西放到别人的碗里。
萧某对LL的提示不理睬,LL便把萧某的行为告知老师,请老师做评判。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自动维护规则的行为出现得很多,不管是教师授权或幼儿自发,教师都应该对幼儿维护规则的行为进行肯定或指正,以让幼儿社会性发展得到积极促进。
“小老师”现象的出现,让幼儿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对幼儿自信心、协调指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一定的益处,有存在的必要性。
但教师的正确指导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教师请幼儿做“小老师”,幼儿欣然接受,这种互动是幼儿园中最成功的互动形式之一,教师把握得当,便能让幼儿在其中受益匪浅。
在选择“小老师”时教师应使用公平的形式,如幼儿轮流或每日请当日值日生等,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成为小老师。
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体现“小老师”现象存在的积极性。
59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实践与研究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6年第7期/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