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手工艺:编织竹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手工艺:编织竹笠
竹笠,在客家地区叫“笠嫲”,用竹篾编成,夹以宽大的箬竹叶,用以遮阳挡雨。

竹笠有尖笃与圆顶之分。

尖笃竹笠主要流行于丰顺、揭西、陆河、饶平等地;圆顶竹笠则主要流行于梅县、兴宁、蕉岭、平远等地。

后者则为男女老少所通用。

编织竹笠需青竹(或称黄竹、慈竹,主要编织上坯)、硬头篁(竹子名,主要编织底坯)和箬子叶、油纸、赤纸和书报纸等材料。

编织竹笠的分工大致是男人破篾、女人编织。

其工序是:先选质量好的青竹和硬头篁,然后把它截成一米长左右一段,破成侧篾。

编织竹笠首先是踏笠模。

踏笠模先要用木头雕成实心的比碗大一点的模具,然后依着这个模具编织出笠模,笠模也是用竹篾编的,所用竹篾片大且厚,编织好的笠模可以让小孩当椅子坐。

接着就进行编织,熟练者编织竹笠基本上是不用看的,双手在笠模上抖动,因为编织速度太快了,旁人也无法看清她们是怎样编的。

一顶竹笠要织两块坯,上坯较软且密,底坯较硬且疏,每块都是圆形的。

坯织好后,把上坯倒过来放在钵中,先铺上一层油纸,接着铺一层赤纸,接着又铺上一层箬竹叶,然后再铺上一层底纸(书报纸),底纸要厚点,最后就把底坯倒过来合上,再在竹笠的边沿圈上竹片做的“笠嫲框”,用篾皮缝上。

然后晒干上油,一顶竹笠就做出来了。

竹笠具有耐高温、耐磨等优点。

一顶竹笠可以戴一年以上。

它可为人们遮阳避雨,抵御严寒。

以前,人们从事室外劳动或旅行都要戴着它。

(来源:梅州日报钟金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