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电子工业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

1929年10月,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

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

1950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

1963年,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国防工业序列。

这标志着中国电子工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

但是我国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广泛渗入国防、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产、科研、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与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回顾30年的电子工业的发展轨迹,有以下几项重大决策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电子工业改革与发展全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电子工业在总体上或某些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腾飞。

一、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
中国电子工业是因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原电子工业部的直属企业,从其建立之日起,长期坚持"以军为主"的方针,不生产或很少生产民品。

60年代初生产民用电子产品曾被批评为"不务正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一伙提出"四机部只管军用",更加严厉地限制了部直属电子企业的民品发展。

70年代,尽管提出了"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等口号,但因从部的领导机关到军工企业,对过去因搞民品受到的种种批评和指责都心有余悸,所以部属企业发展民品仍一直迈不开步子,民品产值长期在占电子工业总产值20%左右徘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全国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提高到78. 4%,而作为电子工业主力军的部直属企业,民品仍然只占27%,其中雷达和指挥仪企业分别只占7.3%和1%。

随着军品定货连续大幅度下降,以军为主的企业任务严重不足,又没有发展民品,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

为了摆脱军工企业的困境,四机部作出了加快向民用转移,大力发展民品的决策。

现在,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7%以上,真正做到了以民为主。

这是电子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实现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狠抓电子产品质量,增强产业发展基础
1980年,电子元器件工业产值占整个电子工业总产值的61%,但因技术性能低,品种不齐全,产品质量差,而且不能保证整机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整机的质量。

广大用户对电子产品质量很不满意。

当时人们用上演的几部电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多瑙河之波》、《今天我休息》等来讽刺批评电视机有声无象、不稳定和不显像等质量问题。

提高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是当时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有很大进展,已基本能保证整机生产大幅度增长的需要和性能要求。

三、提出"十八字"总任务,经济发展从低迷步入高速腾飞
1984年2月,召开电子工业厅局长会议,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十八字总任务、总目标。

电子工业"十八字"总任务、总目标是建立在对电子工业形势和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基础上的,是电子工业发展总体战略的概括。

提出后,很快在全行业传播开来,不但广大电子企事业单
位家喻户晓,而且在其他行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动员、指导与促进作用。

正是由于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唤起广大干部职工为电子工业奋斗的激情,使电子工业在他任部长的期间,从"六五"前两年相对低速的增长(产值增长率分别是7.9%和0.16% ),实现了高速腾飞(1983-1985年增长率为30%、47.6%、33.5%),,1983年,提前两年完成"六五"计划最后一年产值利润指标,1994年产值和利润实现同步增长,都比1980年翻了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电子工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四、从努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实现电子工业发展良性循环
从市场经济规律、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考虑,我国把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促进电子工业实现良性循环,确定为"七五"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

"六五"和"七五"计划期间的实践证明,从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的决策的正确的。

主要表现在:1、促进了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2、带动了电子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不但为元器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带动了元器件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促进了元器件质量的提高;4、为扩大电子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

5、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6、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对于电子工业走向集约化大生产,掌握现代化大生产技术,学会现代化管理,促进规模经济形成方面,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五、认真贯彻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四项高新技术产品优先发展
1986年10月国务院112次会议决定把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软件和程控交换机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七五"期间对这四个行业实行如下优惠政策:免征产品税;减半征收所得税;免征关键设备、仪器的关税;按销售收入提取百分之十的研究开发费;对重大引进工程项目免征进口税。

为了招聘优秀人才,允许在试办的小型创业企业中,实行工资从优的政策。

另外国家还决定,在"七五"期间每年拔付1亿元电子发展基金。

"七五"期间实行的这些优惠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涌现出一批有相当实力的高新技术公司,如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浪潮计算机集团公司、太极计算机公司。

六、大胆利用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外促内,加快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电子工业一直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振兴电子工业的重要方针。

开展国际合作,大胆利用外资,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我国《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决定》中提出,对外商投资的"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因为电子项目大都为"技术先进"、"产品出口",可享受特殊优惠,对外商有很大的吸引力,各地的开发区也把电子作为引进外资的首选产业。

因而,电子工业是利用外资比较多的部门。

利用外资对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2、促进了大公司的形成。

3、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4、促进了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快速腾飞的过程,虽然我国的电子工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快速发展还会继续,我国的电子产业终会进入世界前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