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30诗词五首》PPT课件 (3).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 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 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 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 的决心。
小结
• 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 南返时的愁绪,黯淡的前途迫使他挥鞭远离京 师。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 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 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 富的思想感情。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 然一体,感人至深。
赤壁
回顾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
作者背景及作品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 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 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 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 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 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 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敌帅张弘范称 其为“好人!好诗!”(之后二十 多天,只有八岁的南宋最后一位皇 帝,由大臣陆秀夫背负跳海殉国, 誓死不降。)
• 听录音,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 情基调。
• (1)请同学读首联,思考:首联写 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哪两个词 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诗歌赏析
•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 的事情就发生在“人倍忙”的五月。这两 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 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 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 农民的悲哀呢?
•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 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 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 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 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 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 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 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诗歌赏析
•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 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 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 “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 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 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 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
•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 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 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 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 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 此抒发心头之感。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 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 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 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 “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 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 “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 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 个人事件:因科举入仕; • 国家事件:起兵抗元
•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 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 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 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 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
•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 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 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 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 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
• 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 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 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 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 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 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忙于 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 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己亥杂诗
•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 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 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 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 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 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 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 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 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 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 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 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 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 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 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总结
•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 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 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 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 “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 的同情。想想我们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 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 福时光,好好学习。
• 后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 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 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 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 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 操一战。
• 可以说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 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 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 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 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 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 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 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 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 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 路。
•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 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 下文长安万 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诗歌赏析
• 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 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 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 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以 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 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 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 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 尘之中。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乌江》)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 悲鸿)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的一首诗《过零丁洋》。
• 过零丁洋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民族 英雄,同学们谁能举几个例子?
学过哪些爱国诗篇?
• 七战匈奴——卫青 匈奴末灭 精忠报 国——岳飞 林则徐
• 明朝的戚继光 剿灭了危害中国的日本 倭寇 明朝的郑成功 收复了被荷兰侵占 的台湾清朝的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 战中壮烈牺牲。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姥吟留别》)
作者介绍
•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 思想家、文学家。48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 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 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 成就尤大。
•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节奏。
•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 试理解诗句的的意思。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 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 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 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 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 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 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 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 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 (3)哪一联可以看出国家当时的形势险恶, 个人境况危苦?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 颈联。 • 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两句是全诗的文眼句。作者直抒胸 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 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 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 聚”化静为动。
•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 “怒”: 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 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 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 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 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 意志。
•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 曲《我的中国心》,默默感受爱国情 怀。
小结
• 同学们,一曲《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 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 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在这 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 的祖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 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 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 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简介作者及背景
•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 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 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 《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 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 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 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 抗元的宋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 绝。
•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 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 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 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 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 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 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 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 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 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观刈麦
白居易
题目解说
•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 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 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 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 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观刈麦, 就是看割麦子。
作者简介
•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贞元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文 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 妪也能听懂。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和元稹齐名,世 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 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 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 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赏析
•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 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 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 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 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 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 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 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 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