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曲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举例:
•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
• 叠部固守在bB 大调上,插部除了运用较 近的g小调和bE大调外,还出现远关系得 #F大调,并伴以调性展开。
• 随着上述情况不断发展,特别是插部的结构越来越完整 从而带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进而
• 各个插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作品。这样便使插部具有了 组曲的特色。这时的叠部除了起统一全曲的作用外,还 同时具有前奏,尾声和间奏(即连接)的作用,这类回 旋曲式被称为“组曲性回旋曲式”。
与三段式或三部式的区别:
• 三、使用“两个三声中部”的三部曲式:A BACA
• 这种曲式与典型回旋曲式的不同之处首先 可能表现在主题性格上(是否是歌舞性主 题);其次,使用“两个三声中部”的三 部曲式的各个部分的界限划分非常清楚 (这正是三部曲式的特征)
• 连接的类型:
1. 单声部曲调的连接,这个曲调在以前曾出现,现在虽 已消失但仍可意会出来的属和弦的背景上进行:
• 以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送元二使西安》 为基础歌词,复唱三遍。每遍在王维原诗的基础 上皆有加写的长短句词,字数不等,就原诗的意 思加以发挥,真挚而含蓄,反映和表达了当时的 历史人物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和人世间普遍存在的 别离之情。
• A (48-67)原始再现
• C (68-87)8小节乐段及其重复,重复时的第二 个乐句转化为连接,调性为C大调。
• A (88-107)原始再现
• Coda (108-120) 以叠部材料为主,结束全曲。
• 全曲的调性布局为G-D-G-C-G,符合古典回旋曲 式的典型布局。
• 贝多芬《第8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
• 叠部:真正的是舞蹈场面的描写,更像是一种背景。
• 两个插部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抒发与梦幻的情景。前者轻柔 飘逸而略带忧伤,后者明朗而温柔。
• 杜鸣心、吴祖强《婚礼场面舞蹈》(舞剧《鱼美人》选曲) • 作品表现的是婚礼上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形象单一而对比不强。因
此,两个插部的材料都来自叠部。 • 作品中比较重要的特点是主部每次再现都有剧烈变化,不断运用变奏、
为长大。
(3)叠部:常为收拢性的乐段结构:再现时可能 使用加花装饰的手法稍加改变
(4)插部:古回旋曲式中插部和叠部间的对比不 大(因此古回旋曲式也被称为“使用展开性插部 的 回旋曲式):篇幅相当于或略大于叠部;调 性可能用主调或近关系调,但常常是开放的结束; 古回旋曲式中各部分间较少使用连接。
2、实例分析 (1)拉莫(Rameau1683-1733)古钢琴曲《铃
材料采用展开性的写法; 尽管如此,回旋曲式的特点仍然鲜明地体现出来,因为叠部与插部
的形象非常鲜明,对比较大。
A:春天来了; B:小鸟唱着欢乐的歌来迎春,小提琴以一连串尖
锐的颤音生动地模仿出群鸟的啼鸣;
C:微风轻拂清泉,泉水叮咚流淌; D:天空乌云笼罩,电光闪闪、雷声怒号;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处理方式,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三、古回旋曲式: 出现在吕利(1633-1687)、库普兰(16681733)和拉莫(1683-1764)等作曲家的古钢 琴作品中。
1、整体性格: (1)性格与内容:歌舞性(与其来源相应),表现富
有生活气息、诙谐、幽默的题材内容。
(2)总体规模:各部分都比较短小,但各部分的数量
较多(叠部多出现3-6次,有时多达89次甚至更多),因此,整体的篇幅较
2. 包括几个和弦的短暂的转调:
3. 把基分加以重复,扩大成转调的过渡
5. 有时也可遇到相当长的展开性的连接部,这样的连接 部是把以前的主题作为基础,或者(这是常有的情形) 以它所准备的主题材料为基础(主题准备)。(如贝 多芬的《奏鸣曲》OP14NO2、OP13末乐章
A1(1-13)长度为13小节,E大调,可看作两个乐段,其中包含有 对比不大的两种材料;
A2(28-31)长度减缩为4小节,还是E大调,仅出现第二种材料的 一个乐句;
A3 (41-44)长度为4小节,调性到达属调B大调; A4 (56-59)长度为4小节,调性到达主调的平行小调#c小调; A5 (66-82)长度扩充为17小节,第一次再现两种材料,但第一种
• 举例:
•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 这个作品由于各“插部”的独立性较强,风格各异,实 际上是以“组曲”为主,准确地说应是“带回旋曲性的 组曲”。
• 肖邦《#c小调圆舞曲》op64no2
• 这首圆舞曲创作与1847年,也就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当时, 肖邦久居异乡(巴黎),身染重病,心情抑郁。在这首作 品里,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而沉醉在他自 己所创造的虚无飘渺的甜蜜的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仍然 不自由地流露出忧郁的情绪。
五、浪漫时期以后的回旋曲式:
• 进入19世纪的浪漫时期,回旋曲式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各方面的变化:
• 1、结构更加多样: • 举例:舒曼《维也纳狂欢节》第一乐章: • 用了五个插部,但这些插部都较古回旋曲式的插部篇幅
要大,对比也强一些。 • 普罗柯菲耶夫《朱丽叶姑娘》: • 跳过叠部,两个插部连接在一起。ABACADC′A(C与
与呈示部为三段式并使用减缩再现的复三 部曲式的区别
1. 回旋曲式的主部通常是二部或三部曲式:
2.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通常是单主题性的, 而回旋曲式的第一插部B却带有某些主题 上的对比性:
3. 一般来说,复三部曲式中部的分量要比回 旋曲插部大。
与三段式或三部式的区别:
• 一、三段/部式的中段/部和再现段联合反复 一次:A/A+B/B+A/A+B/B+A/A 没有出现 C/C,也就没有出现相对比的插部。
(4)插部:古典回旋曲式的插部,与叠部之间的 对比较大(因为古典回旋曲式也被称为使用对比 性插部的回旋曲式)
• “B”与叠部对比不太强烈,篇幅相当或略小
• “C” 与叠部对比强烈,走的更远,篇幅也更大 一些,常常出现全曲的高潮。
2、古典回旋曲式的大致结构图示如下:
• 3、实例分析
• 贝多芬《第20钢琴奏鸣曲》(OP49no2) 第二乐章
• A(1-20)展开性三段式,主调G大调,收 拢性结束。
B (21-47)本体为不平衡的两句式乐段 (21-36),以后以补充与连接,补充与连 接均以重叠的方式进入,调性由G大调转入 D大调。
连接:节奏,用一拍附点的节奏型,既是前段结束
的节奏型,有是再现开始的节奏型。旋律与低 音,旋律环绕着re上下运动,低音为 re的持续, re 音既是前段D大调的主音,有是后段的属音, 对它的强调,与前自然衔接起来,又为后段G大 调的出现做好了和声上的预备, “c2” 与“#c2” 的交替,模糊两调性之间的界限。
式仍然保持了歌舞性特点,仍然以表现和描绘生 活图景、歌舞场面为主;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非 歌舞性特点的回旋曲式作品,有的作品甚至带有 了戏剧性。
• 肖邦《前奏曲》第17首 用回旋曲式来表达单一的形象
• 普罗柯菲耶夫《朱丽叶姑娘》 用回旋曲式刻画人物的性格
• 贝多芬《第8钢琴奏鸣曲》(op13) 第二乐章,是一个用回旋曲式写成的慢板乐章,用
鼓舞曲》
(2)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OP8NO1)——《春》第一乐章
这首作品选自维瓦尔第为主奏小提琴与包含数字低音乐器(古钢 琴或管风琴)的弦乐声部而做的小提琴协奏曲集《和声与创意的 常识》(共12首),这套作品的前四首合称《四季》。
不是规范的回旋曲式。主要表现在叠部的四次再现 都有较大变化:
(1)维瓦尔第的创作家具有创新性,他的构思总 是不像历史上的经典曲式那样标准化,规范化。
(2)这首作品属于标题音乐,维瓦尔第力图解决 标题音乐与规范曲式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因为 标题音乐象故事情节一样,是要求避免简单重复 的)
• 四、古典时期的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在古典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 1、 整体特征: (1)性格与内容:总的来说,古典时期的回旋曲
回旋曲式写作慢速音乐是很少见的。
(2)总体规模:各个部分的篇幅扩大了:部分的 数量却减少了(ABACA结构的五部回旋曲式在 这一时期是最典型的);插部与叠部之间出现了 连接部分,乐曲最后出现了尾声;总的来说,曲 式的规模扩大了。
(3)叠部:一般来说,古典回旋曲式的叠部比古 回旋曲式叠部规模大。它可能是乐段,但常出现 复奏或复合;更常见的是二段式或三段式;在和 声上,叠部常常仍然保持着收拢性,叠部在再现 时常常有一些变化。
ABACA
二、结构原理:
1、回旋曲式(Rondo)起源的两种说法:
(1)舞曲:音乐是用来演唱的,同时,人们手拉手围成 一个圆圈跳舞。
合唱——独唱1——合唱——独唱2——合唱------
(2)歌曲:带分节歌和叠歌的歌曲 领唱1——合唱——领唱2——合唱——领唱3-------(每次领唱的歌词不同)
2、回旋曲式被称为“与三部曲式同血统的后 代”。它实际上就是三部曲式的扩展,可视为 “连续的三部曲式”。ABACA-------
扩充等手法来重新处理: • A1:方正并行的两句式乐段,D宫调式 • A2:旋律、节奏、织体都作变奏,结构规模扩大 • A3 1规模扩大,第二个乐句扩充为17小节,在加上了9小节的补充:2
改由下属调G宫调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转回原调。此次再现将音乐 推向高潮,结束全曲。

• 中国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 结尾的处理:
• 古典主义乐派成熟时期的古回旋曲式的结尾几乎 永远是以基本部分的材料为基础。最简单的手法 是:把主题加工,使它形成一系列的补充终止。 并且主题性质歌舞性格,通常结尾的结构便越简 短,而由于回旋曲式正是大都属歌舞性,因此结 尾也多半是简短的,没有展开性的发展(回旋曲 本身一般也很少具有展开的发展)。
C′在不同调上)
• 2、叠部再现常有变化,有时是装饰变奏,有时甚 至有结构和调性的变化。
• 举例: •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OP164)第二乐章: • 主调为E大调,但叠部的第二次出现却上移半音
到F大调。 • 普罗柯菲耶夫《朱丽叶姑娘》: • 叠部先后在CEA 大调上出现,再回到C大调。
• 插部与叠部之间对比的方面也加多、加剧。 如调性关系,可以隔得很远。
贝多芬第8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与呈示部为三段式并使用减缩再现的复三与呈示部为三段式并使用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的部曲式的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通常是单主题性的而回旋曲式的第一插部b却带有某些主题上的对比性
一、定义:
回旋曲式
由主题的呈示和两次以上的再现(称为叠部或主
部),间以不同插部的交替而构成的曲式,称为 “回旋曲式”。基本结构图示如下:
与三段式或三部式的区别:
• 二、三段/部式中的中段/部的反复变为变化重复, 或移到新的调性,这种曲式更接近回旋曲式: A/A+B/B+A/A+B′/B′+A/A
• “插部与插部之间形成对比”是回旋曲式的特点, 这种曲式石油城时段/部的及其两次再现加上两个 材料相同但有变化的中段/部构成的,它们之间的 对比表现不如回旋曲式中两个插部那样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