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马车行那些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马车行那些事
苏州马车行那些事
■何大明
以“小桥流水”著称的苏州古城,纵横交错的小巷和“水巷”曲径通幽。

过去,由于城区面积不大,街巷狭窄,市民往来多靠步行。

在公共汽车尚未出现前,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舟船、轿子、人力车和马车为主。

清代光绪年间,古城内出现了马车。

这种以畜力代替人力的新颖车辆,是一种快捷方便的代步交通工具。

马车的拥有者,一般为富户人家。

家中临时或长年雇佣马车夫代驾。

后来,有人从中找到商机,于是,专为市民出行提供交通服务的马车行应运而生。

其性质,如同现在的出租车行业。

“一城两制”起风波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苏州城内正式出现了以营运为目的的马车。

按照当时约定俗成的规定,营运实行“一城两制”:人力车在古城区内经营。

其区域范围大致如下:北至第一横河(俗称北街河、桃花河);南至第三横河(俗称府前河);西至第一直河(俗称学士街);东至第一直河(俗称平江路河)。

马车基本上在城外经营,并
规定专门的路线。

最初的“马路”,也因马车行驶而得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7月16日,沪宁铁路上海至苏州段通车后,便修筑了自火车站经阊门外、胥门外、盘门外至青肠地的“大马路”。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军长钱大钧下令筑路,以工兵助建的通往虎丘的虎丘路和留园马路相继通车。

民国二十二至二十五年(1933-1936年),由江苏省建设厅拓建的苏嘉公路,由吴县商会集资开辟的苏福公路相继竣工。

与此同时,自民国十七年(1928年)起,古城内干道也先后拓宽。

如此,清末出现的马车业便在苏州得以较快发展。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马车工人自发成立工会组织,由陆世华任主席,会员有150人左右。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马车业主成立马车业同业公会,有会员80余人,由吕锦彪任理事长。

此人本来表现不错,为同业公会办了一些实事。

后来,他加入了非法帮会组织,广收门徒作威作福。

解放后,吕锦彪被法院判处十三年有期徒刑,后死于劳改农场。

马车行在胥门外小日晖桥一带比较集中,马车占苏州全市的40%。

其余分布在盘门外及阊门外石路,窑弄、三乐湾、留园路及城内干将坊,承天寺前等处。

马车与人力车的营运之争,也有一段趣话。

当时苏州城内的繁华闹市,多集中于市中心,尤以观前街为最。

然而,这些黄金地段都归属于人力车的经营范围。

被排除在外的马车业主对此当然不满,于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他们自发联合起来,不顾以前约定俗成的禁令,“农村包围城市”,将马车浩浩荡荡开进城内运营。

面对如此“侵略”行为,人力车业主当然不会甘拜下风。

由于人力车业主人多势众,且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马车再次被排挤到城外。

抗日战争时期,不甘心失败的马车业主再次卷土重来。

几经交涉,马车终于取得官方认可的合法地位,和人力车平起平坐,成为城内客运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这场“马人之争”(马车和人力车),堪称当时“市场经济”的一次博奕。

至解放前的1949年,苏州城内共有马车99辆,在城内营业的行驶路线不受任何限制。

扬鞭跃马载丽人
在马车业同业公会中,以陈跃生的马车行规模最大。

他在小日晖桥和干将坊开设两家马车行,名“陈记马车行”。

一般的马车行,每户仅有几辆马车。

有的业主自己当车夫,属于“单打一”的个体户。

陈跃生拥有各类马车十辆,人称“陈十辆”。

他自己不驾车,常年雇佣车夫经营。

其马车按等级分为两类:普通的为二轮马车,高档的为四轮马车,都属于铁木结构。

四轮马车大多数是二人二马驾驶,二轮马车多为单人独马驾驶。

两种马车的制式基本相同:驾驶座高高在前,便于马车夫扬鞭吆喝。

马的臀部下面挂有集粪袋,以保持路面卫生。

客座设在驾驶座后面,为双人软垫座。

前面置有微翘的搁脚板方便乘客。

顶上遮有敞篷,可伸可缩,既能防晒避雨,又能透气赏景。

乘客多时,可乘足六人(搁脚板上坐二人,驾驶座上也坐乘客)。

驾车的车夫则叉开腿站在车辕之上。

还有一种两轮马车,双人并座的客座在前,驾车人贴站在客座后的高踏板上赶车。

在陈跃生的十辆马车中,还有一辆与众不同的豪华马车,为全城马车之冠。

其拉车的马,是一匹漂亮的雄性白马。

该马系内蒙古草原所产的名种,价格不菲。

陈跃生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白马王子”。

马脖子上挂有一串小铜铃。

行驶中,伴随着“笃笃笃”的马蹄声,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乐声。

油漆一新的马车,更是“弹眼落睛”。

车身转角处都包有铜皮,金光灿灿。

车篷正面上方,悬有一条丝绸横幅,题为“一路平安”。

垂下的流苏,流光溢彩。

车身两侧,各绘有一幅彩图。

左为“龙凤呈祥”,右为“双龙戏珠”。

此车为豪华婚车,相当于现在的“加长林肯”轿车,专供新郎新娘外出观光所乘。

其包车价格,自然要高于其它马车。

物以稀为贵,包租这辆豪华婚车,还得提前预订。

水涨船高,这辆豪华马车的车夫,系陈跃生的亲戚,其身价也不同凡响。

每次携新人驾车,都会收到新人赠送的礼品,甚至红包。

有一次,白马王子拉车行驶在路上,遇见另一辆马车。

拉车的马匹,是一匹年轻的母马。

细腻的枣红色皮肤,光滑闪亮的毛发,不同
凡响。

这匹充满青春诱惑的枣红马,不时回首向白马王子煽情。

一见钟情的白马王子,一改以往的“种族歧视(肤色不同)”政策,竟然放慢脚步与枣红马并行。

最后,双方都停下车脉脉含情对视。

两位马车夫见状大怒,都指责对方的马匹首先勾引。

陈跃生知道后,担心白马王子“谈恋爱”影响自己的生意,就找到对方马车行老板,花高价买下那匹枣红马后,运往外地低价卖掉。

杏秀桥畔酿悲剧
其实,作为代步交通工具的马车,因为马匹是活生生的动物,平时更需要精心爱护与保养。

可惜因为马车行老板的一个细小疏忽,导致了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杏秀桥,一座为普通教师立碑筑亭而改名的感人之桥。

该桥原名北仙泾桥,位于原娄葑青旸村境内,横跨仙人大港东口与运河的交汇处,旧为江浙漕运纤夫必经之地。

在这座典雅的石拱桥畔,曾经发生过一个凄美的故事。

民国十年(1921年)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美文化基金会董事孟禄博士来苏州讲学。

因为喜爱古城的名胜古迹,讲学之余,提出前往宝带桥参观游览。

东道主前往马车行提出雇佣五辆马车的要求。

老板一见有大生意上门,自然非常高兴。

他的车行,只有五辆马车,但其中一匹马得病刚刚痊愈,尚未恢复元气。

为了赚钱,老板不听妻子劝告,还是让病马出行。

第二天,孟禄博士兴致勃勃乘马车前往宝带桥。

陪同者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曾以庄、蒋蓉镜、黄敏之、毛慧云四位女教师,五人分乘五辆马车。

行至北仙泾桥畔,最后一辆病马所拉的马车,因马力不济未能上桥。

气愤的马车夫挥鞭抽马。

马匹受到惊吓,连车带人一起掉入河中。

车夫游水上岸,毛慧云不幸溺水身亡。

事故发生后,女子师范学校的全体师生悲痛不已。

追悼会上,校长杨达权挥泪致辞:“女士弱而才质,敏而行嘉,兰芬茂菊,琬琰有章……奔车无情,长流不返,鼓胥湖之雷怒,抱娥恨于江涘。

莕藻自碧,斯人安往?”毛慧云字杏秀,学校师生为纪念她,建议将桥名改为杏秀桥。

此事得到当
地驻军的支持。

师长朱申甫痛斥有关人员失职,下令拓建失修的危桥。

过后,杏秀桥重建一新。

登桥四望,但见城墙倒影,阡陌纵横于碧野。

女校师生集资筑亭于桥南西侧,并且栽植“别有用心”的杏树纪念。

亭中立有两方碑刻。

一方碑刻,由周梅谷镌刻,孟禄用英语撰写碑文。

另一方碑刻,由黄慰萱镌刻。

碑端由毛椿绘毛慧云像。

吴中名士费仲深、吴梅等人题词。

碑文名《杏秀桥碑记》,由时任吴江教育局局长金松岑撰写。

碑文记载了毛慧云溺水的来龙去脉。

碑文最后,对逝者表示沉痛哀悼:“贞珉之事,传世行远。

”每逢清明时节,女校师生和当地女士常常结伴而来,献花于亭中凭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拓宽桥梁,碑刻和亭子被拆除。

1976年9月,杏秀桥重建为钢筋水泥双曲拱桥。

桥长38.70米,宽16米,跨度30.40米。

如今,杏秀桥又拓宽,成为苏嘉公路上的重要桥梁。

举步维艰马车行
马车行是苏州旅游业起步的一个标志。

每当清明扫墓和旅游旺季,古城西郊道路上马车络绎不绝。

这是马车业的黄金季节。

据《苏州市志》等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旅游包车并无定规,大致价格是:阊门石路到虎丘,来回2至5元。

胥门至灵岩、天平,来回20至40元。

包乘两辆马车兜风,由阊门石路经鸭蛋桥、横马路一带转五个圈子,一元钱。

纸币贬值时代,车资曾经以米计价。

比如,盘门至木渎为五升米(约3.75公斤),至光福为两斗米(约15公斤)。

在非旅游季节,马车作为定点之间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很受市民欢迎。

每搭乘六人:胥门到阊门石路,每人五分;胥门到火车站,每人两角;胥门到虎丘,每人两角。

由于马车业存在旺季和淡季差别,平时又要向巡警、地头蛇等人“孝敬”,还经常碰到国民党军队抓差等事,因此,马车业的日子并不好过,马车夫经济收入也不稳定,甚至举步维艰。

根据营业所得,劳资双方实行“二八拆账”:劳方得二成,资方取八成。

马车夫时有饥寒之虞生活得不到保障。

因此,劳资双方经常为薪酬发生争执。


时,政府有关部门不得不出面调解。

对资方(业主)来说,因车辆维修折旧,购买饲料等,经营成本也不小。

据统计,每匹马平均日喂稻草十斤、麦皮十斤、黄豆八升至一斗。

遇到骡马生病,又需付出医药费,再加上捐税、杂项开支等繁多名目,也不易维持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交通事业发展迅猛,马车成为落后的交通工具,逐步自然淘汰。

1952年,市人民政府对马车业进行整顿改造。

作为观光旅游,限定在石路鸭蛋桥至枫桥、石路鸭蛋桥至虎丘两条线路上行驶。

其余80辆马车停止营业。

200余名马车夫全部转向搬运、园林、环卫等行业就业。

到1958年“大跃进”,仅剩的20辆马车也停止营业,马车业主和车夫全部转业到搬运公司。

风光多年的陈记马车行,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