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苏科版初中一年级上册期末生物知识点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
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地科学
1. 生物地基本特征
a. 生物都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
b. 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
c. 生物能适应一定地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d. 除病毒外,生物为由细胞构成地。
细胞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地基本单位。
2.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地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地科学。
3. 科学探究常用地方法有:科学探究地最基本方法。
4. 科学探究地基本步骤: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其中观察与实验为进行
(1) 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3) 制定计划(4) 实施计划(5) 得出结论(6) 表达、交流
注意:科学探究实验有三个原则:对照、平行重复、单一变量。
a. 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地作用为对照。
做处理。
通常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对照组不
b.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只能有同,并控制再适宜状态。
c. 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至少靠性。
5.显微镜地基本构造与作用一个变量,除了要研究地变量以外其余条件都应相
3 次),结果要取平均值,目地为提高数据地可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地地方。
中央有通
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转换器—可以转动地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粗准焦螺旋
筒。
细准
焦螺旋
—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
—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与物镜—目镜为用眼观察地镜头;物
镜为接近物体地镜头。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地圆孔,叫光圈。
用不同地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
地强弱。
反光镜—一面为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为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6. 显微镜使用时地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①取镜与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对光: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反光镜再一条直线上。
白亮圆形地视野。
(用低倍镜对光,选择合适地光圈并调节反光镜来调节光线)
③观察:观察地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调镜筒细观
赏,看完低倍转高
倍,九退整理十归箱。
7、注意事项
a .镜头地选用
显微镜地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地乘积 .
如:目镜 物镜
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5× 50=250 倍
5X
50X
b
.对光
光线强时,用小光圈与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与凹面镜(聚光作用) .
c. 观察
先用低倍镜观察,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找到细胞,再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 清晰,再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转动转换器后,只调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物像。
.
d
.找标本
移动原则:标本地移动方向与我们再显微镜中观察到地物镜方向为上、下颠倒、左、
如 视野中偏左上方地细胞, 要移到中央来,
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右翻转地, 。
再显微镜中成地像为倒立地,放大地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易考易错考点:
当活动目镜与装片时,视野中地污点始终不动,则污点可能再物镜上。
5. 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血涂片、有丝分裂装片、叶片结构地切片)
玻片标本三种:装片、切片、涂片。
装片:用生物体整体,或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地材料制成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地薄片制成地 涂片:将液态地生物实验材料涂再玻片上制成地玻片标本
第二单元
我们生活地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环境影响生物地生存
7. 环境因素包括: 生物因素 与 非生物因素 。
非生物因素 主要有 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 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地形态不 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物生活地同种或其他种类地生物。
2. a. 生物之间复杂地关系(生物因素地影响) 生物因素 为指影响一个生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为捕食关系。
稻 田里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 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关系。
大豆与根瘤菌为共生关系。
菟丝子与大豆为寄生关系。
) b. 生物也能影响环 境 : 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 对空
气地湿度影响不同; 肥
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
蚯蚓疏松土壤通气与增加土壤
力,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 生物对环境地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
环境地能力(适者生存)
,生物对环境地适应不仅表现再 形态与结构 方面, 还表现再 生理与行为 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地有拟态、 保 护色等;结构上适应地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地有:鸟类迁 徙、夏眠等。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1.生态系统地组成
1 )概念:再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地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
统。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
真菌);
、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生态系统地成分缺一不可。
2.生态系统地类型:湿地、森林与海洋被称为地球地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为“地球之肾”。
森林生态系统为“地球之肺”。
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之间不为孤立地,而为密切联系地。
6. 生物圈为最大地生态系统生物圈为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地环境地总
称。
生物圈为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所生存地环境共同构成地生态系统,
球上最大地生态系统。
生物圈地范围包括大气圈地下层、水圈、岩石圈地上层。
生物圈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地共同家园。
也为地
第三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
第四章绿色植物为有机物地生产者
1. 探究绿叶再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步骤:暗处理(目地为:耗尽叶片中原有地有机物)→遮光处理(目地:对
照 , 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
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 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目地为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
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
】→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
绿色植物含叶绿体地器官
都能进行光合作
用,
叶为其制造有机物地主要器官。
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与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为淀
粉)与氧气】
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物、储存能量;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即:合成有机
意义: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最终地食物来源与氧气来源应用:①“ 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使蔬菜早熟丰
产。
②温室里增施“气肥”
表面:(包括上表皮与下表皮);表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半月形,中间地成对存再,含叶绿体,中间地孔隙叫气孔,
叶肉: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海棉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里面含叶绿体较少.
叶脉:支撑作用:含网状脉与平行脉
具有输导作用:导管——运输水与无相
盐
筛管——输送有机
物
注:气孔不仅为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地
户”
“窗口”,而且为散失体内水分地“门
7. 根:生长再土壤中,起固定植株,吸收水分与无机盐,以及贮存养料地作用。
成熟区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细胞内有大
地液泡,为吸收水分与无机盐地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壁薄,内有较小地液泡,
细胞能伸长,为生长最快地区。
分生区细胞体积小呈正方形,
大,具分裂能力。
细胞絯
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再根尖最前
端,起保护作用。
( 1)植物吸收水分与无机盐地主要部位再根
尖
(根地最尖端到生长根毛地区域)
地成熟区。
根尖地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为根冠(保护)
(长长)与成熟区(大量地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分生区(分裂)、伸长区
( 2)根地长度不断增加地原因:①分生区地细胞不断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②伸
5 .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与无机盐
需要量最多地无机盐为含氮地、含磷地、含钾地无机盐。
无机盐作用缺少表现
氮 磷 钾 长叶 长果 长茎 叶色发黄,生长迟缓
植株呈现紫红色斑点 叶子边缘像火烧一样,干枯 根细胞吸水与失水地原理:
( 1)周围水溶液浓度 <根细胞地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根细胞地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8. 应用: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地烧苗现象 ( 植物失水 ) 、土壤干旱导致地植物萎蔫 9.现象 ( 植物失水 ) 、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第五章 人体地物质与能量来源于食物
1.人体需要地主要营养物质
1)六类营养物质:糖类(最主要供能物质)
、脂肪(备用能量)、蛋白质(细胞 重要组成成分)、水(细胞地主要成分,约占体重地
素。
(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营养素)
2)人体内三大主要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60% ~ 70% )、无机盐与维生
(也为大分子有机物,需要
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为小分子物质,不需要消化,直 接吸收。
)
3)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地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
肝) 缺乏维
生素
A :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
、干眼症等。
(鸡蛋、猪 B1 :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 为一种真菌引起地传染病,
等。
(谷类、猪肝)
B1 缺乏症。
注意与脚癣地区别,脚癣 也称脚湿气)、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
缺乏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 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蔬菜、水果)
V
D 可以促进磷、钙地吸收与骨质发育。
(鱼肝油、猪肝)
4)缺铁引起贫血(猪肝) 。
缺钙得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缺碘得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鉴定食物成分地方法
(海产品、豆制品等) 9.
淀粉遇碘酒变蓝色。
蛋白质高温会凝固,蛋白质放再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臭味。
脂肪能再纸片上留下 “油斑 ” 。
3.营养合理地食谱地构成
1)应摄入最多地食物为淀粉类物质,青少年应该多补充蛋白质。
2)养成良好地 饮食习惯: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荤素合理搭配;三餐合理搭配;
饮食要定量 3)早上与中午都要吃饱吃 好,晚上要吃少。
4: 3
早中晚能量比
3:
4.人体消化系统地组成。
1)消化系统为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 地。
消化道为一条长长地管道。
包括
口腔(牙齿为最硬地器官) 、咽(食物、
空气地共同通道)、食道(食物地通道)、 胃(暂时贮存食物,通过蠕动搅磨食
物)、小肠(食物消化吸收地主要部位)
2)消化腺可分为两类:
、大肠、肛门。
有地为位于消化道外地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有地为分布再消化道壁内地小腺体,如肠腺、胃腺。
(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可以乳化脂肪;肝脏具有解毒作用;肝脏为人体最大地腺体。
)
5.食物地消化与营养物质地吸收过程
( 1)消化地过程:(淀粉、蛋白质与脂肪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消化开始与最终都再小肠内)
由此可见,小肠为最主要地消化器官。
(2)吸收地部位:胃能吸收少量地水、无机盐与酒精。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与部分维生素。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地水、无机盐与维生素。
为消化与吸收地主要部位。
( 3)小肠地结构中与吸收功能相适应地特点:①最长,5~ 6
米②有皱襞与小
肠绒毛,增大内表面积、③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薄、都为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地吸收。
第六章生物之间地食物关系
1.食物链与食物网:
(1 )链。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地关系,主要为吃与被吃地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食物链中箭头方向由被吃地一方指向吃地那一方,如草→兔
食物链地特点:物,第一个环节为从绿色植物开始,第二个环节多为为植食性动
第三个环节地生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如:草→鼠→鹰
食物链一般包括
复杂。
3-5 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就越简单,反之,食物链就
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
食物链地书写:起始于生产者,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终止于最高消费者,
没有分解者与非生物成分。
(2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
了食物网。
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
2.生态系统中地能量流动与物质流动.
a.能量流动再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为从固定太阳能开始地。
能量
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
递减。
b. 物质循环为循环不息地,再食物链及无机环境中反复出现与循环。
大气中生物富集为指生物从周围地环境中吸收并积累
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地浓度不断增加地现象。
而发生。
物质与能量沿着食物链与食物网流动地。
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10.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地自动调节能力。
相对稳定地。
一般生态系统中生物地数量与所占比例为
不同地生态系统自动调节地能力不一样,一般说,生态系统地成分越复杂,
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平衡地能力越强,相反,这样地生态系统地平衡状态被破坏了,其恢复能力就越差.
第七章能量地释放与呼吸
1.呼吸作用(注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地比较。
)
表达式:有机物原料条件场所产物物质变化能量变化意义+氧气
有机物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活细胞(线粒体)二氧化碳 +水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
把贮存再有机物中地化学能释放出来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人体呼吸系统地组成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与肺组成地。
2)呼吸道:由鼻(处理空气)、咽(空气食物地共同通道)、喉(发声地部位)、气管(产生痰)、支气管组成。
为气体进出肺地通道,还能使到达肺地气体
变地
温暖、湿润、清洁。
3)肺为呼吸系统地主要器官。
为气体交换地场所。
肺地结构跟功能相适应:泡数量多,外包毛细血管,且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为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肺活量为人体呼吸系统功能地重要指标。
测量方法:一般每人测量大值即为被测者地肺活量。
肺3 次,最
3、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地过程(呼吸运动)
膈肌、肋间膈顶
下降
上升
肋骨
上提
下降
胸廓
体积
变大
空气进出肺
由外进入肺
出肺
吸气
呼气
4、人体肺部与组织细胞处地气
体交换过程
肺泡内地气体交换由于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为一层扁平地
上皮细胞,地.氧.气.透过当吸入地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也透过毛细血管壁与肺泡壁进入.肺..
血液中地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处,通过
气.体.地.扩.散.,氧.气.可以透过较薄地血管壁进.
入.到.组.织.细.胞.内.,同时,细胞所产生地二氧.化.碳.气.体..也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中。
进入细胞地氧气,最终再细胞内地线.粒.体.中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气体交换包括:
肺泡内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组织内地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5.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地氧化分解
呼吸作用地意义: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一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维
持体温),另一部分以化学能地形式贮存再动地直接能源。
)ATP 中。
(ATP
为生物进行各项生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