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藁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藁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先哲于吟咏山水中寄情自然,在文字遗存中,常体现出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情趣,也透露出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意识。

唐李章《春游吟》中“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的诗句,体现出对“春绿”的欣赏。

元稹《早春寻李校书》写道:“江弄琼花散绿纹……撩乱芳情最是君。

”能够“撩乱芳情”,使诗人满心欢悦的正是春光绿色。

其实,唐人诗作中对“绿”的赞美,并不仅仅表现为对“春”的热情,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的亲和之心和爱重之情。

没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笔端不可能生出如此生动的文字;而在这种观察和理解的背后,是对自然的倾心热爱。

在“绿”色背景的衬映下,又有“白鹭”“黄鹂”富有生机的歌舞。

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过》有诗句“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绿色之中,也有斑斑鹿迹和翩翩鸟影。

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唐代开明士人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

郎士元诗句“门通小径怜芳草”,皇甫曾诗句“独悲孤鹤在人群”,都隐约体现了这种意识。

而对于生态的破坏,有识见的诗人是取否定态度的。

韦庄《天井关》说到修筑关城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深云筑女墙……斫开树绿为高垒,截断峰青作巨防。

”如果以生态保护的眼光观察,应当看到这是对“斫开树绿”“截断峰青”的批评,也曲折表达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

又如寒山诗:“昨见河边树,摧残不可论。

二三余干在,千万斧刀痕。

霜凋萎疏叶,波冲枯朽根。

”“霜凋”“波冲”当然是自然因素,但“千万斧刀痕”显然是人为的“摧残”。

王建《题金家竹溪》说到“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实际上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

他的《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等诗句,则表扬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

韦应物在《虞获子鹿》中还写道,有人畜养捉获的小鹿,园中虽有美草清流,然而“谁知其思,岩谷云游”?小鹿内心的愿望,还是渴望回到自然的天地。

当然,这些诗句有些还另有深意,可以作政治寓言理解,但是用这样的形式,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足以反映当时某些社会层次的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的先哲在吟咏山水中表达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情感,从而寄情自然。

B. 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我国唐代的开明士人尤其是诗人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

C. 我国古代的一些诗句多另有深意,常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

D. 我国唐代的一些诗句,足以反映当时部分人倾心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人倾心热爱自然,才会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自然,诗作中才能深含亲和、爱重自然的情感。

B. 郎士元、皇甫曾称得上唐代开明、有识见的诗人,在诗作中隐约表达了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C. 韦庄与寒山分别在诗中明确批评了人为因素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

D. 王建诗歌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他在《寄旧山僧》诗中肯定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抱孙
老舍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

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难道这还算不小心?哼,他竟自死了。

命该如此!
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

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

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

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

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此点都完全同意。

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

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

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

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

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

王老太不同意。

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

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点钟,少奶奶直翻白眼。

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

媳妇死了,再一个;孩子更要紧。

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

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

上医院吧。

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

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

医生来了。

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

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

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
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

县官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

抬吧,不用说废话。

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

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

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

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

掏是行不开的。

“那么你不要孙子了?”果然有效。

等了不晓得多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的落泪。

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

大夫也不是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

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

王老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
王老太确是以为办三天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

“叫她躺着招待客人,不必起来就是了。

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
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象一张白纸。

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

”大夫说。

“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

好吧。

先把孙子抱走。

“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
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

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

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

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

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

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

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

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

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1938年,有删改) 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出铺垫。

B.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

C.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

D.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4. 下列对“王老太太”的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文章第一句话就点出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旧社会对女人的看法。

B. 为了能够抱上孙子,王老太太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送肘子汤、鸡丝挂面,而且不允许儿媳妇睡觉时翻身、多眨巴眼睛。

C. “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可是孙子死了”,此部分文本表现了爱孙如命的王老太太因为自己的“不讲卫生、育儿观念落后”导致了“孙子”的死亡。

D. “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此处说明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国人到了20世纪依旧盲目排斥科学的可悲情状。

5. 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 老舍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

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

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

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

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

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

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
后面是日期。

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

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

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

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

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

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

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

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

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

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⑪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

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

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

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⑫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

可是,她一直留着。

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⑬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

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

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

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

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

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

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⑭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⑮玲很快回了短信。

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

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

B. 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相互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写出
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

C. 倒数第三段划线句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经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 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且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8. 有人认为,文中的桐花是“玲”的化身,你对此有何看法?
9. 本文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

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

”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

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

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

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此意。

B. 《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 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

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

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 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

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

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 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

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

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②慵:懒。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疏狂的个性特点。

D.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佳作。

15.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通过诗人的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沦落的命运,并由此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過,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望海湖》中“________,________”,情韵悠扬,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设问句引人深思,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3)
________”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根据“只有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①张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②张三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③张三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④张三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

我谨向您惠赠我的个人资料,请您斧正。

作为985工程大学的高足,我相信我的能力和知识正是贵单位所没有的,我希望能为贵单位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21世纪呼唤综合性的人才,我个性开朗活泼,兴趣广泛;思路开阔,办事沉稳;关心集体,责任心强;待人一团和气。

如果能被录用,将是我的荣幸。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抗疫大战,打出了“硬核”战果,其彰显的“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等抗疫精神,亦成为中国抗疫决胜的关键。

“生命至上”是视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舍生忘死”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拼命精神。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主要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开篇开门见山,交代主旨:古代先哲于吟咏山水中寄情自然,在文字遗存中,常体现出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情趣,也透露出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意识。

A.强调先哲在吟咏山水中表达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情感,“寄情自然”。

B.强调“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某种共识”。

C.强调古代诗句“世事人生的道理”。

故选D。

【2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在诗中明确批评了……”有误,原文说“曲折表达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内容要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可以淡化悲剧意义”错。

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可以使悲剧更显其悲,并不能淡化悲剧意义。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

B项,“多眨巴眼睛”错。

不允许“多眨巴眼睛”不属于王老太太“浑身解数”中的内容,属于作家幽默、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表达。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文学形象,领悟小说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由文中“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

王老太不同意……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可知,王老太太和娘家妈一样思想迷信,不信任医院,多一个“娘家妈”这样的角色便能和王老太太构成人物群像,反映当时愚味无知的社会环境。

“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两人对待产妇的态度截然不同,设置“娘家妈”的角色能反衬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

如果没有娘家妈决定送女儿去医院,后面的情节就难以发展,因此,“娘家妈”的角色还起到推动情节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