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物流管控系统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业物流管控系统解决⽅案
钢铁⾏业
物流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解决⽅案
创智软件园有限公司
2004年11⽉
⽬录
1概述 (5)
1.1 企业简介 (5)
1.2 项⽬背景 (5)
2创智对钢铁⾏业⼤物流的理解 (5)
2.1 物流的概念与发展 (5)
2.1.1 物流的概念 (5)
2.1.2 物流的发展 (9)
2.1.3 钢铁物流现状 (12)
2.2 物流对钢铁企业发展的作⽤ (15)
2.2.1 管理创新作⽤ (15)
2.2.2 市场拓展作⽤ (16)
2.2.3 资⾦周转作⽤ (16)
2.2.4 决策⽀持作⽤ (16)
2.3 钢铁物流管控系统的价值 (17)
2.3.1 实现物流管理与控制的结合,打通管控的障碍 (17)
2.3.2 充分利⽤现在信息资源,实现内部住信息系统的改造与整合 (17)
2.3.3 应⽤GPRS实现车辆的定位,实时显⽰车号、司机姓名、⼿机号、物料、订
单、理论重量等信息。
(17)
2.3.4 减少物流成本,通过物流监控中⼼,实现对车辆的实时调度,减少卸运中转环节。
18
2.3.5 建⽴在途虚拟库管理,充分利⽤在途库存资源,实现⼚内库存量的合理储备 (18) 3创智对物流管控系统的理解 (18)
3.1 建设⽬标 (18)
3.1.1 实现物流管理与控制的有机结合,打通管控的信息屏障 (18)
3.1.2 利⽤先进的物流控制技术,提⾼运输调度监管计划能⼒ (19)
3.1.3 完善完整产供销的物流结构,延伸信息服务能⼒ (19)
3.2 项⽬建设意义 (19)
3.2.1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重点 (19)
3.2.2 物流控制系统的重要地位 (20)
3.3 系统建设的范围 (20)
3.4 钢铁企业物流现状与分析 (20)
3.4.1 ⽬前物流管理状况分析 (20)
3.4.2 ⽬前物流控制状况分析 (22)
3.5 钢铁企业物流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22) 3.5.1 功能需求 (22)
3.5.2 时间管理要求 (23)
3.5.3 系统统计需求 (23)
4创智对物流管控系统的规划 (24)
4.1 设计的原则 (24)
4.1.1 完整性原则 (24)
4.1.2 可靠性原则 (24)
4.1.3 低成本原则 (24)
4.1.4 及时性原则 (24)
4.1.5 适应管理模式的变更 (24)
4.1.6 提供开放的系统接⼝ (25)
4.2 系统总体结构 (25)
4.3 物流管理系统结构 (26)
4.4 物流控制系统结构 (26)
4.4.2 GPS车辆定位管理结构图 (28) 4.5 功能划分 (29)
4.6 各部门业务关系 (29)
5物流管控系统业务流程和功能 (30) 5.1 物流管理系统 (30)
5.1.1 采购系统 (30)
5.1.2 ⽣产系统 (31)
5.1.3 销售系统 (32)
5.1.4 库存系统 (32)
5.1.5 配送管理 (33)
5.1.6 转运管理 (34)
5.1.7 加⼯管理 (34)
5.2 物流控制系统 (34)
5.2.1 运输计划 (34)
5.2.2 调度作业 (34)
5.2.3 货物与车辆跟踪 (36)
5.2.4 运输费⽤管理 (37)
6技术⽅案 (37)
6.1 体系结构 (37)
6.1.1 建⽴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多层体系结构 (37) 6.1.2 三层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优点 (38)
6.1.3 体系结构 (41)
6.2 技术路线 (45)
6.2.1 采⽤J2EE技术建⽴核⼼控件层 (45)
6.2.2 基于WEB SERVICE的开发构架体系 (46) 6.2.3 ⼯作模式 (46)
6.3 技术实现 (49)
6.3.1 软件架构实现 (49)
6.3.2 GPRS移动通讯技术介绍 (49)
6.3.3 地理信息系统实现 (49)
6.3.4 系统分析、设计实现 (49)
6.3.5⼯具与开发语⾔介绍 (52)
6.4 主机系统选型 (57)
6.4.1主机系统性能要求 (57)
6.4.2主机系统设计原则 (58)
6.4.3主机系统配置⽅案 (58)
7系统安全设计 (60)
7.1 安全架构 (61)
8⼯程实施保障体系 (61)
8.1 实施策略 (62)
8.2 ⼯程组织体系 (63)
8.2.1 决策层 (64)
8.2.2 管理层 (65)
8.2.3 实施层 (66)
8.3 创智的⼯程组织体系 (66)
8.3.1 概述 (66)
8.3.2 组织结构图 (66)
8.4 钢铁企业集团公司的实施层队伍组成 (73)
8.4.1 业务专家⼩组 (73)
8.4.3 业务⼈员⼩组 (73)
8.4.4 技术⼈员⼩组 (73)
8.5 ⼯程实施流程 (73)
8.5.1 开发过程控制 (75)
8.5.2 开发过程控制的主要环节 (75)
8.5.3 有关开发规范 (75)
8.5.4 开发过程控制 (76)
8.5.5 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档 (77)
8.5.6 开发过程中的版本控制 (78)
8.5.7 应⽤软件测试 (78)
8.6 项⽬管理 (82)
8.6.1 原则 (82)
8.6.2 项⽬管理 (82)
8.6.3 系统施规划 (84)
9结束语 (86)
1概述
1.1 企业简介
1.2 项⽬背景
2创智对钢铁⾏业⼤物流的理解
2.1 物流的概念与发展
2.1.1物流的概念
2.1.1.1 物流的产⽣
物流概念的萌芽是随着发达商品经济的出现⽽出现的。
当商品满⾜⼀地的居民时就出现剩余,由于交换活动⽽引起的以运输为中⼼的物流活动就引起⼈们的关注。
所以,认为物流概念是因为经济原因⽽产⽣的,即起源于⼈们对协调经济活动中物流及其相关活动的追求的观点就相继产⽣了。
阿奇?萧(Arch Shaw)被认为是最早提出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并进⾏实际探讨的学者。
他在1915年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问题》⼀书中指出:”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个问题……流通活动中的重⼤失误都是因为创造需求与物流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的。
”这⾥,明确地将企业的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的活动和物流活动,Market Distribution 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书中还提出:”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附加价值”,”创造需求与实物供给的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些活动之间)存在平衡性和相互依赖性两个原则”,⽂中提到的”平衡性”、”相互依赖性”、”协调性”等正是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1920年,著名的营销专家弗莱德?E?克拉克在他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书中,将货物流纳⼊市场营销的研究范畴,明确指出市场营销是指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的各种活动以及包括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
这是迄今为⽌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理论研究。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正式定义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产品分销包含
在销售中,是指物质资料和服务从⽣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第⼆种观点认为物流概念是因为军事原因⽽产⽣的,并且第⼀次在军事中明确地解释物流这个概念的年代是1905年。
詹姆⼠?约翰逊(James C. Johnson)和唐纳德?伍德(Donald F. Wood)认为,”物流⼀词⾸先⽤于军事”,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Major Chauncey B. Baker)所称的”那个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实际上就是”物流”(Logistics)。
2.1.1.2 概念的引⼊
⼆战之后是物流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物流发展的⼤背景是美国为了解决军需品的供应问题,运⽤运筹学与电⼦计算机技术对供应费⽤、运输路线与武器使⽤、库存量进⾏科学的规划,形成了系统的军事供应、保障活动,并称之为”后勤物流(Logistics)”。
认为物流概念是因为军事原因⽽产⽣的,并且第⼀次在军事中明确地解释物流这个概念的年代是1905年。
詹姆⼠?约翰逊(James C. Johnson)和唐纳德?伍德(Donald F. Wood)认为,”物流⼀词⾸先⽤于军事”,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Major Chauncey B. Baker)所称的”那个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实际上就是”物流”(Logistics)。
第⼆次世界⼤战期间积累的⼤量军事物流保障理论、经验,形成和丰富了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的理论与⽅法,并且这些理论与⽅法在战后被很多国家运⽤到了民⽤领域,促进了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物流学(Logistics)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物流管理理事会给出的后勤物流的定义是:后勤物流是某种供应链过程,通过对供给到消费点的商品、服务和相关信息的流动与储存的效率及效果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来提供客户满意的需求。
该定义表明,后勤物流就是对供应链过程的计划、实施与控制。
密西根州⽴⼤学⼯商管理教授唐纳德?鲍尔索克斯(Donald J. Bowersox)对美国物流理事会的物流定义进⾏了⽐较详细的讨论。
他认为:”物流⼀词没有限定是商业领域还是军事领域。
物流管理对公共企业和私⼈企业活动都适⽤”,并且还提出了⼀些与物流有关的术语,⽐如企业物流、实物配送、物料物流管理、物料管理、实物供应、流通物流、总体配送等概念。
他认为,⾄少从三个⽅⾯,后勤物流与产品分销物流之间存在区别,后勤物流已经⼤⼤拓宽了分销物流的内涵。
⾸先后勤物流是指原材料购⼊到制成品送往顾客所需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活动,⽽不仅仅是从⽣产者向最终消费者的运输活动;其次,后勤物流不仅仅注重货物的运输,还同样重视信息与服务;再次,后勤物流除了包括产品从供给地到消
费地的运输和存储过程,通常还存在反⽅向流动,即所谓逆向物流。
2.1.1.3 物流的定义
物流真正的⼤发展时期适逢西⽅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时期。
由于20世纪60年代美⽇欧经济危机以及⽇本和亚洲四⼩龙等新兴⼯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和70年代西⽅国家爆发的两次”⽯油危机”使企业开始意识到重视物流系统的能源与供应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物流管理开始⾛向制度化。
物流概念开始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向Logistics的过渡,并已被⼴泛接受。
物流理论实现了从⼀个狭⼩的应⽤领域(具体的流通领域或者军事领域)向⼀个更加⼴阔的空间(⼀般的供应链)的飞跃,物流概念也实现了从狭义的传统物流向⼴义物流或者是现代物流的转变。
成⽴于1963年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作为世界上⽐较有影响的物流协会,在1985年下半年将其名称从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ition Management(NCPDM)更名为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Logistics取代Physical Distribution成为物流的标准⽤语,其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计划、执⾏和控制,以满⾜顾客要求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输⼊、输出、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的的物料回收。
定义中强调物流运作要”有效率、有效益”,并以”满⾜顾客要求”为⽬的,体现了物流的核⼼价值。
物流概念产⽣后,物流问题在西⽅发达国家引起⼴泛关注。
许多国家加强了对有关物流问题的研究,美国、欧洲、⽇本等纷纷成⽴国家或区域性物流协会或学会,⼀些跨国公司成⽴物流部,统⼀协调和管理公司物理活动。
物流概念的界定也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些物流定义层出不穷,现在很难统计到底有多少机构或组织给出了物流的定义。
这⾥只能列举⼀些有权威性的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1998年给出了对物流的全新定义,”Logitics is that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that
plans,implements,and controls the efficient ,effectiv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 servic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to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in foder to meet customers”requirements”.这个定义可以译成以下的意思,”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部分,是为了满⾜客户需求⽽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效率、⾼收益的流动及储存进⾏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本⽇通综合研究所1981年在《物流⼿册》上对物流的定义⼗分简明,认为物流就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
动。
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运输、配送等活动。
1992年⽇本物流管理协议会(JLMA)和⽇本物流管理协会(JCLM)合并成⽴⽇本物流系统协会(the 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JILS)后,将物流改称该协会专务理事稻束原树1997年在《这就是”物流”》⼀⽂中定义的:”物流”是⼀种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流动进⾏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产和销售各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达到满⾜顾客的需求。
换⾔之,”物流”意味着按要求的数量、以最低的成本送达到要求的地点,以满⾜顾客的需要作为基本⽬标。
我国的《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也给出了物流概念的界定。
这是在细致参考了美国和⽇本的物流定义及充分考虑中国物流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定义的。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户要求的过程。
2.1.1.4 物流的含义
从上⾯的这些概念定义来看,物流的实质是通过产品与服务极其相关信息在供给点与消费点之间的加⼯、运输与交换,以低成本提供⽤户满意的服务,从⽽实现价值,是密切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络组织。
它主要涵盖以下⽅⾯的内容:
1、物流的对象既包括有形的”物”即传统上认知的⼀般性物品,如农、畜、渔、原材料、在制品、零部件、产成品、邮件、包裹、废弃物等,也包括⽆形的信息和服务等传统上不能被认知的特殊性物品,如电⼒、信⽤卡、物流服务和废弃物清理服务等。
这⼀点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物流定义中可以看出,物流管理的对象是物品、服务和相关的信息(goods,services and related niformation)。
2、物流过程是⼀个由许多物流作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
⽐如物流过程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信息处理等环节,其中的运输环节,⼜包括组配、装车、驾驶、卸货等具体作业,每⼀项作业还可以划分为若⼲具体的动作,如组配作业动作。
要使物流过程的结果符合要求,必须对物流过程进⾏系统化的设计与管理。
由于物流过程是由具有相对独⽴性的运输、储存、包装等组成的,在对物流系统进⾏管理之前,需要对物流系统进⾏重新设计,过夜也有称为⼯程再造或物流系统重构的,这种设计是使物流系统最优的保证,⽽物流管理的重点就是对运输、储存、包装等环节进⾏的系统化管理以及对物流过程进⾏控制。
3、物流功能并不是物流各组成要素功能的简单加总。
物流作为⼀个系统,它当然不能等同于这个系统中的某个部分。
例如物流与传统储运就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
虽然传统的储运指的是储存、运输等活动,物流也包括储存、运输等活动,但物流概念代表着各种物流活动的集成与协调。
物流包括但不只包括这些活动,更为关键的是,物流中的这些传统活动,在⼀个共同的⽬标下经过权衡⽽能够达到⽐较好的配合,⽆论是由第三⽅物流公司提供这些服务,还是由作为物流⽤户的⽣产、销售企业⾃⼰承担这些活动,都会从物流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物流各环节进⾏整合并开展总体设计,最优的总体设计⽅案并不能使储存或运输环节局部达到最优,但却能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
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会将传统的储存、运输等服务集成起来,实现储存、运输等服务的最优组合从⽽降低⽤户的物流总成本,提⾼物流服务⽔平。
总之,物流除了包含储存、运输等这些纵向的具体活动,更强调各环节活动之间的横向协调、配合与集成。
在物流中虽然储存、运输这些具体的活动或环节依然存在,但是它们是以⾏使物流系统的特定使命⽽存在的,是经过集成的储存和运输,⽐以前单独存在的储存和运输具有更⼤价值。
物流系统仍然需要纯粹的、传统的运输公司、储运公司、仓储公司、包装公司、配送公司等,但是他们是执⾏物流系统集成指令、因为物流系统⽽存在的具体物流运作组织。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把物流的概念与其中包含的包装、流通加⼯、配送、信息处理等进⾏⽐较,采⽤同样的⽅法和思路,我们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
4、物流活动⼤多是由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物流服务等多种⽅式,透过许多的⼈员、地点、⾏为和信息的组合搭配以及协调才能够完成的。
这个过程涉及到顾客服务、运输、仓储、信息处理等多项作业,还要涉及到公司的策略选择与企业具体作业的联系,但最终的⽬标都是利⽤供应链中的资源,使物流活动在成本和收益的约束条件下达到顾客的满意
2.1.2物流的发展
2.1.2.1 第三⽅物流
从前⾯分析及字⾯上看,第三⽅物流是指由与货物有关的发货⼈和收货⼈之外的专业物流服务提供企业,即第三⽅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种物流形态。
在有关专业著作中,将第三⽅物流供应者定义为”通过合同的⽅式确定回报,承担货主企业全部或
⼀部分物流活动的企业。
所提供的服务形态可以分为与运营相关的服务,与管理相关的服务以及两者兼⽽有之的服务3种类型。
⽆论哪种形态都必须⾼于过去的⼀般运输业者(common carrier)和合同运输业者(contract carrier)所提供的服务。
第三⽅物流在国外也称契约物流,是80年代中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前,国外关于这⽅⾯的⽂章也未确切定义这⼀术语,只是假设读者对这⼀论题有⼀定的理解,如”第三⽅物流类似于外协或契约物流”、”⼀个公司通过另⼀个公司进⾏全部或部分的物料管理或产品分销”、”外包所有或部分公司的物流功能,相对于基本服务,契约物流服务提供复杂、多功能物流服务,以长期互益的关系为特征”。
另⼀种看法是,对外委托形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物流”,即由货主企业以外的专业企业代替其进⾏物流系统设计并对系统运营承担责任的物流形态。
这种观念认为,第三⽅物流与传统的对外委托有着重要的不同之处。
传统的对外委托形态只是将企业物流活动的⼀部分,主要是物流作业活动,如货物运输、货物保管交由外部的物流企业去做,⽽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等物流管理活动以及⼀部分企业内物流活动仍然保留在本企业。
同时,物流企业是站在⾃⼰物流业务经营的⾓度,接受货主企业的业务委托,以费⽤加利润的⽅式定价,收取服务费。
那些能够提供系统服务的物流企业,也是以使⽤本企业的物流设施,推销本企业的经营业务为前提,⽽并⾮是以货主企业物流合理化为⽬的设计的物流系统。
第三⽅物流则是站在货主的⽴场上,以货主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系统和系统运营管理的⽬标。
⽽且,第三⽅物流企业不⼀定要保有物流作业能⼒,也就是说可以没有物流设施和运输⼯具,不直接从事运输、保管等作业活动,只是负责物流系统设计并对物流系统运营承担责任。
具体的作业活动可以采取对外委托的⽅式由专业的运输、仓库企业等去完成。
⽽且,从美国的情况看,即使第三⽅物流企业保有物流设施,也将使⽤本企业物流设施的⽐例控制在⼆成左右,以保证向货主提供最适宜的物流服务。
第三⽅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益是直接同货主企业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平以及物流系统效果紧密联系在⼀起的。
上述种种观点的差异,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中和第三⽅物流形态多样性的⼀种反映。
其实,即使在发达国家,货主企业物流对外委托的内容⼤多还只是停留在物流作业活动上,物流系统设计可以委托物流业咨询公司来搞,系统的运营、管理仍然由货主企业⾃⼰承担。
标榜⾃⼰是第三⽅物流企业的也有各种各样的经营⽅式,能够站在
货主⾓度提供从系统设计、计划、管理到实施全⾯个性物流服务的第三⽅物流企业还不多。
第三⽅物流这⼀术语传到我国,只是近⼏年的事,中国作为⼀个发展中国家,物流研究起步⽐较晚,物流企业的服务体系也不很完善,真正的第三⽅物流合作更少。
90年代中后期,我国理论界和实际⼯作者们也开始了对第三⽅物流的探索,从不同⾓度,不同侧⾯做了⼤量的⼯作,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前,也没有⼀个得到各⽅认可的概念,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是莫衷⼀是,如物流社会化、第三⽅后勤等。
分析第三⽅物流的特点,我们认为:第三⽅物流是第三⽅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者提供从系统设计、计划、管理到实施全⾯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在现代电⼦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2.1.2.2 第四⽅物流
“第三⽅物流”,作为⼀种新兴的物流⽅式活跃在流通领域,它的节约物流成本、提⾼物流效率的功能已为众多企业认可。
随着企业要求的提⾼”第三⽅物流”在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以解决物流瓶颈、达到最⼤效率⽅⾯开始出现⼒不从⼼;虽然从局部来看,第三⽅物流是⾼效率的,但从⼀个地区、⼀个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物流企业各⾃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
另外,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的推动,⽽第三⽅物流恰恰缺乏⾼技术、⾼素质的⼈才队伍⽀撑。
对此有⼈提出,必须密切客户和第三⽅物流的关系并进⾏规范化管理。
于是”第四⽅物流”(4PL,Fourth Party Logistics)便应运⽽⽣。
“第四⽅物流”的概念⾸先是由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名安盛咨询公司)提出,并且将”第四⽅物流”作为专有的服务商标进⾏了注册,并定义为”⼀个调配和管理组织⾃⾝的及具有互补性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与技术,来提供全⾯的供应链解决⽅案的供应链集成商”。
尽管其中有业内⼈事怀疑咨询公司此举有进⾏圈地和独霸⾏业的嫌疑,然⽽,业界的⼴泛共识是,物流管理的⽇益复杂和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的的确确需要⼀个”超级经理”来进⾏管理协调。
⽽且,学术界、管理顾问公司、第三⽅物流公司和最终客户都认为对这种实体的需要是
越来越强烈。
它的主要作⽤应该是:对制造企业或分销企业的供应链进⾏监控,在客户和它的物流和信息供应商之间充当唯⼀”联系⼈”的⾓⾊。
2.1.2.3 企业物流
第三⽅物流和第四⽅物流都是针对专业的物流公司或物流园区,实际上企业内部的采购、⽣产、销售、库存和运输也构成了⼀个完整意义上的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三流:即商流,它是企业内部物品的流动;⼆是信息流,三是资⾦流,三个⽅⾯是相辅相成的,商流的流动反映为信息流的流动,信息流的流动为资⾦流提供依据,同时资⾦流的变动通过信息流反馈给商流,使其流动更合理。
从另⼀个层⾯上讲,企业的物流包括物流的管理和物流的控制。
物流的管理是对物流中的采购、⽣产、销售、库存等活动进⾏管理,物流的控制是对活动和活动之间的联系进⾏控制。
2.1.3钢铁物流现状
⽬前,国际上⼤的钢材⽣产商都把⽬光放在中国市场,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营销管理模式必将对中国钢铁企业产⽣很⼤的冲击。
如果中国钢铁企业还是完全依靠原有的钢材贸易⽹络,将⽆法在未来中国钢材市场上稳住脚跟。
因此,完善钢铁⾏业的物流组织模式,增强为钢材使⽤者服务的⼿段,提升中国钢铁物流业的整体竞争能⼒成为当务之急......
2.1.
3.1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中国钢铁联合采购招标系统”⾃2001年10⽉在国内冶⾦⾏业正式推出后,发展势头强劲。
这⼀系统是⽬前国内惟⼀可以全程进⾏⽹上发标、加密投标、截标、⽹上解密开标的招标采购平台,并且采⽤了⽤户IC卡系统和先进的复合数字国密技术。
如今这⼀系统已累计实现⽹上采购 4.5亿元。
不少供应商以钢铁企业⽹上招标采购为契机,积极加⼊⽹上供应⾏列。
⾸钢就实⾏⽹上销售的物流形式,通过⽹上发布标书,举⾏⽹上开标,实施采购。
莱钢在物流优化和整合上下功夫。
他们专门成⽴了“现代物流管理部”;聘请物流
专家对莱钢的物流进⾏诊断,制定物流优化整合⽅案;指导企业进⾏现代物流管理创新;建⽴物流优化与整合的数字模型;将各个⽣产企业的原燃料采购、⽣产过程的半成品转移及产品销售⾄⽤户的全过程进⾏系统优化。
通过物流优化数字模型,使整个物流达到最优化的程度,实现莱钢物流管理的整体创新。
宝钢正实施未来国际加⼯配送中⼼的设想。
⽬前,宝钢在欧洲、美洲、东南亚、⽇本、韩国等地建⽴了销售贸易中⼼;在国内华东、南⽅、北⽅、西部建⽴了地区性贸易公司。
在上海、⼴东、天津、杭州、沈阳、青岛等地建⽴了钢材加⼯配送中⼼,形成了巨⼤的钢材分销⽹络体系。
不久前,宝钢国际同⽇本三井物产在钢材加⼯配送领域扩⼤合作范围,组建了现代物流企业——上海宝井,未来将对国内已经建⽴的钢材加⼯配送中⼼进⾏整合,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建⽴钢材加⼯基地,以构筑⼀个能够迅速向国内外⽤户提供商品配送和⾼质量服务的钢材物流体系。
预计到2006年,上海宝井将在国内拥有25⾄30家加⼯能⼒在10万吨左右的,实⾏⼀体化运作的钢材加⼯配送中⼼。
鞍钢“出炉”现代物流战略。
1982年以来,鞍钢设计并实施了众多的⼤型技改项⽬的物流解决⽅案,积累了丰富的现代物流经验。
⽬前,鞍钢国贸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与上海物资集团乾通⾦属材料公司在上海共同投资组建了钢材加⼯配送中⼼。
利⽤上海作为中国最⼤的经济和⾦融中⼼的优势,实现贸易与加⼯配送之间的衔接,形成服务于企业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在更⼤范围内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钢股份则已向物流业转型。
⼴州作为⼀个区域中⼼城市,是各类钢材的⾼消费区,只有建⽴⾼⽔准的钢铁产品物流中⼼,中⼼城市的辐射功能才能得以真正发挥。
按⼴州市政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州要在2015年建成中国南⽅国际现代物流中⼼,其中,⼴钢股份所在的芳村区要建成区域性的综合型物流园区之⼀。
⼴钢股份转型发展物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地处⼴州的地缘;⼈才、市场、交通、⾏业和资源优势。
⼴钢股份在置换整合后,将逐渐退出钢铁冶炼业务,在2015年建成中国南⽅现代国际物流中⼼,⼒争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的冶⾦产品物流中⼼和⽓体⽣产中⼼。
物流将成为⼴钢股份新的利润增长点。
2.1.
3.2 中国钢铁物流业发展⾯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钢铁物流业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但与国际化进程需求相⽐,也只能
算是起步阶段。
从整体上看,我国钢铁物流的现代化⽔平不⾼,效率相对低下,功能不尽完善,不能适应钢铁⽣产和钢材贸易发展的需要;物流企业在规模、效益、物流技术和管理⽔平等⽅⾯与国外物流企业相⽐,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先,钢铁⾏业的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没有理顺,布局不合理,物流成本很⾼⽽⽅式单⼀,物流市场⽆序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不佳。
其次,专业化程度不⾼,业态发展不平衡。
⽬前钢铁企业的“⼤⽽全”、“⼩⽽全”现象使得钢铁企业的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运输、仓储⽔平落后,物流中⼼和配送中⼼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法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
再次,物流专业⼈才短缺,培育也⽐较困难。
物流⼈才是钢铁⾏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
但我国⽆论是钢铁企业或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或者是⼈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
最后,信息化程度低,现代营销和经营⽔平不⾼。
⽬前,钢铁企业⼤多处于电话联系、⼿⼯操作、⼈⼯装卸较低层次的运作阶段。
绝⼤数钢铁企业是靠纸为媒介来传递信息,这显然⽆法实现钢材的现代物流;同时也与现代物流系统所要求的——物流信息在相关企业进⾏⼴泛的交换,在相关交易者之间进⾏⽹络连接还不衔接。
2.1.
3.3 对中国钢铁物流业发展的⼏点建议
⽬前,国际上⼤的钢材⽣产商都把⽬光放在中国市场,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营销管理模式必将对中国钢铁企业产⽣很⼤的冲击。
如果中国钢铁企业还是完全依靠原有的钢材贸易⽹络,将⽆法在未来中国钢材市场上稳住脚跟。
因此,完善钢铁⾏业的物流组织模式,增强为钢材使⽤者服务的⼿段,提升中国钢铁物流业的整体竞争能⼒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点进⾏改进:
⾸先,钢铁企业必须改变只重视⽣产系统的技术改造,不重视现代物流的意识,把现代物流作为企业“第三个利润源”。
钢铁企业⾸先要让员⼯了解掌握现代物流的概念和有关知识,提⾼员⼯素质,努⼒改善经营、降低成本、提⾼效率,以优质服务提供给⽣产和消费各界,使物流真正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
同时,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要进⼀步深化和普及。
发达国家物流企业是以服务为中⼼,以客户为出发点,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特殊的物流服
务,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在观念上的⼀个重要区别。
对于国内钢铁企业来说,不断完善钢铁物流的功能,采⽤全程物流服务的概念,提供更多服务功能和更⼴泛的服务范围,使服务向系列化⽅向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钢铁⼯业发展需要原料输送和销售到户两⼤平台⽀持。
围绕这两⼤⽬标,现代冶⾦物流将要搭建信息平台。
现代钢铁物流的效率在很⼤程度上取决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程度,其发展趋势是建⽴智能化运输系统、采购系统和产品销售系统、售后服务系统。
这是需要我们花⼤⼒⽓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