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赛级微课“活性污泥法概述”设计与制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赛级微课“活性污泥法概述”设计与制作
作者:杜胜男,王卫强,范影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年第5期
一、引言
微课(Microlecture),又称微型课程、微课程,简单来讲,就是指浓缩而微小的授课或
课程。

其概念最早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1]。

他于当时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时间短至五分钟之内、运用同步声音传输的数字技术录制、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讲授。

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快捷、自主的学习网络平台。

在当前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微课这种碎片化、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突出的学习模式,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因此,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也逐步被一线
教师重视。

但目前有关微课的研究多集中在阐述理念和其应用前景、价值等方面,而对一线教
师所需的设计微课、制作微课、运用微课的切实案例研究和分享相对较少,尤其缺乏精品案例
的详细设计制作相关实践介绍[2]。

因此,本文以“活性污泥法概述”微课为案例,从设计及制作两个维度,梳理、分享实际应用的微课可行性及相应设计制作方法。

该微课曾参加“全国第二节高校教师(本科)微课教学比赛”,并获得辽宁省赛区理工类
三等奖。

其微课设计及制作流程希望为其他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微课“活性污泥法概述”的设计和制作
微课本质上是一种浓缩且微型化的网络课程,所以其设计制作流程可参考传统网络课程的
开发模式[3]。

其开发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环节:微课题目选取和确定;完成相应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录制和后续加工制作;确定相应辅助材料;上传视频及相应材料;收集学生对该微课
整体材料的学习点评反馈;完成最终评价。

在完成最终评价后,可对微课制作的前四项环节进
行完善和修正,实现对微课设计制作的提升。

各个环节缺一不可,环环相扣,共同完成微课设
计制作的整个流程。

(一)微课选题
选题是制作微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选题合适与否,将直接决定微
课的后续制作和使用效果。

微课短小精练的形式特点决定其不适宜针对过于复杂且不易分割的
内容进行讲解。

因此,在选题时,必须筛选教学环节中的知识点,选择教学内容清晰、能够在
短时间内充分展现的重点、难点或兴趣点,进行相应的微课开发,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微课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和效果。

“活性污泥法概述”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
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科学、建筑环境等多个相关专业涉及涵盖到的重点学习内容。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水污染治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一直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和难点。

同时,该知识点以相应“活性污泥”概念和“活性污泥法”流程为教学主要内容,教
学内容清晰,教学目标明确。

综上所述,选取“活性污泥法概述”为本微课的设计内容。

(二)教学设计
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
习者分析等,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制定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4]。

从学习需要角度分析,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法,对现有学习者知识储备状态与知识点教学标
准进行比对,明确其以掌握“活性污泥法”相关定义和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为核心的
学习需要。

从学习内容分析,运用层级分析法,明确学习者不仅需要了解相关“活性污泥法”
定义的组成要素,并且要掌握“活性污泥法”运行工艺流程及各个环节的功能。

从学习者角度
分析,经过前期课程学习,学习者已了解水体环境污染问题现状,并掌握了相应工业废水所含
污染成分和性质,了解工业废水水质指标,为“活性污泥法”知识点的学习奠定了充分的前期
基础等。

在上述多维度分析基础上,完成相应教学策略的制定。

本微课相应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
学目标、教学背景、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总结五个部分。

其中,教学目标明确了微课授课内容的重点和核心。

在本微课中,教学目标包括如下三个
方面:掌握“活性污泥”定义,掌握“活性污泥法”定义,掌握“活性污泥法”运行基本流程。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清晰,为微课授课内容的后续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教学背景则凸显了微课授课的前期学生知识储备,为确定微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在本微课中,相应教学背景为:学生已了解水环境污染问题现状和相应工业废水水质指标;了
解了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掌握水处理办法分类。

在此教学背景上,可充分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落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微课录制的详细环节。

该微课主要划分为三个模块。

时事热点导入。

其教学环节包括播放水污染真实的视频片段,展现水污染案例图片,了解
现实水污染严峻状态,通过水体治理方法话题,引出本节课内容“活性污泥法概述”。

其教学
设计思想为以实事热点相应视频引入课程,调动学生注意力。

之后紧跟真实水污染案例图片,
进一步增强学生寻求治理污水方法的迫切度。

引出水污染治理方法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

最后
通过实际应用比例和评价,引出课程内容“活性污泥法”。

讲授新课程。

以疑问方式,将“活性污泥”相关定义设为切入点,层层深入,讲解“活性
污泥法”定义和流程。

并辅以真实运行案例,加深理解和认识。

总结回复。

回顾授课内容重点、难点,梳理整个授课知识体系。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教学环节一是“活性污泥”定义:“活性污泥”发现历程,给出“活性污泥”定义,分析“活性污泥”定义要素;此阶段中,以学生角度提出疑问:什么是“活性污泥”,引出教学第
一环节“活性污泥”定义。

介绍活性污泥认识历程,由浅入深引出活性污泥确切定义,并分析、总结“活性污泥”定义要素,帮助学生掌握理解。

并顺势引出教学第二环节“活性污泥法”定义。

教学环节二是“活性污泥法”定义:给出“活性污泥法”定义,分析“活性污泥法”定义
要素;在此环节中,明确给出了“活性污泥法”定义,并梳理“活性污泥法”定义要素。

教学环节三是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根据流程,结合相应示意图和视频展示,逐个介绍曝
气池、曝气系统、二次沉淀池等系统,组成环节名称及相应功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应流程构
成体系。

教学环节四是了解实际案例:以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水处理工艺为案例,深入了解“活
性污泥法”在实际运行应用中的工艺流程。

实际案例的引入,促进学生对“活性污泥法”工艺
流程和应用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

教学环节五是总结回顾:师生互动,共同梳理知识点,回忆贯穿课程层次,加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助以幻灯片和相关视频教学媒体的教学手段,形象
生动地向学习者传达教学信息,将学习者无法实际接触到的工艺流程转化成直观的视频或图像,便于理解和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三)视频制作与上传
微课相应视频制作,需要制作者给予关注和重视。

合理的微课视频制作,可充分帮助教师
体现教学设计思路,展现教学层次和教学内容重难点,巧妙将案例、辅助视频、师生互动等环
节紧密衔接,激发学生观看视频的欲望和学习热情。

常见的微课录制有两种方法:录屏和拍摄。

在本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两种录制方法均有采用。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者进行实时拍摄录制,有助于营造真实的学习场景。

有助于学
生在学习平台上观看该微课视频时,形成代入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同步作用。


对学习者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或视频,给予幻灯片录屏特写,引发关注。

两种录制方法相辅
相成,合理设计剪辑,寻求更好的授课效果。

录制加工结束后,可将微课成品上传至相应数字平台。

为便于学习者学习,同时可上传相
应辅助材料,例如:相应导入视频、教学幻灯片、教学设计文本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展与该
微课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

(四)点评反馈和评价
学习者对微课的反馈和评价,是微课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此环节,可以与教学者
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

一方面可以建立有效的学习监督系统,帮助教学者在课下跟踪学生学
习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5]。

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者对微课的各种评价,有助于教学者进行深度的教学审视和反思。

这对后续的完善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当今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微课的推广和应用仍有无限可能,其内涵、设计方式仍在
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各种比赛和应用的推动,微课的开发和制作将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必备的
技能之一[6]。

可以预期,随着微课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教师设计制作微课,学生通过微课实现移动学习,将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并为我国教育公平的实践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
程教育杂志,2013,(6).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
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 [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4]张琛,刘正.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火车过桥问题》为
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3).
[5]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
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6]姚满团.微课发展现状及其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价值[J].
现代教育技术,20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