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比高矮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数学教案比高矮课件
教案一:认识高矮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高”和“矮”这两个形容词。

2.通过比较不同的对象,能够判断出它们的高矮差异。

教学准备:
1.图片或图片卡片,包含不同高矮的对象。

2.教具:一把尺子。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者图片卡片,上面有在一个人旁边放着几个不同高矮的物品,如瓶子、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高低差异。

2.讨论(10分钟)
教师分组让学生讨论之前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经验,提出并分享关于高矮的理解和概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高”和“矮”两个形容词具体化,比如“高就是比我头顶还要高的”,“矮就是比我膝盖还要矮的”。

3.示范(10分钟)
教师找一个学生作为示范对象,让该学生站在教室前面,其他学生按身高排成一列。

教师用尺子测量每个学生的身高,并根据实际测量结果给予形容,比如:“小明比小红高一点点,但是比小林矮很多。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并体会高矮的差异。

4.练习(15分钟)
教师发放纸和铅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身高画出一个身高标尺。

然后,学生可以一起在纸上画出自己的身高,并用尺子测量并标明自己身高。

学生可以互相比较自己的高矮,并写下自己的身高描述。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不同学生之间的高矮差异。

5.巩固(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图片卡片,询问学生关于图片中物品的高矮差异。

学生可以利用之前学习到的知识来进行判断和描述,再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出来。

6.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高矮的应用,比如描述一棵树和一根草的高矮差异、描述一些动物的高矮等。

教案二:测量高矮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高矮。

2.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3.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判断力。

教学准备:
1.学生身高测量工具:一把尺子、一把卷尺、一张身高测量表。

2.不同高度的物体,如书本、绳子等。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引导学生描述身高差异:“你站在旁边
的同学和你一样高吗?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新知引入(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的轮廓,然后用尺子测量自己的身高,将
测量结果标注在黑板上,让学生体会一下“厘米”这个单位。

接着,教
师出示一把卷尺,并解释“米”的概念。

通过这个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3.示范与操作(15分钟)
教师示范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猜测比较,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差异,再用尺子和
卷尺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标注在物体上。

学生可以边操作边学习如
何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测量,并体会到真实的测量过程。

4.活动(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比较活动。

教师分发不同高度的物体给每组学生,学生使用尺子或卷尺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对这些物体进行排序。

每个小组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哪个物体最高?哪个物体最矮?它们的高矮差异有多大?”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巩固之前学到的测量和比较的知识。

5.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学生对身高测量和高矮概念有较好的理解。

教案三:高矮比较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正确的词语和句子描述出高矮差异。

2.能够运用之前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图片或图片卡片,包含不同高度的物体。

2.小白板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者图片卡片,上面有几个不同高度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高矮差异,并用之前学习到的词汇进行描述。

2.示范与讨论(10分钟)
教师从图片中选取一张,进行示范并借助小白板进行词语的总结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物体之间的高矮差异,并将学生的回答写在小白板上。

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在现有的描述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正。

3.巩固练习(15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纸,上面列举了几个物体的高度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将它们按照高矮顺序排列,并写出相应的描述。

学生可以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来完成练习,并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

4.综合应用(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图片卡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描述物体的高矮差异。

学生可以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并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成果。

5.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评价。

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高矮差异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6.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教师可以用问题或者游戏的形式巩固学生对高矮概念的掌握程度,同时鼓励学生对高矮概念进行拓展思考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