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教学目标:
《召公谏厉王弭谤》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认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召公谏厉王弭谤》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召公谏辞的分析。

本文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三.知识分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整体把握
本文记载了召公劝谏周厉王不可阻塞言路的谏词,借以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观点,表现出重视舆论,重视人民力量的进步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2.把握结构
第一段:交代事情缘起,说明弭谤由来,既点出“弭谤”之题,揭示出国人与厉王的尖锐的矛盾,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是召公力谏之词,为全文的重点,阐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

第三段:交代事件结果,有力地证实了召公谏词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写作特点
(1)详略分明,层次井然。

(2)立论精当,见解深刻,措辞委婉。

(3)文章结构完整,语言平实,极善用喻。

【典型例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飨士卒(xiǎng)鲰生(zōu)玉玦(jué)
诛杀(zhū)披帷(wéi)
B.好美姬(jī)卮酒(zhì)交戟(jī)
谨诺(nuò)车骑(jì)当项王(dǎng)戮力(lù)瞋目(chēng)
参乘(shèng)彘肩(zhì)
D.要项伯(yāo)有郤(xī)目眦(cì)
啖之(dàn)刀俎(zǔ)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弭谤(mǐ)召公(shào)号召(zhāo)箴言(zhēn)
B.庶人(shù)耆艾(ài)艾蒿(ài)自怨自艾(ài)溃败(kuì)昏愦(kuì)馈赠(kuì)功亏一篑(kuì) D.不悖(bèi)教诲(huǐ)谏诤(jiàn)壅塞(yōng)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此其志不在小
③素善留侯张良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常以身翼蔽沛公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吾得兄事之
⑧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⑨道芷阳间行
⑩沛公今事有急
A.①⑤⑩/②/③⑧⑨/④⑥⑦
B.①⑤⑦⑨/②⑩/③/④⑥
⑧①⑦⑩/②⑤⑨/②⑧/④⑥D.①⑨/⑤⑦⑩/②③⑥/④⑧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军中无以为乐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①②③⑥⑨
B.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⑤⑦⑧
D.①③④⑤⑧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今者有小人之言
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选
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籍何以至此?D.吾属
今为之虏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
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
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
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
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
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B.距关,毋内诸侯。

张良出,要项伯。

D.秦王还柱而走。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矣堪:经受、忍受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顺利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阜:增加
D.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流放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怒,得卫巫,使(卫巫)监谤者,以(卫巫)告,(王)则杀之。

B.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11.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


书文字质朴简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
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
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中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
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
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答案及分析:A(析:卮zhī戟jǐ当dāng瞋chēn
郤xì眦zì)
2.C(析:号召zhào艾yì诲huì)B(析:①⑤⑦⑨是名词做状语,②⑩是形容词活用名词,③是形容词用
做动词,④⑥⑧是动词的使动用法)D(析:都是动词。

②替,介词;⑥绐,介词;⑦被,介词;⑨呢,句末语
气助词;⑩替,介词)(析:代词,他;A.结构助词,的;
B.代词,这件事;D.动词,到;E.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析:被动句。

其余三句为疑问句中
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A(析:B.“距”通“拒”,“内”通“纳”;C.“要”通“邀”;D.“还”通“环”)B(析:悖:违背)(析:民成而行之)
10.D(析:于:到)(1)因此,治水的人应该排除淤塞,让它畅通;治理民众的人应该开导他们,让他们讲出意见。

(2)人民内心考虑的事都能从口头上表达出来,就应该让他们思考成熟并说出来。

(析:文言文的句子翻译要特别注意语境)
12.C(析:A.《国语》记载春秋历史;B.厉王首先否决了召公的劝谏才找到卫巫;D.被流放的是厉王而非百姓)
【模拟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
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疆界”。

B.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越国以鄙远
鄙:边疆,边城。

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疆”。

D.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使使以闻大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道芷阳间行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
B.子犯请击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子亦有不利焉下列各句句式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相同的一项是()
A.亚父者,范增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将军战河北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填空。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记载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
个国家的一些史实。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
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
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
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
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
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
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张良是时从沛公()
(2)亡去不义()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固不如也()解释下列多义词。

(1)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2)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之
①珍宝尽有之()
②为之奈何()
(4)以
①具告以事()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0.翻译下列句子。

(1)具告以事。

(2)为之奈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
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
之使言。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
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
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上》)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国人谤王谤:诽谤。

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河流。

吾能弭谤矣弭:
停止、消除。

D.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12.下列对本文的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重点是记言,目的是借召公的话,规劝统治
者必须广开言路,重视老百姓的意见。

B.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和“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是一样的。

本文以防民之口有大害为重点,有喻有证,
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

D.本文记载了厉王残暴地压迫人民,不听召公劝告,终于被国人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历史事件。

【试题答案】D2.C3.B4.D(1)编年史;春秋末年(2)纪传体;无韵之《离骚》(3)国别;八(4)失其所与;不知(1)跟随,跟从(2)逃亡,逃离(3)抵挡,抵抗(4)本(1)①动词,结交,交好②副词,好好地
(2)①名词,旧交情②连词,所以,因此
(3)①助词,无义②代词,这件事
(4)①介词,把,将②介词,用(1)沛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2)古义:足够用来;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

10.(1)将全部情况禀告给了(张良)。

(2)如何对付这件事?A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