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伯牙善鼓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0 《伯牙善鼓琴》核心素养练习
【核心素养一练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锺子期()善哉()巍巍()
少选()汤汤()绝弦()
【答案】zhōng zāi wēi shǎo shāng xián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
..()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答案】善于弹奏志趣、心意好啊高耸的样子语气词,相当于“啊”宽广的样子心中想到的领会,听得出代词,伯牙的心意山的北面通“猝”,突然拿,拿过来调节音节,无实意连绵大雨琴曲名又创作就,总是穷尽旨趣,意旨停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到隐藏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伯牙善.鼓琴
⑴善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择其善.者而从之
游于.泰山之阴
⑵于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钟子期必得之.
乃援琴而鼓之.
⑶之游于泰山之.阴
初为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
志.在登高山
(4)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5)舍太丘舍.去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屋舍.俨然
【答案】(1)善于、擅长好优点,长处(2)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到(3)代词,代伯牙的心意音节助词结构助词,“的”(4)志趣,心意志向做标记标记(5)停止舍弃住所房屋
4.划分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答案】(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翻译下列句子。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钟子期辄穷其趣。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答案】(1)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

(2)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

(3)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

【核心素养二练习:思维发展与提升】
1.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

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文中伯牙的“善弹琴”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一方面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准确地寄托于琴音中,大雨,山崩的声音十分传神,琴技炉火纯青。

另一方面钟子期能准确的了解伯牙心意,除了因为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外,同时也能看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2.言为心声,曲亦传情。

请说说伯牙“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的原因。

并谈谈伯牙所说的“吾于何逃声哉”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伯牙到泰山游玩时,突遇暴雨,不禁心中失落悲伤。

所以“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言外之意是赞叹钟子期善听,自己弹奏的乐曲都不能逃过他的耳朵。

3.常言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因此“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传为佳话。

读了本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钟子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
【答案】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与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高山的巍峨和江河的浩荡。

伯牙心中悲叹,弹奏霖雨与崩山之音时,钟子期也能穷尽其中之意。

4.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答案】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5.体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语的含义。

【答案】意思是,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

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6.简要说说作者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的。

【答案】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

有直接描写古琴的效果,又有通过钟子期听琴的感受来突出琴技的高超。

【核心素养三练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1.本文言简意丰,结构紧凑,请分析文章开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写出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

结构上是全文的总纲,领起下文对二人善谈善听的具体描写。

2.“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可见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伯牙终于遇到能真正听懂他琴声的钟子期时有何表现?
【答案】伯牙停止弹琴慨叹道:“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到的一样。

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知音”一词的理解。

【答案】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准确领会。

真正的知音就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4.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
【答案】①“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

②“知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种子期必得之”,作者以这句话承接上下文。

③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抒发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

【核心素养四练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佳木秀而繁阴
B.钟子期辄穷其趣欲穷其林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佛印绝类弥勒
D.悉是晚景悉以咨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3.下列对【甲】文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

【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

【乙】文董源“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谢了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5.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答案】
1.A
【解析】A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分别是“山的北面”“绿荫”;B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是“走到……的尽头”;C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是“像极了”;D选项里加点的词语意思是“都”。

故选A。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句意为: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停顿为: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3.D
【解析】A项: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B项: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C项:心里悲愁,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4.D
【解析】D项《落照图》非侧面描写。

5.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作,都适宜远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乙】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数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

后来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都适于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走近了看几乎看不清物象;退远了看却景物鲜明,情思幽远,像看奇异之景。

如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意境深远悠长,如同人间胜境。

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

二、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卒逢暴雨卒: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
(3)皆宜远观宜:(4)悉是晚景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1)突然(通“猝”) (2)放弃(放下,丢开) (3)合适(应当) (4)全(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注意“卒”是通
假字:通“猝”,突然;“悉”,全、都的意思。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句意为: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

故本句停顿为“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故选C。

3.(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

(2)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重点字词:“奏”,弹奏;“辄”,就;“类”,像。

4.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

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甲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法。

乙文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告诉读者董源的画适合远观,近观不行任何东西,又用《落照图》举例说明。

【参考译文】
【乙】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数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

后来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都适于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走近了看几乎看不清物象;退远了看却景物鲜明,情思幽远,像看奇异之景。

如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意境深远悠长,如同人间胜境。

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

三、
【甲】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会:聚集
B.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C.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山的北面
D.吾于何逃声哉于:到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一一宾客们体会到少有的舒适,慢慢地都正襟危坐了。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夹杂着用力拉倒房屋发出崩裂倒塌的声音。

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你从琴声中所听到的大丈夫般的意志,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的一样。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口技是民间表演技艺,它用发声器官模仿各种声音,创造出生动逼真的场景。

《口技》就是形象地摹拟出一家人由睡而醒到再入睡及附近发生一场火灾的过程。

琴属于古六艺中“乐”的范畴,常被人们用来抒发情感。

如伯牙就是把情怀寄托于琴音,而子期通过琴音就能领悟到他传达的情趣。

B.甲乙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

甲文口技表演者仅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能模仿出生动逼真、层次丰富多变的场景,可谓“善演”;乙文伯牙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可谓“善弹”;而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可谓“善听”。

C. 甲乙两文表现的主旨不同。

甲文文题统一,全文围绕口技者的表演展开描写,赞扬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乙文则因题目是后人所加,文与题并不完全统一,文章虽然也表现了伯牙琴技高超,但更多的是赞扬钟子期善听,是心灵默契的知音。

D.甲乙两文都使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甲文正面详写了精彩纷呈的表演,同时通过写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表演者技艺之高。

乙文正面详写了伯牙鼓琴之“善”,而侧面略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

【答案】1.A
【解析】A项会:适逢,正赶上。

故正确答案为A。

2.C
【解析】A中的“意”为“心情”之意;B中“力拉”为拟声词;D中的“夫”不是丈夫,是“这样”的意思。

3.D
【解析】“侧面略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是错的。

【参考译文】
【甲】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正赶上有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众多宾客围绕着屏风而坐。

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马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

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

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

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活动的声音,
盆子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

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