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一、人物形象
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二、语言鉴赏角度
①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
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色彩词语的选用;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等。
②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④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⑤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三、表达技巧赏析:
1、修辞手法
(1)常见修辞种类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2)答题模式
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先点明所用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2、表现手法类
(1)常见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抑扬、衬托、渲染、类比、以小见大、反语(反讽):
(2)答题模式: 明确所用表现手法 +作用+ 结合文句、文段内容分析
3、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四、文章中句段的作用
(一)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
1、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上用了作怎样的写作方法、修辞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等。
2、结构上的作用。
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二)具体语段分析
(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2、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2)情节
1、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
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答题模式: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五、怎样做人物传记类文本中的“哪些”类试题?
几乎所有的人物传记类文本都有“哪些”题,那么怎样做人物传记类文本中的“哪些”题呢?注意从具体文本的以下特点入手寻求题目的答案。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 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 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答案。
(5) 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六、探究类试题
要求:
1、论述应该“有根有据”。
即要以文本为本,不论是观点还是论据,都要来自文本,而不能脱离文本,野马无缰。
2、论述应该“有条有理”。
即采用先总后分、一个观点加几个理由的答题模式。
3、论述应该“合情合理”。
即论述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观点,能言之成理,分析要合乎逻辑。
4、论述应该“知难知易”。
即有的角度有难度,有的则相反。
一般肯定观点易,否定观点难。
文章中的观点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探究题答题模式:
一个观点(简明集中);几个依据(提取概括);略加分析(文中事实或列举联系现实生活中事例)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