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区域差异的概念和表现,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等方面。
2、掌握因地制宜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和
潜力。
3、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区域差异的表现和成因。
(2)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2、难点
(1)如何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
(2)理解因地制宜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同时,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
四、学习过程
(一)区域差异的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1)气候
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等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热带地
区终年高温多雨,而寒带地区则常年寒冷干燥。
(2)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等方面也各不相同。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但可能拥有
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3)土壤
土壤的类型、肥力等在不同区域有差别。
黑土肥沃,适宜种植农作物;而红壤较为贫瘠,需要改良后才能利用。
(4)植被
植被类型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如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种类繁多;荒漠地区植被稀少。
2、人文经济差异
(1)人口分布
人口的疏密程度与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关。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密集,而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少。
(2)产业结构
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发达地区通常以第三产业为主,而欠发达地区可能以第一产业为主。
(3)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二)区域差异的成因
1、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
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纬度位置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多少,从而影响气候;海陆位置影响降水和气温。
(2)气候条件
气候是影响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植被、土壤和农业
生产。
(3)地形地貌
地形影响气候、河流、交通等,从而造成区域差异。
2、人文因素
(1)历史文化
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产生影响。
(2)政策因素
国家政策的支持或限制,会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3)科技水平
科技的发展可以改变区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
(1)综合考虑原则
要综合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2)优势互补原则
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3)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方法
(1)农业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
例如,在北方干旱地区种植耐旱作物,南方水田地区种植水稻。
(2)工业布局
考虑原料、能源、交通、市场等因素,合理布局工业。
资源型城市
可以发展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工业,沿海地区则适合发展外向型
工业。
(3)城市规划
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人口等,规划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
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四)案例分析
1、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例
(1)东部沿海地区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人才
资源丰富。
发展策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加强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
(2)西部地区
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如矿产、能源等。
发展策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2、以某一具体城市为例,如深圳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其成功经验在于充分利用了政策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
(五)课堂练习
1、分析你所在地区的区域差异,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建议。
2、比较两个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相关的地理书籍、杂志或网站文章,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的相关内容。
五、学习总结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区域差异的表现和成因,掌握了因地制
宜的原则和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收集一个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成功案例,并进行分析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