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概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 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 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 “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 “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 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一)判断句
• • • • • • • • • • • • 1.“……者,……也”“……,……也”“……,……者 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 ④噌吰(cēnghóng)者,周景王之无射(wú yì )也。 《石钟山 记》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黄生借书说》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伶官传序》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⑩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
•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 《六国论》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游褒禅山记》
(二)被动句
• 3.状语后置 •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 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 《蜀鄙之僧 》“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 语的介词短语。
• 4.主谓倒装 •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 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 少年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 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 例如: •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 齐桓公伐楚》) •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梁惠王上》) •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 愚公移山》) •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 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 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 “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 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 “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 “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 “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 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 • 例如: •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 壕吏》) •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伶官传序》) •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 录〉后序》)
•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 此之谓。 • 例如: •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 王霸》) •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 世。”此之谓也。(《孟子· 离娄》) •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 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 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 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 的宾语。
• •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 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劝学》其中的“利”“强” 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 况。 •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 1.“见”“……见……于”“于”表被动。 •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 传》 • ③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 2.“为”“为……所”表被动。 •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 刺秦王》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新五代 史· 伶官传》 •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 论》 • ③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 屈原列传》
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
文言文
•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 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 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 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 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 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 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 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 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 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 • • •
•
•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 (耶)、无乃……乎。 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崤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 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 “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 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 “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 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 等表示判断。 •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宋】 苏轼 • ②即今之傫(累,积)然在墓者。《五人墓碑记》 •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⑤非死,则徙尔(耳)。《捕蛇者说》 • ⑥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出师表》 •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 ⑨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 舟》 【唐】李白
•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 以……为、何……为、不亦……乎。 • 例如: •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 赵》) •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 颜渊》) •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 宴》) •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 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 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 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 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 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 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 乐吗”。
(三)倒装句
•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 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 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 谓倒装等。
• 1.宾语前置 •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 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 之多见也。” 《问学》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 至此?”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