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1 台阶
一. 教材分析
《台阶》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
通
过讲述一个农村老父亲为了给自己盖一座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付出艰辛努力,最终实现了愿望的故事,揭示了劳动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课文情节感人,语言朴实,贴近生活,适合初中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现实主义文学
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分析人物性格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和热爱。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和
心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尊敬和热爱劳动人民
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4.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六.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和译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田园风光,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场景,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台阶吗?为什么课文要以台阶为主题?”
2.呈现(1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音韵律。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口吻和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如:“老父亲为什么要建九级台阶的新屋?他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图片或视频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6.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主题和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尊严和价值,培养尊敬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7.家庭作业(5分钟)
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劳动人民”的作文,字数不限。
8.板书(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文的标题和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品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
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自
我审视、评价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针对本次《台阶》的教学设计,我进行了以下教学反思。
一、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问题一: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难以把握人物形
象和故事情节。
解决办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供一些问题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如:“老父亲为什么要建九级台阶的新屋?他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二: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不愿积极参与,讨论效果不佳。
解决办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讨论话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老父亲,你会如何面对建新屋的困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讨论。
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3.问题三:学生在拓展环节对课文深层含义理解困难,难以体会到作者
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解决办法: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场景,让学生谈谈自
己对劳动人民的看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劳动人民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尊严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二、改进措施
1.注重课前预习。
在上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布置一些预
习任务,如: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农村盖房子的过程。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强化课堂互动。
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问、引导、鼓励学生发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3.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4.延伸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
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可以一些课外活动,如:参观农村盖房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尊严和价值。
5.加强课后辅导。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
别辅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成长和进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它们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针对《台阶》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部关于劳动人民的小说或散文作品,
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500字左右。
2.写作作业:以“我心中的劳动人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字数在600
字左右。
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生动地描绘出劳动人民的身影,表达出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实践作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观察父母或其他家庭成
员的劳动场景,记录下他们的劳动过程和感受。
学生将观察到的场景绘制成一幅图画,并在图画下方写一段文字,描述画面中的劳动情景和自己的感受。
4.探究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家乡或其他地方农村盖房子的情
况,了解盖房子的过程、所需的劳动力和时间等。
学生将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字数在800字左右。
二、专家点评
1.作业设计注重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小说或散文作
品,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写作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描绘劳动人民的身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实践作业邀请家长参与,使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3.探究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了解农村盖房子的情况,使学生对劳
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报告的形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4.作业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既有阅读、写作、实践,也
有探究。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5.建议在作业设计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反馈。
对于阅读作业,可以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引导他们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对于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拍摄一些劳动场景的照片,并结合文字描述,使作业更具直观性。
对于探究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盖房子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专家的点评,我认识到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根据专家的建议,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作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