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访天泰山明太监莫英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石景山:访天泰山明太监莫英墓
莫英墓怎么去
首先得明确莫英墓究竟在哪?其实京西天泰山的莫英墓在
广大登山爱好者和古迹爱好者中很有名气,也有很多人都曾到访过。
然而与其他墓不一样,该墓处在深山坳里,距离大路很远,实测海拔高度480米左右,所以并没有一个人标明出到莫英墓的具体位置和路线。
笔者在慈善寺询问工作人员,幸得还有一人听闻过此墓,并称在寺东北方向,距离十分远。
他让我出寺庙正门向前上东侧山梁,再一路向前走便可以见到。
由于并不知道其他路线,只好照此说法,上了山梁便一路向上爬,如此走了五公里。
忽然山梁下降,原本在山顶树丛间跋涉的我,终于看到了开阔地段,如此风水变化,似有墓存在的可能。
又只好继续向前走,走了一公里余,还是未见任何人为建筑物。
如今是三月中旬,山上桃花有早开的,还偶尔有成群的蜜蜂嗡嗡叫嚷。
除此之外再未遇到一个人影或是小动物。
就在我已经精疲力尽又饿昏了想要放弃时,忽然见远处隔着峡谷有一单间白色石坊门,在苍绿莽林间十分显眼。
我高兴的拍手称快,并自言自语道,莫英啊,总算找到你了!莫英墓风水确实不错,处在一三山环绕的山腰平台上,下边是陡下的谷地。
回来时,笔者由最初见到的开阔平面向西下山,一路十分陡峭,下山时正好贴着慈善寺
的东北院墙,而山下便是潭峪村,原来这才是这一条通往莫英墓的捷径啊!根据此行实地探访经历,笔者将通往莫英墓的路线标注如下,以为后来找寻该墓者可以省去很大力气。
莫英其人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聊聊莫英其人。
莫英生于景泰元年(1450)九月八日,死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十一日,活了69岁。
历经明宪宗、孝宗、武宗三朝。
莫英生前的官职是总督粮储内官监太监,也就是负责宫内粮食、瓜果、蔬菜供应的后勤职能,内官监在明朝太监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中也只能算是老二,何况莫英并非掌印太监,所以他在当时太监里也不能算多大的官儿。
比之于其墓西北几里另一座太监墓主人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实在是小了很多。
不过莫英毕竟也算是个善人,其一生兢兢业业,没有作恶。
查莫英生平,有如下记载:“莫英,字国器,明代太监,广东肇庆(今肇庆市)恩平人。
父亲莫满,因莫英尊贵,赠武略将军、锦衣卫千户封号。
莫公的母亲梁氏,继母氏邹,均赠“宜人”封号。
莫公的祖父叫莫通,莫通的父亲是莫苟,世代务农。
”莫英来到北京做了太监,也颇有戏剧性。
成化元年(1465)元月,两广发生叛乱。
一群苗族少年被从山洞里发现,因长得眉清目秀被带至京城。
成化二年(1466),莫英入内书馆读书。
成化十七年(1481),莫英任内官监右少监。
弘治七年(1494),莫英被派往上林苑,负责宫中蔬
菜、瓜果的供应。
至正德十三年(1518),莫英与世长辞。
这便是莫英的一生。
莫英墓遗存情况
莫英墓坐落在山腰平台上,墓顺山势逐级上升。
墓以下是宽阔谷地,三面环山,风水不错。
原来此地叫白石港,而莫英号白石主人,倒是冥冥中恰有姻缘。
其墓在军阀时期和文革中两次遭到大破坏,至今仅剩遗迹。
根据此次的考察,可以得知,该墓遗存虎皮石墙一重,部分有两重,遗高一米。
墓门前有单门石坊一座,据博友双塔邨人文章,原石坊四柱三间,今仅存两柱一间。
对此笔者不甚知之。
石坊柱头雕有石坐狮各一只,头向内。
西侧已无存。
石门坊额刻有“总督粮储内官监太监莫公神道”,类似于田义墓。
进入墓门后便是两通倒地的龟驮碑,皆首、身、碑座分离。
碑身另有折断,其中《白石主人传》碑扑于西侧,赑屃折断,但除头部外皆存。
东侧《白石英公神道碑铭》碑赑屃仅余尾部。
想必是被人为砸烂的。
两碑之后便是墓室入口,目前该墓室有一斜向南洞口,可进入地下墓室。
笔者进入墓室查看,发现其墓室甚为狭小,长仅六尺余,宽四尺余,高仅容人站立。
上覆青条石棚顶。
墓室仅后壁有壁龛一方。
在墓室石条地板上还可见一直径三尺盗洞,由于未带强光电筒,通过手机闪光灯照亮之处,深达3米以上。
此是莫英墓现存情况。
查阅“双塔邨人”等人博客,2011年
前后该墓还遗存有一三足石香炉,今已不存。
相比于李荣、田义墓,莫英墓规模并不大,也不大可能有石像生等附属仪仗。
毕竟前二人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而莫英只是位“后勤”太监。
就其寒酸的仅能容下一棺材的墓室就可以看出这种区别。
如此规模的太监墓在明代京西应该有很多。
但莫英墓独能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然而莫英墓目前并非为挂牌文物,这与其地处深山偏僻非常,不无关系。
莫英墓已为石景山区文物普查登记,但并未挂牌和修复,说明有关部门尚有失责之处。
' style="Z-INDEX: 0"> 自十一二岁始,在外访古探幽,多是为了寻得一份静谧与清幽。
我喜欢那些神秘、少有人问津之所在,这种感觉用言语并不好表达,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总感觉心灵能得到净化,恍如置身世外。
那一座座隐藏在山里的古迹,百年都未有改变,只是建筑随时间而破旧,或是鸡鸣狗盗之徒挖个洞,偷个石雕;建筑虽破旧,却老而不朽,石雕虽残碎,但承载的历史是其内在的价值。
我访古就是为了拾得这一份感觉,如桃花源一般,也许正是这样,问残迹今为何世?恐其仍道明清……
记得六年前刚喜欢野坟时,就对李荣、莫英二墓非常感兴趣,两年前的清明节去了李荣墓,半年前,又是一个清明节,也
是爬山,顺带着看了莫英墓。
对于喜欢古迹年头比较长的北京发烧友来说,李、莫二墓一定是个寻找目标,很多人都去过。
今天发此博文,也主要是为了记下我对于此墓的向往之情。
今年的清明节,与发小、同学爬山寻找此墓。
辰时出发,由塔后身上山。
正午到达,在莫英墓的神道门下吃饭、休息。
午后由慈善寺下山。
与前辈们的照片相比,莫英墓的石香炉丢失了,其他没有太大变化。
莫英,广东肇庆人,号白石主人。
成化年间,朝廷军队平叛两广时在一山洞内发现了莫英,并将其带回京城,入内书馆读书。
历任内宫监少监、内宫监太监、茂陵神宫监,最终为总督粮储内官监太监。
他出宫后,住白石港的白石别业,死后即葬此。
莫英墓冢有闽南风格,花篮状。
今莫英墓存神道门、石碑两通、地宫。
神道门上书“总督粮储内官监太监莫公神道”,原为四柱三间,今存中间一间。
石碑两通为“白石主人传”和“白石英公神道碑铭”,今二碑倒地,龟趺已残,碑断为几节,顺着山势滑落到较低的地方,洋洋洒洒。
地宫石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