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范畴化视域下的成员模糊性和家族相似性——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范畴化视域下的成员模糊性和家族相似性——基于问卷
调查的实证研究
张松松
【摘要】范畴化反映了认知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认知范畴观认为,人类架构的对于客观世界理解的范畴是主动习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杯子”典型性的实证调查结果
表明,语言学范畴与心理学范畴一样具有成员模糊性和家族相似性.同时,认知范畴化还会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期刊名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0)004
【总页数】4页(P67-70)
【关键词】范畴化;模糊性;家族相似性;实证;认知语言学;典型性
【作者】张松松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9;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H31
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加州,代表人物包括Charles Fillmore、George Lakoff、Ronald Langacker和Leonard Talmy。
认知语言学最初的研究源于学者们对形式语言学(尤其是当时主导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生成语法和蒙塔格语
法)的不满。
这些关注语言和认知关系问题的研究者统称为“加州”(或“西海岸”)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语言研究的符号学基础之上的。
出于对行为主义和纯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反对,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心智现象,无法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型理论对语言的属性问题进行充分说明和解释。
认知语
言学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既彼此区别又互为补充的焦点范畴,范畴化是其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是一种基本且普遍的认知加工能力,而这种认知能力往往被忽视。
所有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都反映了人们借以组织思维的范畴[1-2]。
比如,人们会把
作为个体的“书”识别为范畴“书刊”的成员,或把作为个体的“树”识别为范畴“树”的成员。
范畴化发生在所有感官情态之中,且贯穿心智活动的始终。
人们会对通过五官感受到的所有事物进行范畴化,包括闻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想到的东西、感受到的东西、触摸到的东西,并会对物理位移进行范畴化[3]。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范畴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结构。
但最新研究表明,人们使用的范畴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
所以,我们认为,就其性质而言,范畴不仅不是自然形成的,而且会随着思维的变化而变化或修改。
自柏拉图时代以来,传统的范畴化观点是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主流观点。
传统范畴观认为:范畴构成我们的知识,是稳定不变的,具有普遍性。
20世纪50年代,
传统范畴的观点受到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维氏在语言游戏的论述中着重考察了“游戏”这一概念本身,发现范畴结构远比其表象呈现出来的复杂得多[3-4]。
20世纪60—70年代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类进行范畴化加工的许多方面都与传统范畴观无法兼容。
20世纪80年代,新范畴观开
始形成。
新范畴观认为,人类用于架构对于客观世界理解的范畴是主动习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消极反应可以获悉的东西。
新范畴观有两个研究焦点:一是范
畴化加工和其产生的分类结构的关系;二是范畴的内部结构,即范畴内成员之间彼此如何产生关联[3]。
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发现认为,范畴化没有非此即彼的绝对而明确的区分标准。
事实上,人类对范畴的界定往往是模糊的[4-5]。
比如,“杯子”的字典定义是:“盛饮料或其他液体的器具,多为圆柱状或下部略细,一般容积不大。
”而“杯子”的百科义还包括:一个容器、一般会有手柄、一般用于盛放液体、一般用于饮水等*语言意义的字典观认为,只需要借助某一概念的一小部分知识并用单词来表示语
言意义。
而认知语言学认为,必须调动百科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某一概念。
字典义往往描述的仅是某个概念的某个侧面,甚至是这一概念最简约的表征,而忽略细节性内涵。
因此,一旦有必要详细描述某单词表征的概念所构成的框架概念结构时,对该单词的语义结构迅速扩展到包含与之有关的所有知识,即百科义。
据此,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筛选5种可能用作杯子的容器(图1)。
(一)直觉预测
根据百科义,在“杯子”语义范畴中,由于a是用来喝咖啡的杯子而d是用来盛
饭的碗,因此意象a比意象d更具典型性。
但是,当把d用作盛水的容器时,又
可以把d视为杯子。
这说明,不仅范畴化具有模糊性,而且人们与客体的相互作
用会影响其对客体进行范畴化的方式,此谓范畴成员模糊性。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有把手和茶托,主要用于饮用茶或咖啡之类的不含酒精饮料;相反e没有把手,不太可能用于饮用如茶或咖啡之类的不含酒精的热饮,而更可能用于盛放含酒精的饮品。
与之相似,d从外形上可以归为“碗”。
但当用“碗”喝汤时,则更倾向于把它当作“杯子”。
可见,尽管“杯子”范畴的成员在表征“杯子”这一概念时的方式各有差别,但又彼此关联,即这些范畴成员呈现出家
族相似性(图2)。
(二)实证研究
把以上5个现实生活中可以视为“杯子”的意象随机呈现给某高校三个分级教学班的168名受试,这些受试为三个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他们具有相似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体验。
测试要求受试根据生活经验判断:第一,5个意象所表示的容器是否都是“杯子”?如果不是,哪个或哪几个容器不属于“杯子”范畴?第二,在属于“杯子”容器中,哪个容器最能代表杯子,即哪个杯子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第三,在属于“杯子”容器中,哪个容器最不能代表杯子,即哪个最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第四,这5个容器代表“杯子”的典型性由强到弱顺序是什么?测试要求每位受试对5个意象所代表容器的典型度从最强到最弱作出排他性判断。
图3—图7依次反映了受试对“杯子”范畴的咖啡杯、水杯、茶杯、碗、酒杯这5类百科意象通过直觉做出的“典型性”判断。
根据“杯子”典型性的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本文对每一个意象做出的判断中提取出“非常同意”的三个班合计,以直观呈现对于“杯子”范畴的5类百科意象“典型性”的认同度之间的差异(图8)。
(三)研究结果
人类的任何认知与其所处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数据所反映的被试对于每一种容器用作“杯子”的典型度的判断虽然基本趋同,但是与先前的直觉判断略有区别,主要体现在意象a(咖啡杯)和意象b(水杯)的排序上。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茶的地位远高于咖啡,所以用于喝茶的传统水杯所代表的典型性高于用于喝咖啡的咖啡杯。
但是,我们的数据所体现的水杯与咖啡杯的差异又不是非常明显,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正在逐步与国际文化融合。
实验认知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把上面的这一类心理学现象归结为:心理范畴没有明确的界线,但仍然可描述为具有模糊边界。
尽管上文调查中的范畴成员在代表杯子范畴时的典型性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成员都在某些方面与其他成员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即“杯子”范畴中的成员之间既有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6-7]。
成员模糊性和家族相似性不仅适用于物理客体,同样适用于语言学范畴。
以Charles Fillmore和George 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者把以上来
自认知心理学的发现运用到语言学研究,发现诸如词法、语法和语音范畴之类的语言学范畴与心理学范畴一样,具有成员模糊性特征和家族相似性特征[8-9]。
同“杯子”一样,客体成员形成模糊范畴,其构成成员在表征该范畴时,其典型性有强弱之分。
成员模糊性要求范畴成员以家族相似性集合在一起,而不是以某个单一的特征或范畴内每个成员所具有的一组极为有限的特征作为划分标准。
换言之,对依据人类思维形成的范畴很难进行清晰明确的区分。
模糊范畴更是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为语言学范畴的成员之间具有相似性,但往往表现出巨大的句法行为差异。
换言之,认知框架范畴化的原则同样适用于语言学的范畴化。
【相关文献】
[1] 张松松.关于隐喻理论最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90-97,149
[2] Evans V, Green M. 认知语言学导论[M].张辉,孙崇飞,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15-51
[3] 张松松,汪少华.音乐符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基本层范畴化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60-64
[4]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 陈步楼,译.陈维杭,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5-216
[5] 张松松.汉语起始动词的类型学研究:分类和构成[J].语言与翻译,2016(1):25-29
[6] Rosch E.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M]//Lloyd B,Rosch 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Hillsdale: Erlbaum,1978: 27-48
[7] 张松松.认知视域下的语言共性刍议[J].外语研究,2016(1):24-26,54
[8] Tayl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3th ed.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41-62
[9] 汪少华.谚语架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