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必修1课堂互动与探究(18份)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再根据这几条线索充实相关知识就能使记忆牢固深刻,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1】1亿2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
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
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
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着各种昆虫。
正是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B.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2)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
C.孢子植物D.蕨类植物
(3)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这一时期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可以推断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
中生代时期,蕨类植物趋向衰退,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级的裸子植物。
这一时期,生物的变化很大,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
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
三叶虫只存在于古生代早期。
[答案](1)C
(2)B
(3)A
知识点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下图)
2.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如下图)
点拨: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程度的思路。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若人类活动造成了环境的退化甚至是恶化,出现了种种环境问题,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强度太大,不合理地干扰了地理系统;若人类活动在从环境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源的同时,没有对环境构成危害,这说明人类活动是适度的。
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看环境的反应和变化。
其次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这是极其重要的科学思想,不仅要看到人类活动合理的方面,也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例2】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下列各选项是人类改造自然活动中产生的影响,请将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下表相应空格中。
A.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开采矿产资源,把资源转化成产品
C.大量排放的废物导致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水体污染
D.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碱化
E.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水源污染
F.开采矿产引起地面塌陷、泥石流频发
G.水利建设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生态建设改造荒漠环境
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破坏是农业生产活动不当造成的;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和水体污染等与工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
[答案](1)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2)(见下表)
活动参与
一、课本第67页活动
动物界:自上而下依次是:⑤⑥①⑦②③④
植物界: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③①④
二、课本第68页活动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正常值高出30倍,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恐龙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绝。
2.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全世界感兴趣的问题,除上面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假设:如认为这与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或者认为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恐龙本身的蜕化、流行病等有关。
总之,恐龙的灭绝与其本身内在因素和与其密切联系的外在因素(周围环境)有关。
例如恐龙为适应环境向特定方向迅速发展,但中生代的地形、气候多变以及植物的盛衰与恐龙生活的习性形成重要矛盾,导致其最后灭绝。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曾有一
颗彗星爆炸,使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