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训练课件小综合三大气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暖锋 B.冷锋 C.热低压 D.热高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 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 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 的温差;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 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 较低,当暖湿气流经过时,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 冷却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B 正确。暖锋 过境后,气温升高,难以形成平流雾,A 错误。热低压 和热高压,地表气温较高,难以形成平流雾,C、D 错 误。故选 B。
【解析】东北季风来自内陆地区,给阿拉伯海域带 来的降水很少,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水汽较多,给阿 拉伯海域带来的降水较多,但因阿拉伯海纬度低,故蒸 发量大于降水量,结合下垫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 热源,本题下垫面是海洋,故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B 项正确,A、C、D 项错误。
13.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来自( B ) ①断面甲的海洋淡水输入 ②印度半岛西部的径 流 ③断面乙的海洋淡水输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气降 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 44 分)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某记录片团队在图中的 N 地附近发现了银蚁巢穴, 银蚁,因其腹背部为银色而得名,是已知最耐热的动物 之一,但也不能在高温和强光下暴露过久。其爬行速度 也相当快,如果将银蚁换算成人类的体型,可以达到每 小时 450 千米的速度。它们以昆虫和其他死亡的节肢动 物为食,天敌为蜥蜴。银蚁毛发中空,能借助太阳方位 定位、导航。N 地附近的动物多为昼伏夜出。
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 辐射之比。下图为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图 (图 1)和植被指数(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年变化图(图 2)。 读图完成 10~11 题。
10.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 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②气候变暖,积雪减少 ③ 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增多 ④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 率增加
2.大风吹来时蜃景消失是因为大风( B ) A.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B.扰乱稳定的大气层 C.导致水平方向热量差异 D.导致垂直方向对流显著
【解析】蜃景的出现和维持要求大气层“稳定”, 大风吹来使原本稳定的大气层遭到破坏,B 对;大风有 利于雾的快速扩散,且大风是使蜃景消失了,而不是被 大雾阻挡看不见了,A 错;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地 区间的温度差导致了气压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热量差异 产生了风,而不是风导致了热量差异,C 错;风是指大 气的水平运动,大风吹来会干扰该地区的空气的上升或 下沉运动,使垂直运动减弱、水平运动加强,D 错。
7.19 日 11 时,该省长江以北区域平流雾大部分消 散,推测原因可能为当地( B )
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近地面风向改变 ③地面 温度上升 ④进行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9 日 11 时,白天气温升高,地面吸收太 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弱, ①错误。根据图的信息可知,该地形成平流雾的水汽主 要来自海洋,一旦风向改变,水汽来源中断,平流雾会 逐渐消失,②正确。白天,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吸收太 阳辐射增温,气温升高,雾逐渐消散,③正确。平流雾 的范围广,持续时间不长,人为活动影响成本高,④错 误,故选 B。
【解析】断面乙西北是盐度更高的波斯湾和阿曼 海,不会给阿拉伯海输入淡水;根据材料,海洋淡水输 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断面甲以 南的印度洋海域降水多,盐度低于阿拉伯海,所以能为 阿拉伯海输入海洋淡水;印度半岛西部位于夏季风的迎 风坡,降水较多,通过地表径流为其提供淡水,阿拉伯 海的大气降水,也能为其提供淡水,故①②④正确,A、 C、D 错误,该题选 B。
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 凝结形成平流雾。2013 年 3 月 19 日,我国某省长江以 北区域出现了一次较强的平流雾过程。0 时起,长江北 岸开始起雾,雾区范围逐渐扩大,下图示意不同时刻的 雾区北界。读图完成 5~7 题。
5.平流雾发生前,图示区域经历过一次天气系统 过境,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B )
阿拉伯海位于图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多 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等。海洋淡水输入是指 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 到淡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边区 域。读图完成 12~14 题。
12.阿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 体特征为( B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6.平流雾活动期间,该省长江以北区域( D ) A.风向以偏北风为主 B.农作物容易遭受低温冻害 C.大气污染程度减轻 D.部分高速公路需适时封闭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平流雾的移动方向是由 南向北,风向以偏南风为主,A 错误。平流雾形成期间, 雾厚度大,水汽多,晚上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作 用强,作物不易遭受冻害,B 错误。底层的气流通过辐 射降温,近地面层的上层大气的温度高于底层大气温 度,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使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对流不明显,污染物难以通过对流扩散,大气污染程度 加重,C 错误。平流雾由于雾大,能见度下降,影响交 通运输,高速公路要临时关闭,D 正确。故选 D。
背部为银色,可以反射太阳光,减少中暑的威胁;白天(正午 时分)银蚁可借助太阳方位定位,不易迷路。(理由答出其中 三点得 6 分)
(3)尽量缩短在强光和高温下的时间,减少中暑的危险; 躲避天敌蜥蜴的猎食。(6 分)
(4)赞成。理由:该地有高温、太阳辐射强的条件,便于 跟踪观察银蚁耐高温、耐强辐射的生活习性,有利于对耐高
9.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是( C ) A.我国冬季风变强,夏季风变弱且影响范围缩小 B.全球气候变暖,粮食产量增加 C.南亚夏季风变强,但却制约其影响范围 D.天气系统紊乱,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
【解析】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 大,B 错;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我国夏季风增强,但对 我国夏季风也有阻挡作用,使其影响范围变小,A 错; 根据乙图中低压中心位置变化可判断,青藏高原隆起后 南亚夏季风增强,但隆起后的高原也制约了其影响范 围,C 对;D 项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D 错。选 C。
11.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的降低,可 能会导致该地( A )
A.地面温度升高 B.蒸发量减少 C.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 D.大气的逆辐射减弱
【解析】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下降与积 雪融化和植被增加有关系。读图可知,近几十年来青藏 高原的积雪覆盖率减小,反照率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 射增加,则地面温度升高,A 对。地面温度升高,则蒸 发量增加,B 错;地表反照率变化与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逆辐射关系不大,C、D 错。故选 A。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训练 小综合三 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56 分) 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 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 种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 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 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 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风吹来时蜃 景瞬间消失。据此完成 1~2 题。
4.目前很难对下击暴流准确预警的原因是( A ) A.时间极短,尺度极小 B.卫星遥感分辨率低 C.风力极大破坏性大 D.天气系统变化剧烈
【解析】材料中有“垂直高度 45~80 千米,提前 预警的时间为 0;小于 20 千米或大于 80 千米的则无法 准确预警”,下击暴流难以预警,是因为其为极端天气, 具有突发性、时间短、尺度小等特点,A 正确。目前卫 星遥感分辨率已较高,下击暴流难以预警,主要源于在 一定分辨率中才能准确预警,B 错误。风力大、天气系 统变化剧烈等均不是目前难以预警的主要原因,C、D 错误。故选 A。
下击暴流是一种极端天气,其形成与雷暴云顶的上 冲和崩溃紧密联系。随着上冲高度的增加,上升气流不 断被储存起来,一旦云顶迅速崩溃,巨大的乳状云从天 而降,压向地面。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 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会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 15 级,研究表明:垂直高度 45~80 千米,提前预警的时 间为 0;小于 20 千米或大于 80 千米的则无法准确预警。 下图示意 2020 年 2 月 28 日澳大利亚珀斯机场附近某摄 影师拍下的下击暴流的画面。据此完成 3~4 题。
3.下击暴流类似于前后叠加的两种天气系统分别 是( D )
A.锋面、低气压 B.反气旋、高气压 C.低气压、气旋 D.低气压、高气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下击暴流的形成与雷暴云 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联系,上升气流不断被储存,云顶 迅速崩溃后,下沉气流到达地面,与之类似的是低压系 统气流上升,高压系统气流下沉,D 正确。故选 D。
1.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 A ) A.夏季海洋 B.夏季沙漠 C.夏季柏油路面 D.冬季暖流海面
【解析】出现“上蜃景”要求“底层空气密度高, 而上层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堆积。夏季海 洋与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上 层空气密度降低,底层空气密度增大,A 对;夏季的沙 漠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热容小升温 快,气温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经地区气温较高; 三者都因近地面气温较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 上层空气密度增大,底层空气密度降低,都不易出现 “上蜃景”现象,B、C、D 错。
【答案】(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地 处东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
降温,造成大气温度上热下冷(逆温),空气稳定,不易上升。 (6 分)
(2)白天(正午时分)外出觅食。(2 分)理由:白天(正午时分) 部分昆虫或节肢动物由于中暑昏厥甚至死亡,银蚁捕食成功
率较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蜥蜴出没少,银蚁被天敌猎食的概率较低;银蚁腹
14.阿拉伯海通过断面甲得到海洋淡水输入最少的 时期,该海域( D )
A.盛行东北信风 B.盛行东北季风 C.盛行西南季风 D.季风正在转换
【解析】冬季,阿拉伯海盛行东北季风,阿拉伯海 海水通过西海岸从阿拉伯海海区流向印度洋,印度洋海 水通过东海岸从孟加拉湾流入阿拉伯海;夏季,盛行西 南风,印度洋海区海水从西海岸流向阿拉伯海,因此只 有在季风转换时,季风环流最弱时,印度洋从断面甲向 阿拉伯海输入的淡水最少,因此答案选 D。
(1)M 线以北西海岸地区上升气流很弱,试分析该区 域气流难以上升的原因。(6 分)
(2)推测银蚁外出觅食的时间规律,并说明理由。(8 分)
(3)简述银蚁爬行速度快的主要目的。(6 分) (4)有人建议在当地研发和生产效仿银蚁的仿生产品,为 建筑、汽车制造、服装、航空航天和沙漠勘探等行业提
供便利。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4 分)
甲图和乙图分别为不同季节青藏高原降起前后等 压线分布状况模似示意图。读图完成 8~9 题。
8.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图示地区气压分布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 C )
A.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北移 B.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南移 C.高压中心北移,低压中心南移 D.高压中心南移,低压中心北移
【解析】由图例可知,图中实线表示青藏高原隆起 前的等压线,虚线表示青藏高原隆起后的等压线,可以 看出青藏高原隆起后,甲图中高压中心北移,乙图中低 压中心南移。选 C。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读图表信息可知,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 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积雪减 少;气温日较差大小不是地表反照率递减的原因,①错, ②对。积雪减少,反照率降低,植被指数增加,说明生 态环境改善;人类活动增多,会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③错,④对。综上分析,B 对,A、C、D 错。故选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