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结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沟通分析学》课程结业论文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下的人际交往
劳动经济学院社会保障 22010050346 曾月红
摘要: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 analysis, TA)作为一种人格理论与治疗方法,从人格与心理治疗的视角对人际交往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它分析了交往中个体的自我状态及心理地位,指出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状态之间的交往,“你好—我也好”的心理地位是交往中的“双赢”地位。
学习TA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自我状态和心理地位,从而在与人沟通时有意识的掌控自己的心理地位,达到有效灵活沟通的效果。
这对人际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相互作用分析自我状态心理地位人际交往沟通人格
Abstract: Translational analysis, as a kind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treatment method, gives a brand-new interpretation abou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ego state and mental status and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human ego state relationship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You are ok —I am ok " is the "win-win" contacts status. Learning TA theory can help us know ourselves’ ego state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 thus has control of their consciousness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therefore we can make an effective and flexible communication. The interpersonal practice has the important instruction meaning.
Key words: Translational analysis individual ego state mental stat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personality
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 analysis,TA)首先由伯恩(Eric Berne:1910-1970)提出,并应用于心理治疗中。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是:“TA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伯恩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TA理论升。
他的几本著作都非常畅销,如《人们玩的游戏》、《我好,你也好》等,其中后者很快被译成多国语言,在19世纪60年代流传盛广。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TA的一个主要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这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是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个体的发展、心理的调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每一个人,都关注人际交往,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一、人际交往中的自我状态
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自我状态,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自我,而且还可以根据别人的需要,调整人际交往的状态与策略。
作为TA的核心基础概念的自我状态“在现象学上,是一套与假定主题相关的一致性情感模式;在操作上,是一套一致性的行为模式;从语用角度来分析,是一套刺激相关行为模式的情感和经验系统”因此,人际交往是自我状态在操作层面的体现,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不同个体的不同自我状态之间的交流。
(一)、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三种自我状态
伯恩认为,人们在日常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常常交织着三种不同的状态——“父母”、“成人”和“儿童”,它们分别用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P代表“父母”,A代表“成人”,C代表“儿童”。
之所以用引号来标示,是因为这三个词只是在描述一种心理现象,而并非真的担当什么角色。
“父母”是一个人在五岁前对外部信息(主要是父母的所作所为)的记忆。
它代表个体的道德和价值观,可以是批评性质的,也可以是滋养性质的。
伯恩认为,父母自我是“借来的”自我状态。
由于学龄前的孩子尚处
在不能自助的状态,缺乏理解、判断和评价能力,所以父母的言谈举止都被当作可靠的“真理”而不加筛选地保存了下来,成了无法从记忆中将其剔除的永久性记录。
而且这些记忆在其一生中还会不断地再现,并对其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每个人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所以,“父母”这一早年经历的完整记录,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定的、惟一的。
除了亲生父母外,其他一些重要的成人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媒体,也是形成这个“父母”的重要信息来源。
在这些信息中,有对孩子恰当行为的赞许,也有对其危险行为的警告,但更多的是约束性说教。
当“父母”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相互矛盾时,“父母”的完整性就会被破坏,其影响力就会减弱,并且会使孩子产生混乱和恐惧。
成人自我状态是针对于目前现实的自主性的感觉、思想与行为的组合体。
成人自我状态是理性思维的维度,是个体通过观察和体验获得的关于现在的信息记录。
成人自我状态代表着知性、理性,它重视现实,缺乏情感,扮演儿童和父母自我状态之间的调解者的角色。
“儿童”是孩子对内部事件的记录。
它是孩子对周围一切所见所闻的反应。
“它由冲动、感情和自发性行为组成,记录了儿童早期的经验、反应以及‘地位’”。
由于在早期还不具备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其反应多是情感性的。
这其中有对周围事物的新奇感和探究欲,但更多的是因被压抑和受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感。
三种自我状态同时存在,组成一个统一的人格整体。
确认这三者的线索,可从言语、声调、姿态、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判断。
通常,在“父母”的语言中常出现“应该”、“必须”、“理所当然”、“决不”和“永远”等词汇。
在交谈过程中,“父母”常常不假思考地做出武断的判断和评价。
“儿童”的语言线索则是“我愿意”、“我想要”、“我的比你的好”、“我的最好”等,在交往过程中有过多的情绪化表现。
而“成人”的基本词汇则包括“为什么”、“是什么”“在哪儿”、“是谁”、“什么时候”、“怎样才能”等,其中充满着理性的疑问和思考。
因为“成人”的发展迟于“父母”和“儿童”,所以很难保证一个人的“成人”在其一生中都处于支配地位。
“父母”和“儿童”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往往是无意识的,但却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因此,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成人”,就要对“父母”和“儿童”的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一个人对于“父母”和“儿童”的信息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将自己的“成人”从中区分出来。
当一个人能够辨别自己的“父母”和“儿童”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在运用自己的“成人”了。
在健全、成熟的人格结构中,P、A、C三种自我状态形式应占有相同的分量,三者相互联系而不重叠。
无论哪种自我状态作为自我的主要部分,都是不健康的。
(二)、交往中所使用的沟通方式
伯恩以人格的三种自我状态理论为基础,提出人的交往实质是两个体的自我状态之
间的沟通,并以两个体间不同自我状态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沟通的不同模式。
这种从人的内心世界来分析沟通模式的方法,不仅使治疗师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也给予了来访者提高人际交往质量的机会和选择。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三种模式:互补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s)、交错沟通(crossedtransactions)、隐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s)。
1、互补沟通
互补沟通发生在个体获得来自他人的自我状态是恰当的并且是期待中的信息时。
这种人际交流形式是和谐的,顺畅的,意见相投的,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交往能够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互补型沟通中两个体的P-A-C的相互影响方式是互补方式的,只要刺激与反应平行,箭头的走向没有什么关系。
互补沟通有以下几种类型:(1)PP对PP型:双方都以父母自我状态进行交流,表现为以命令或武断的态度来评价、判断事物。
(2)AA对AA型:双方都以成人自我状态进行交流,表现为以理智的方式对待对方。
(3)CC对CC型:双方都以儿童自我状态进行交流,表现为双方诉之以情,而不是出于理智的判断。
(4)PC对CP型:一个体的父母自我状态与另一个体的儿童自我状态进行交流,表现为一方以长者、权威者的姿态对待对方,而对方也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相处融洽。
(5)CA对AC型:一个体的儿童自我状态与另一个体的成人自我状态进行交流,表现为一方很孩子气,另一方则很理智。
(6)PA对AP型:一个体的父母自我状态与另一个体的成人自我状态进行交流,表现为一方虽然理智,但担心自己控制不住,于是请对方担任P的角色,时时予以监督防范。
2、交错沟通
交错型沟通发生在一个或更多的个体获得来自他人的自我状态的似乎不恰当的或不是预期的信息时,这时两个体的自我状态交流呈现交叉状态,交错沟通中的反映并不针对发出刺激的自我状态,即作出反映的自我状态并非对方所期待的自我状态。
这种人际交流形式会造成对方心情不愉快,关系紧张或交往中断。
交错沟通有以下几种类型:(1)PC对AA型:一方的成人自我想与另一方的成人自我交流,而另一方则用父母自我与其儿童自我交流。
表现为一方希望别人以理智的态度对待他,而对方偏偏要以高压或命令的态度对待他。
(2)CP对AA型:一方的成人自我想与另一方的成人自我交流,而另一方则用其儿童自我与其父母自我交流。
表现为一方讲道理,就事论事,而另一方则喜欢耍性子,感情用事。
(3)PC对PC型:一方的父母自我想与另一方的儿童自我交流,而另一方则用父母自我与其儿童自我交流。
表现为一方以命令的方式对待对方,对方不服气,也以同样的态度回敬。
(4)CP对CP型:一方的儿童自我想与另一方的父母自我交流,而另一方则用儿童自我与其父母自我交流。
表现为双方互相夸耀、卖弄,喜欢互相抬扛,交往形成交叉。
3、隐藏沟通
隐藏沟通又叫暧昧沟通,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
这一隐藏的或称之为暧昧的信息可以通过言语来交流,也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声音的语调来交流。
这一类型的沟通规则是,沟通的结果是由心理层次的内容所决定,而非口头的社会层次信息。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地位
从心理层面上看,人际交往除了受不同的自我状态及模式的影响,还受人的心理地位的影响。
心理地位是指一个人童年时确立的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信念和结论,这种信成为此人日后所做决定和行为的准则。
TA把人际交往中可能采取的心理地位分为以下四种:
(一)、我好,你不好
一个最初认为父母“好”,但又长期受到父母虐待的孩子,将会转而得出这样的结论。
实际上,这种“我好”只是这类孩子生存下来的一根救命稻草。
他们拒绝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客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拒绝接受任何别人“好”的信息,容易成为那种把所有过错都归咎于他人的人。
这是一种“傲慢”与投射的心理地位。
处于这种心理地位的人,感觉到自己被出卖、迫害,并因此反过来出卖或迫害他人。
他们缺乏安全与信任感,把别人看成一文不值。
从临床的观点来看,处于这种心理地位的人行为上偏向“摆脱”他人,例如:向别人挑衅、怪罪他人、自大等。
(二)、我不好,你好
这是儿童在早期从自身处境中得出的逻辑结论。
这个结论不仅是孩子对自己一生的认定,而且作为一个永久性的记录影响着他的所有行为。
只有当人成长到一定阶段,能够真正理解这个结论的含义时,它才有可能被新的结论所取代。
这是个体以自己为破坏对象的心理地位。
采用这种地位的人在面对别人时感到自卑、无力、退缩,从临床来看,
就是忧郁,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自杀。
个体常以“如果……就好了”或“我真应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我不好,你不好
儿童在出生一年后不再能得到足够的爱抚和关注,产生被遗弃感,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旦持有这种结论,其“成人”的发展就会停滞。
最终会变得自暴自弃,并一概拒绝接受他人真诚的爱抚和帮助。
以这种态度支配生活的人,其表现是消极、无奈和不信任的。
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心理地位。
处于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对生命失去兴趣,或者对自己或他人的价值、潜能失去信心,这种人可能出现精神分裂、杀人或自杀。
(四)、我好,你也好
它与前三种态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孕育我们的希望。
前三种态度是在生命的早期无意识地形成的,而第四种态度则是一种有意识的、能以语言表达的态度。
它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如果说前三种态度的形成主要是基于“父母”和“儿童”的信息的话,那么第四种态度则主要是依据“成人”的信息。
现实生活中,一些理性、成熟、适度的行为以及与人为善、通力合作,都是这一生活态度的体现。
其它三种都是不健康的、“输家”的心理地位。
这是一种健康的、“赢家”的地位。
如果能符合实际,也是最具建议性的地位。
身处这种地位中,个体认为自己与他人都是有价值的,都能使用生命中的各种机会。
三、TA对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
TA积极关注人际交往,认为长期错误的交往方式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
作为一种人格理论与治疗方法,它以人际交往作为自己的载体或切入点,从人格层面、心理地位层面上对人际交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指导我们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格完善,以成人自我去应对现实是成功人际交往的前提
个体人格的完善是成功人际交往的前提。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不偏不倚地与人交往。
人格的完善就是三种自我状态的平衡。
同时,强化成人自我的领导地位,在成人自我的调节下,适时、合理地采用不同的自我状态处理实际问题。
(二)、相信自我、尊重他人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
一个好的心态是成功人际交往的基础,好的心态不仅决定着自己是否积极地采取交往的手段与方法,而且还能感染对方,使对方也能积极地交往。
一个好的心态还是成功交往的“润滑剂”,它就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美化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拥有一个
好的心态,个体就必须处在“你好-我也好”的心理地位上,这是一个双赢的心理地位,不仅能使自己自信地去与别人交往,而且在交往中也能尊重别人。
在自己积极心理地位的感召下,对方也将采取同样的积极的态度与你进行交往。
(三)、互补沟通是人际愉悦的重要手段
一个成功的交往,不仅需要一个积极的心态,还需要采取一些恰当的方法成功的交往与沟通是互补的沟通,你在满足他的需要的同时,他人也在满足你的需要。
这种沟通与交往的方式让人赏心、顺畅、彼此之间心心相吸,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交往将一直积极地发展下去。
互补沟通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我们在交往中追求的目标。
当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发生交错时,个体需要分析他人的自我状态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自我状态,以形成互补沟通,这样才能保证交往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京生·我行你也行——介绍相互作用分析理论[J]·心理与健康, 2002,(12)
2.孙智亮·PAC分析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2,(23)
3.李文,韩平·PAC人格结构理论在团队领导中的运用[J]·延安大学管理学院,2011,(01) 4.林荣茂,胡海沅·TA理论下的人际交往新解读[J]·社会心理科学,2009,(05)
5.刘欣·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研究[J]·徐州医学院,2007,(02)6.张静晖·你好,我好,大家好——了解人际沟通中的自我状态[J]·心理沙龙,2009,(07)7.熊明根·人格结构PAC理论及应用浅探[J]·三明师专学报,1997,(01)
8.窦宝玉·人际交往自我状态分析[J]·洛阳大学学报,1994,(01)
9.张英彦·年大学生自我状态的比较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1,(04)
10.吕勤·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种人际交往分析工具[J]·《青年研究》,2000,(10)
11.谢姗姗·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