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9月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五中高二年级9月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的文教政策和神童举的设置,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

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

“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

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

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

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诸王公学在内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

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

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

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

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
育的大众化》,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C.“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 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
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

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

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
..,不可谓无效。

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
..通和,知尊中国
必他求奇策。

”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

”帝称善。

除浙东提点刑狱。

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

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

”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

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如此,则法
伸乎下,仁归乎上矣。

”帝以为然。

江陵都统制
...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

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

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

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

”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

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
遂散去。

绍熙
..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禁卫之士 / 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 / 南征北伐 / 是尝为先锋 / 今率三年辄补 / 外用违其长 / 即有征行 / 无人在选奈何 / 始以材武择之 / 而终以庸常弃之乎 / 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 / 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 / 南征北伐 / 是尝为先锋 / 今率三年辄补外 / 用违其长 / 即有征行无人 / 在选奈何 / 始以材武择之 / 而终以庸常弃之乎 / 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 / 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 / 南征北伐 / 是尝为先锋 / 今率三年辄补 / 外用违其长 / 即有征行 / 无人在选 / 奈何始以材武择之 / 而终以庸常弃之乎 / 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 / 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 / 南征北伐 / 是尝为先锋 / 今率三年辄补外 / 用违其长 / 即有征行 / 无人在选 / 奈何始以材武择之 / 而终以庸常弃之乎 / 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女真原为辽朝臣属,后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起兵反辽,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于1125年灭辽,两年后再灭北宋。

历史上,金宋冲突不断,辛弃疾就是有名的抗金将领。

B.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现在的“中国”,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C.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D.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文中的“绍熙”就是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

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

适逢荒年,他拿出十多万缗钱,代缴吉州等地的夏税。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

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

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

译: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②午日:端午节,阴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而设。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④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8.词的上片,词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9.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1)《廉蔺列传》中蔺相如不想与廉颇争列,原因是:
(2)苏轼在《定风波》中以自然风雨隐喻人生风雨,表达自己对各种打击处惊不变的句子是:。

(3)《水龙吟》中运用比喻,描写远山秀丽含愁的句子是:,。

(4)《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和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

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

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

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

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

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

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

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

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

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

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

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

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

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

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

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

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

他听了只是笑笑。

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

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

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

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

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

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

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

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

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

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

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

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

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

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

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

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

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

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

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

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

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

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
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E.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2)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中国第一位西医诞生记
“我感谢仁慈的上帝,在经历了12天的危险后,我们终于安全地在我的家乡靠岸了。

”1857年,刚刚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黄宽回国时说。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英博士,也是国内第一位受到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

现在人们翻阅史料已经很难判断,在当年刚刚回国的黄宽心中,“报国”与“传教”哪一个分量更重。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向预期的任何一端,却回到了最初。

1846年,香港。

马礼逊学堂校长塞缪尔·布朗决心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因为健康问题,他与学生告别,准备回老家美国。

这位传教士问眼前的数十位广东农家子弟:我非常热爱这所学校,希望带走几个学生,直至完成学业,有谁想跟我走?
谁愿意打破这片寂静呢?来自广东香山的农家子弟黄宽站了起来。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告别父母乡亲,背井离乡,坐5个多月的船,去一个全是“红毛鬼”的地方读书,听起来委实不像什么好事情。

“他母亲极为勉强地同意了。

”黄宽的同学、后来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曾回忆,“黄宽特别诚恳地乞求,他的母亲虽然伤心难过,但最终还是屈服了。


在那个班级里,当时与黄宽一起站出来的还有容闳、黄胜。

若干年后,容闳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黄胜则是中文报业的先驱,创办了第一家中国自办的印刷企业;黄宽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博士,他短暂的一生翻译了34部医学著作,将大量的医学术语引入中国。

对黄宽来说,这样的命运,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那年头,即便是英国本地人,能成为医学博士者也是凤毛麟角,黄宽完全可以凭这一手本事在伦敦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毫不犹豫地回了国。

虽然不知道最初是为了“传教”还是“报国”,但至少这两件事他都曾努力过。

一开始,他在香港的教会医院工作,这是当时常见的传教手段。

那年头,两者的轻重缓急,教会分得很清楚:医生的身份固然受人尊敬,但不适合凌驾于宗教身份之上。

可黄宽很快得面对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在香港,当地白人医生早已习惯了视华人为助手。

黄宽在美国、英国读书时,被当地家庭与师友平等相待,他在医学院学业突出,以第3名的成绩毕业。

不料回国后,反而得不到同等的承认。

一年后,他的“福音”梦破灭。

然而他同样无法适应清政府的官场习气。

李鸿章曾请他北上担任医官,黄宽上任还不满半年,就忍无可忍。

他拒绝了所有优厚条件,回广州重拾临床和教学工作。

福音与报国,都飘然远去了。

剩下的唯一一条路,就是当一个真正的医生。

就像寓言里的蝙蝠,在兽与鸟之间不知自己的归处。

但也有地方,是黄宽的舞台。

清朝末年,西医在中国人心中既神奇,又神秘莫测。

这些“红毛鬼”“大鼻子”把人的五脏六腑说切就切,还要解剖尸体,看起来实在恐怖。

然而黄宽不一样,他不是“红毛鬼”,说的是广东白话,又能像西医那样看病动手术,很快声名鹊起。

那时候,他所在的医院,每年能为2. 6万人诊治。

黄宽一生中曾帮3000多人取出了膀胱结石。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他参与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院“南华医学堂”。

正是在这里,报国无门的他将自己的语言特长一点点融入进了对医疗术语的翻译中。

他既是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的教师,还撰写了一套教材,包括三年制的基础理论与两年的临床实践,并为学校建立了实验室与标准间。

他在特殊的历史节骨眼上,第一次创建了这个国家现代化的医疗培训体系。

再也不提福音,黄宽以传教士般的热情将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病人与医学教育。

比起一同出国的同学容闳,这位同样占据很多个“中国第一”的医生却没有留下太多记录——除了若干医学论文。

1878年,黄宽罹患项疽,却碰上英国大使的夫人难产。

尽管家人劝阻,他还是踏上了出诊的路,最后大使夫人安然无恙,他却病发不治。

去世的时候,还不满50岁。

【相关链接】
①黄宽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东岸乡,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曾成功进行中国第一例胚胎截开术。

他是最早任海关医务处医官的中国医家,又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黄宽:穷小子修成华人西医第一人》)
②虽然课堂上的这些学童,对西方世界有所了解,广东沿海也一直与海外西方有着商贸往来,西方宗教人士时有踏足这一带,老百姓对西方并非完全陌生,但长久以来封建政府一直严禁国人与西人接触,中国人对当时西方各国知之甚少,在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西方世界的各种离奇、荒诞、恐怖的传闻。

去一个中国人眼中遥远神秘的国度生活求学,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中国到西方学习西医与留学欧洲的第一人——黄宽》)(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开头借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既写出了黄宽回国路途的艰险,又表明了黄宽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一位传教士的身份。

B. 黄宽在美国完成学业后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国内第一位受到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参与筹建了中
国第一所医学院“南华医学堂”。

C. 来自广东香山的农家子弟黄宽之所以会跟随塞缪尔·布朗到美国留学,是因为他的家人相对要比其他人
的家人更开明些。

D. 黄宽占据的很多个“中国第一”都和医学有关,作为一名医生,他将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病人与医学教
育。

E. 黄宽能够在医学界声名鹊起,是因为他医术高超,既能像西医那样看病动手术,同时又是一个土生土长
的广东人,说的是广东白话。

(2)黄宽坚持回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向预期的任何一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3)作为“一个真正的医生”的黄宽,主要的成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答:
(4)为何大多数人不愿意跟随校长塞缪尔·布朗出国留学?而跟随出国的三人后来在不同领域都有很大影响,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年里约奥运会最火的无疑是“洪荒少女”傅园慧了,她不仅在中国引发热议,在日本也走红,甚至不
少欧美媒体也纷纷报道。

众人纷纷称其可爱,对其奇葩言行叹为观止
....。

B. 俗话说,拔出萝卜带出泥。

刘伶利事件中,激愤的民意如一股掘进真相的倒逼之力,在司法判决力有不
...逮.的地方、在肇事学院缄默不语的时候,通过起底博文学院“短板”的方式,伸张着民间逻辑中的正义。

C. 这几天,每当谈及里约奥运赛场那场万人空巷的冠军之战时,被称为“骨气女神”的朗导便神采奕奕
....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