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课件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五部分第讲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以地理视角分析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
空间分 布的规 律性 (群聚)
表现(含义)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 导性灾害、不同的灾 害组合(zǔhé)和不同的 灾害后果
举例
崩塌、泥石流、水土 流失、滑坡主要分布 (fēnbù)在山区,洪涝、 干旱、地面沉降、土 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 平原地区
第九页,共44页。
规律
表现(含义)
时间 分布 的规 律性 (群发)
第二十四页,共44页。
1.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读“世界(shìjiè)各大洲 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第二十五页,共44页。
(1)我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请阐述其原因。 (2)欧洲西部与其他大洲相比,水旱灾害相对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寒潮能够长驱直入影响北美大部分地区的原因。 (4)近年来,澳大利亚中部(zhōnɡ bù)和西部沙漠化现象严重,试分析 该灾害加剧的原因。
第十六页,共44页。
材料二 罕见地震海啸袭击多国示意图。
(1)材料一中地震是否属于(shǔyú)自然灾害,简述理由。 属于(shǔyú)自然灾害。 形成灾害要具备两大基本要素:致灾因 子和承灾体。这次地震是由自然界的异变(地壳运动)引发的,造成 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因而属于(shǔyú)自然灾害。
人类和人类社会
地震、泥石流、 滑坡等
生产事故、交通事故、 生活事故、战争和社会 动乱等
第五页,共44页。
3.自然灾害的分类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分类思路(sīlù)也很多,主要有如下几
种。分类标准
包括种类
按成因分
按表现特征分 按发展过程分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 (shēngwù) 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
第二页,共44页。
重难提示 1.自然灾害的主要(zhǔyào)类型、成因、特点及其分布。 2.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三页,共44页。
考点一 自然灾害的类型、主要特点和发生(fāshēng)、发展规律
1.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共同 (gòngtóng)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 形成是前三者综合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植被 状况
稀疏
人员财产 损失

茂密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
___滑__坡__(_h_u_á_p__ō_)_(崩__塌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 两条泥信石息流加) 以(jiāyǐ)说明。
第十三页,共44页。
A信息:高山(ɡāo shān)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 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解析:第(1)题,最主要自然灾害据图分析,原因可从影响我国 的夏季风进退强弱变化的角度归纳。第(2)题,欧洲西部终年受 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第(3)题,可从北美大陆地形 (dìxíng)分布特征的角度分析。第(4)题,可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 度分析。
第二十七页,共44页。
突发性灾害(zāihài)、缓发性灾害(zāihài)、 过渡性原灾生害灾(zā害ih、ài次) 生灾害
按承灾体的性
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质分
按损失程度分
轻度灾害、中度灾害、重大灾害
第六页,共44页。
4.自然灾害的特点(tèdiǎn)及其含义
特点
含义
突变和渐
自然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发生、发展(fāzhǎn) 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渐变
选修(xuǎnxiū)5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43讲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以地理视角 (shìjiǎo)分析自然灾害
第一页,共44页。
选修(xuǎnxiū)5 自然灾害与防 治
考纲解读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 2.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tèdiǎn)、发生和发展规律。 3.理解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和特点(tèdiǎn)。 4.根据材料分析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及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十页,共44页。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2014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主要分 布(fēnb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这些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 跃。第(2)题,此次云南地震震源浅,且灾区经济落后,抗灾能力 差。第(3)题,地震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原因结合 云南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第(4)题,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突发 性、破坏性等特点。
环太平 洋沿岸, 宽数百 千米
(qiān mǐ) 的 地带
地震、 火山、
台风 (táifēng)、 海啸、
风暴潮 等
①板块(bǎn kuài)交界处→ 多火山、地震→ 多海啸 ②热带、副热带 海域→台风→风 暴潮
人口集
中,经 济发达
第二十一页,共44页。
灾害 带
位置
主要 自然灾害
形成原因 自然地理背景
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来 看,各种自然灾害总是 表现出在某些时间发生 (fāshēng)或增多,而在 另一些时间不发生 (fāshēng)或减少的不均 匀分布现象,并且这种 变动的时间间隔往往是 有规律的,表现为周期 性和阶段性
举例
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 与太阳黑子变化的11年、 22年周期相关(xiāngguān), 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地 震发生频率的变化存在活 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交替出 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 阶段性
答案:(1)水旱灾害。 我国东部属于季风(jìfēng)气候区,季 风(jìfēng)环流的不稳定性,常常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 害。 (2)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不易引起 水旱灾害。 (3)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平原南北纵贯,有利于北方 冷空气长驱南下。 (4)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 水少,气候干燥;过度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 盖,造成土地沙漠化严重。
第十一页,共44页。
1.(2015·高考(ɡāo kǎo)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 表。
第十二页,共44页。
地 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 度

8月6日 16:30
6.5级 12 km

10月17日 21:49
6.6级
5 km
地形 状况 高山 峡谷 丘陵 为主
第三十一页,共44页。
答案:(1)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因为该地区位于板块 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不稳定。 (2)此次地震震源浅;经济发展水平低,房屋(fángwū)抗震能力 偏弱。 (3)容易引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 岖,夏季多暴雨,土层和岩石裂隙中含水量较高。 (4)广泛性、突发性、群发性、破坏性。
难免和可 防双重性
引发自然灾害的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 人类无法改变其进程,但人们可以认识 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改变人类的行 为方式,进而(jìn ér)规避风险,减少损 失
第八页,共44页。
5.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主要(zhǔyào)规律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有规律可循,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表所 示:
北半 球 中纬 度 灾害 带
北纬20° ~50°之 间的环
球自然
地震(dìzhèn)、 滑坡、 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水
(zìrán) 灾害带
旱灾害、风 暴潮灾害、
台风灾害
①不同气候带 的边缘→水旱 灾害 ②热带、副热 带海域→台风 →风暴潮 ③地势高差 (ɡāo chà) 大,地形复杂 →山地地质灾 害
第四页,共44页。
2.自然灾害(zìránzāihài)与人为灾害的区别
按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不同,可分为自然灾害(zìránzāihài)和人
为灾害,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
主导因素
致灾 基 因子 本 因 承灾体 素
典例
自然因素 自然(zìrán)作用
人为因素 人类(rénlèi)活动
第十页,共44页。
规律
表现(含义)
举例
成因 机制 的规 律性 (链发)
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的突 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 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 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 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 (fāzhǎn)过程中常常诱发 一系列次生灾害
台风除带来大风外,还 会带来暴雨,暴雨引起 洪水和水土流失,引发 (yǐn fā)泥石流和滑坡; 滑坡和泥石流又可能阻 塞河流,破坏堤坝,并 造成洪涝灾害;洪涝还 可能引发(yǐn fā)作物病 虫害和人畜瘟疫等灾害
第十四页,共44页。
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引起(yǐnqǐ)的次生自 然灾害一般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崩塌。根据各种次生灾害的发 生条件,结合表中信息加以说明即可。
第十五页,共44页。
2.结合下列图文资料(zīliào),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 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截至2014 年8月7日19时,地震共造成615人死亡, 108.84万人受灾。
第十八页,共44页。
解析:第(1)题,判断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要从自然灾害的两大要 素入手。第(2)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法,如苏门答腊岛附 近的地震按成因分属地质灾害,按表现特征分属突发性灾害, 按发展(fāzhǎn)过程分属原生灾害。第(3)题,自然灾害最基本 的特点是对人类具有危害性,还有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联系 和分异双重性、自然和社会双重性、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第三十二页,共44页。
考点三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1.自然地理背景
(1)气象(qìxiàng)灾害
第三十三页,共44页。
(2)地质灾害
(3)生物灾害 我国地域辽阔,多种多样的气候(qìhòu)、土壤、植被为多种有害生物 滋生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十九页,共44页。
考点二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chāyì) 1.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chāyì) 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灾害带上,即环太平洋灾 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表解如下:
第二十页,共44页。
灾害 带
位置
主要
形成原因
自然灾害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 理背景
环太 平 洋灾 害 带
第二十八页,共44页。
2.结合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世界七级以上(yǐshàng)地震分布图。
第二十九页,共44页。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截 至2014年8月7日19时,地震共造成615人死亡, 108.84万人受灾。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14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的分布规律(guīlǜ) 并分析成因。 (2)云南地震与世界七级以上地震相比,震级小,但造成的人员财 产损失更大,试从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分析其原因。 (3)云南的地震会诱发哪些地质灾害,并简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总结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第十七页,共44页。
(2)请按不同的分类思路,判断材料二中地震的种类。按成因分 属于____地__质__灾(dì害zh;ì) 按表现特征分属于_____突__发__性_灾害;按发 展过程分属于_______原_灾生害(y。uán shēnɡ) (3)材料一、二反映了自然(zìrán)灾害的哪些特点? 危害性、突发性、联系性、自然(zìrán)和社会双重性。
人文地 理背景
位于中 低纬度
地带,人
口稠密, 经济密
度大
第二十二页,共44页。
2.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1)表现 ①从个例看:强度相当的同种灾害发生(fāshēng)在不同的时间 和地点,其损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如:
第二十三页,共44页。
②从总体看:灾害损失的区域分布差异极大,与灾害发生 (fāshēng)次数相呼应。 (2)原因
变双重性 过程
联系和分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各种自然灾害之间 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自然灾害的分布
异双重性 又具有明显(míngxiǎn)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七页,共44页。
特点
含义
自然和社 会双重性
自然(zìrán)灾害既是一种自然(zìrán)现象, 表现为由于自然(zìrán)过程的异常变化作用 于人类社会,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为对 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