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反思
《比长短、比高矮》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薄厚。
教材内容是通过两个学生比身高的活动,让学生知道人之间的高矮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然后学会比较人高矮的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
这样一节“老课”,如何按照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经历过程,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呢?对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选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质疑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物体长短时,我故意拿出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错开用手捏住一端,让学生猜一猜谁比谁长。
孩子都喜欢猜一猜,一下来了兴趣,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说长出的那支长。
但会仔细观察的孩子,却说不一定。
我趁机让他说为什么,然后给大家看结果。
在同学们看到结果与想象不一样的时刻,也就明白了那个学生为什么说不一定的道理。
由此引出一头不对齐的物体,不能直接判断谁长谁短,要让人一眼看出谁比谁长,最好一头对齐再比较。
学生这时便会真正心服口服,以后比长短时就会用一头对齐的方
法。
二、联系实际生活,探索比的方法,巩固比的技能。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时,我在引入时用了摘苹果的小游戏,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初步感知了高和矮。
然后我把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进行比较,探讨,在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并总结了站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高矮的方法:1.直接看。
2.标记看。
3.背靠背。
而在学会比高矮之后,又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或平时要遇到的问题。
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方法和应用方法。
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经历了过程,又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教学,我深深感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宜的,没有最新的!同时,在本节课合作比较、探讨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听别人的发言,讨论后个别学生不能很快静下来,显得有点乱。
因此,怎样使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处?怎样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是值得我深思的一个问题。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反思
尼二小
韩艳红
2010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