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枣庄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枣庄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1984年的北风
韦名
那是1984年的冬。
①北风那个吹呀,吹得叫人不敢轻易出门。
市委礼堂里,坐满了人。
“中国第一支股票在上海诞生啦!”礼堂主席台上,某科技公司老总郭学激动万分地向台下听众宣布,“11月14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一天,人们早早排队购买中国第一支股票,人龙头尾不能相望,盛况空前!”
“今天,我们这里也要诞生一个历史性时刻!”郭学提高了音量,“滨海市第一支股票也将要在这里诞生!”
会场四个角落,有人带头鼓掌,但全场响应不热烈。
“我们发行股票,宗旨就是……” 郭学望了望会场,突然站起来,“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
会场四个角落带头鼓掌的也站了起来,掌声十分响亮。
这是滨海市首支股票认购会。
台上激情四溢的是发行股票的公司老总郭学——人称“郭大胆”的滨海市前副市长,退休后发挥余热,与人合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
尽管认购会在市委礼堂举行,也坐满了人,可会场里的人各怀心事:有的好奇来看新鲜,有的碍于面子撑台面,有的干脆不屑一顾看笑话……
②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
“上海离我们太远!”
“股票是什么东西?”
“一张纸的玩意有用吗?”
……
台下小声嘀咕着。
要让大家掏出“真金白银”来换一张企业的内部认购纸,很多人舍不得。
“股民投资就是要有回报,给股民最大的利润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郭学慷慨激昂。
正在这时,一个人神色匆匆地从礼堂左边小跑上主席台,递给郭学一张纸条。
郭学停了停,折起纸条,放进口袋。
“我们为什么只发行2000万股?多发行点不行吗?我说,绝对不行!我们要对投资者负责,让投资者有高回报!”郭学顿了顿,“刚才,秘书递给我一张纸条,吓了我一跳,让我很为难!”
台下稍稍安静下来。
郭学眼光扫了扫会场,一脸难为情。
送纸条上去的秘书却一脸煞白!
“刚才啊,秘书告诉我,我们计划发行2000万股,可目前登记认购数量已超过2000万!”郭学掏出纸条,认真看了看,轻轻拍在主席台上。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我们滨海人的创新精神让我感动!”郭学语气高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到滨海市第一支股票,我看只能这样,在认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律按登记认购数额的80%给!”
会场起了点小骚动。
“把20%留给更多的滨海人!”郭学完全变成了从前的副市长角色。
一阵更大的骚动过后,很多人悄悄离开了座位。
③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
动员讲话结束后,郭学带着三名副总经理从容走下主席台,到礼堂左侧贵宾室休息。
工作人员忙着引导大家到礼堂入口处登记认购股票。
秘书心急如焚,急冲冲跑进贵宾室,“郭总,您看错数了,目前只认购了210万,不是2100万啊!”
“啊?!”三名副总张大嘴,瞪大眼,不知所措。
“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
“可是,到时认购数量不足2000万,股东大会就开不成,意味着我们股票发行失败!”一位副总颤抖着说。
“今天来的都是冲着郭总您的面子,不是真来认购股票的!您还要按照认购数额度来打折,怎么发够2000万股?”负责动员市里方方面面来撑台面的副总先前吃了不少闭门羹,对参会人员会不会认购,心里明镜似的。
“当初就不应该搞什么融资发行股票,这下骑虎难下,搞不好要难堪了!”
……
④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
“都给我稍安勿躁,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郭学依旧不慌不忙。
经过极其漫长的三天煎熬等待,210万的认购数量当真变成了2100万——很多人认为这么多的人抢着买,股票肯定是个好东西,也跟着去买;还有的听说认购数量要打折,生怕买不到,还托关系要求多认购……
周一股东会如期举行。
“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的标语挂满了市委礼堂四周。
那是1984年的冬。
北风那个吹呀,吹生了滨海市的第一支股票,也吹响了一个叫“郭大胆”的人的传奇故事。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主人公郭学看错秘书纸条上的数字,以致在股票发行动员会上信心满满,结果反而促成了股票发行的圆满成功。
B. 尽管老总郭学慷慨激昂、口若悬河,但发行会上人们的反应并不热烈。
反映了人们对股票这一当时社会新生事物缺乏了解,也表现出人们的经济并不宽裕,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写照。
C. 小说的故事并不特别复杂,但作者通过语言、环境、表情、动作等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 小说中1984年11月14日是中国第一支股票发行之日,滨海市新成立的某科技公司也试图借此东风发行本市第一支股票。
2. 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郭学的形象特征,并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3. 小说行文中反复对北风进行描写,试结合文本,任选三处分析其在情节过程中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看,2013~2017年,上海、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稳居全国前两位。
五年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736.0万吨、742.7万吨、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北京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671.7万吨、733.8万吨、790.3万吨、872.6万吨、90l.8万吨。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已高达900万晚/年,亟待通过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2005~2017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3.1%。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平均增长率甚至接近7%,出现了垃圾减量每年“越减越多”的尴尬局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已迫在眉睫。
(摘编自矫旭东《上海垃圾分类如何引领“新时尚”》)材料二
早在2000年6月,我国就将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试点,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面临的最大尴尬仍然
是很多人因为分拣意识不够而“拎不清”。
“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从培养一代人的文明习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目前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基础了解层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指出。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说:“我们通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要获得居民认可,社区里的志愿者及值班很重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比单纯的信息传递更能让居民认识和实施垃圾分类。
”在他看来,志愿者不是单纯的督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门拜访,与居民的平时交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等等。
(摘编自光明网《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材料三
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推进,不仅促进变废为宝,还催生出了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
他们用互联网在线接单,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
一名上门回收员表示,自己目前己靠“收垃圾”月入过万。
垃圾分类是进行垃圾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等科学处理的基础性工作,看似寻常却不容易,既要严格遵守程序规范,进行有效的细分,又要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精准投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成本和日常负担,一些市民原有的处理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
细分化时代,若是没有专业服务的介入和替代,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就会遭遇各种因素的限制。
垃圾分类上门回放行业的兴起,意味着一种新业态、新职业的产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首先,实现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服务升级,可以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
其次,激活了参与的源动力,减少了拾荒者、废品回收站等中间环节,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市民,同时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品质也更有保障。
再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拉长和延伸了产业链。
最重要的是,回收员上门回收,连接了垃圾从收集存放到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成为首尾两端的纽带,继而产生闭环和聚合效应。
(摘编自唐伟《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是服务升级下的多赢之举》)
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上海率先出现,与生活垃圾产生量“越减越多”密切相关。
B. 垃圾分类已试行将近二十年,与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比,居民分拣意识更为重要。
C. 垃圾分类是科学处理垃圾的基础,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有效细分、精准投放。
D. 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岗位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B. 上海市垃圾产生量正不断挑战上海当前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垃圾围城”的难题亟待破解。
C. 专业服务的介入,可以取代市民进行日常性垃圾的分类处理,使垃圾分类在细分化时代顺利完成。
D. 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是垃圾分类产业链拉长和延伸的一种表现。
6.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请根据材料,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给出具体的建议。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
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
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
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
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
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看重其理想色彩。
B.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
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
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
育曰:“不杀经,无以示天下。
”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育论辨不已:“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
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
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
辫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
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
体素赢,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
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
已而卒,年五十五。
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B.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C. 帝欲徒/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D.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属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税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
B.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C. “进士”,指通过朝廷殿试者,称为进士,殿试前三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D. “逝”,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带有褒贬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育不畏权贵。
向绶陷害他人致人自杀身亡,但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而吴育不同流合污,认为应该判其死罪。
B. 具有惨遭诬陷。
皇帝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在河南时曾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C. 吴育聪颖果断。
他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
人能够阻止他执行。
D. 吴育体质羸弱。
他得了心疾,为了治病,找到古药方,把药连同丹砂服用,开始很快痊愈,后来多次发作,不久后去世。
13. 把交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陇头水
皎然
秦陇逼氐羌,征人去未央[注]
如何幽咽水,并欲断君肠。
西注悲穷漠,东分忆故乡。
旅魂声搅乱,无梦到辽阳。
[注]未央:未尽,未已,没有完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秦陇”“氐羌”“穷漠”等富有边塞特色意象的使用,交代了背景。
B.一、二句先写边地的地理环境,再点出人物与事件,意在突出征人戍边的艰辛。
C.五、六句“西”与“东”相对,“悲”与“忆”相连,共同传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D.七、八句通过“旅魂声”将边塞之地与故乡连在一起,体现了巨大的空间跨度。
15.有人说,本诗所写的主人公是征人;也有人说,本诗所写的主人公是思妇。
你认为呢?并阐述其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张教授的拙作《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文化》在国际上获大奖,可喜可贺。
B. 你是这个行业的方家,以后我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希望你能不吝赐教,我定会感激不尽。
C. 刘老师快要退休了,却仍在培养学生而略尽绵薄,其高尚师德让人敬仰。
D. 这是父亲毕业时送给我的钢笔,我已珍藏多年,每当看到它,都会回忆起令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新冠疫情期间,日本捐赠中国物资外包装上的赠言惊艳了众多中国网友。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富山捐辽宁: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而我们中国本土媒体: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对此,部分网友认为:中华文化在东瀛!
(1)简要分析部分网友得出“中华文化在东瀛”这一观点的原因。
(2)如果让你反驳网友这一观点,你有哪些理由?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推开门,我们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但也可能遭受到沙尘的袭击;推开门,我们拥有了沟通的快乐,但也可能丢失掉内心的宁静;推开门,在得到我们期许的东西的同时,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推开那扇门,往往意味着突破和勇气,也象征着一次对未知的探索。
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去推开那扇门,了解一个新的世界。
请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项,“小说主人公郭学看错秘书纸条上的数字”中“看错”错误,依据原文“‘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由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可见,他是故意看错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
(1)首先鉴赏人物形象特征
依据原文“这是滨海市首支股票认购会。
台上激情四溢的是发行股票的公司老总郭学——人称‘郭大胆’的滨海市前副市长,退休后发挥余热,与人合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分析,郭学退休后,创办高科技公司、发行股票,可见,他是一个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根据“当一个人神色匆匆地从礼堂左边小跑上主席台,递给郭学一张写有210万数字的纸条时,郭学停了停,折起纸条,放进口袋,并继续他的股票推广”分析,可见他股票认购不足时沉稳大气、处变不惊的做事风格。
而当他说“‘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此时郭学故意看错、打折诱买的行为,这样足见他机智权变、令行禁止的特点。
(2)然后发表自己对人物的看法
对于郭学的这一做法,我们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肯定他的是:他作为一个商人,为了这个股票发布会能取得成功,利用一定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否定他的是:无论任何事情,无论目的如何高尚,但是他不管怎样都不应该采取欺骗的方式,这样采用欺骗手段的做法总是不可取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本题题目已明确有多处关于北风的描写,首先要找出这些描写,如“北风那个吹呀,吹得叫人不敢轻易出门”此处描写用在小说的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起到侧面交代背景的作用。
“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此处根据上下文的情节“可会场里的人各怀心事”可知,主要衬托人物对创办公司、发行股票的冷漠和不理解。
“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此处有暗示的作用,暗示股票发行动员会可能失败。
“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结合上下语境可知,这是在三位副总担心“骑虎难下,搞不好要难堪了”时的环境描写,此处主要从侧面衬托人物;再根据下文“‘都给我稍安勿躁,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郭学依旧不慌不忙”分析,此处的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了三名副总的焦虑、不安,也表现了郭学的沉稳,处变不惊的做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