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三、教学时数:
6课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以及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许多重要观点。
1958年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革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严重的挫折,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新矛盾新问题时,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导致文革的严重错误。
尽管如此,党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朱德、邓子恢等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这既包括了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1962年针对“包产到户”形式的争论中,邓小平认为应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标准,思考中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结合,着重从发展生产力角度理解社会主义。
1980年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提出了压倒一切的两条标准: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提高人民收入。
后来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
这两大原则的概括,说明他开始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来判断社会主义,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
1984年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针对国外关于中国改革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的评论,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其一是发展生产
力,其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完整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认识的新思路,从1962年到1992年,历时30年,而明确提出和深刻思考也达12年,来之不易。
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当今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首先发展先进生产力。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二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毛泽东时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邓小平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进入21世纪,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本章小结: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毛泽东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刘少
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朱德、邓子恢等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一方面强调了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当今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首先发展先进生产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思考题:
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