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湛江市雷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湛江市雷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
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前景蒙上前所未有的阴霾。

许多方面都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的中国,应该确立什么发展目标?为此,笔者提出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健康不仅是个体状态,更重要的是社会状态。

没有社会健康,个体健康就没有依托和意义。

“健康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升华。

健康是相对疾患而言的,人类罹病原因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传统社会中,贫穷是罹病的主要社会原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情况逐渐倒置。

现代社会高度融合,如果风气不正,便很难抵制国内外精神污染,体质健康也无法保证。

改革开放后蔓延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如果主要归结于贫穷,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相反,普遍高发的心脑瘀塞、恶性肿瘤等致命疾患,不少就被称为“富贵病”。

青少年的衰弱,与呵护过头有关。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揭露了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该病已经浸染到穷乡僻壤。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首先要保证物质文化的健康性质。

目前显性的生态破坏在道义上已无容身之地,而建设项目对原生自然的冲击却在上扬。

为了改善民生和增强国防,必须要力推技术开发,但即使是重大项目,也应当尽量减小代价。

坚决制止对城市规模的盲目追求,留下足够的自然空间。

高技术应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逆原则做应用选择,高风险技术以国家掌握为限。

应当警惕:在社会大面上过分采用智能技术,会导致体力脑力倒退!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其次要保证行为文化的健康性质。

《本草纲目》早有野生动物毒性的记载,现代野味食用不能归咎传统文化,而是与猎奇炫富心理被商家利用相关。

生态文明已成国本,用它可以规范全部消费行为。

文明是从知耻开始的。

如果为寻求刺激而不懂收敛,是向动物倒退。

倒退的危害可能超过动物,以致山河暴殓与灾祸横生。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再次要保证制度文化的健康性质。

制度的优势,在疫病抗击中已得到再次显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凡人只要经历过这场瘟疫都会明白:一个凝心聚力的中央政权,对全体国民的安危存亡是何等关键!但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体制只能在前进中完善。

完善制度文化,需要重视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建设性意见属于负反馈信息,它有助消减信息输出偏差,促使系统稳定。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最后要保证精神文化的健康性质。

健康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本质力量价值,本质力量的价值在自觉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所当为而不是为所欲为。

现代国家的魅力集中体现在高
等教育,大学的灵魂在于一个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

历史经验证明,缺乏内生动力,制度约束只能化为创新思想的桎梏。

史上“科学救国”主张虽有局限,但的确造就了几代品学兼优的学术脊梁。

总之,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有开创意义。

(摘编自欧阳志远《健康发展目标论》2020.09.08)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应当把“健康”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目标。

B.根据健康的内涵,个体状态和社会状态健康,两者间的关系是相互平行并相互制约的。

C.改革开放后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同国内外精神污染和某些地区的社会贫穷因素有关。

D.《娱乐至死》书中揭露的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造成了青少年身体的衰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两本书的相关内容,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在第四段段末,作者通过假设,用文学性语言描绘了不文明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C.文末列举评述史上“科学救国”的主张,委婉提出希望我国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的建议。

D.文章具体论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时,从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有所侧重,先主后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有致命隐患的“富贵病”,提醒着个人和社会,保持社会健康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B.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我国应抓住这个技术革新浪潮,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大力推广。

C.食野味与猎奇炫富心理、商家炒作等不文明行为有关,不要轻易把责任推给传统文化。

D.只要经历过这场瘟疫人都会明白社会制度的优越,也能认识到完善国家体制的必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

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

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

被值班人员敷衍。

我很生气,回来抱怨。

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
年乃至六年。

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

我们防患于未然。

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

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

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

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

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

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

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

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

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

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

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

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

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

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

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

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

秦静还在坚持。

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

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 “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的社会背景。

C. 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5. 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 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生活
刘庆邦
这个城市的自行车就是多,每个住宅区的角落都能看到自行车的残骸。

田志文下班骑车回到他所住的楼下,见路牙子上存放自行车的架子里又放满了自行车。

他想看看哪儿自行车放得比较稀,就加一个塞儿,把自己的自行车挤进去。

他推着自行车,从架子这头瞅到那头,架子里的各色自行车把挽把,肩并肩,挨挨挤挤,似乎没有加塞儿的余地。

不过他也瞅出了毛病。

有一辆自行车没了车座,前轮后轮都没了气,车胎的胎皮瘪得贴着地面。

换句话说,这样的自行车已断了气,不再是活车,成了死车。

这让田志文心里有些不平。

既然车已经死了,还占着活车的位置干什么!
他把自己自行车停好,看看前后左右无人,就把那辆死车从车架子里抽出来了。

车架子对面放着大铁皮斗子垃圾车,垃圾车后面胡乱扔着好几辆破烂自行车。

他一手提着车的后架,一手扶着车把,推着死车绕过垃圾车,把死车跟那几辆破烂自行车放在了一起。

架子上有了空位置,他把自己的自行车顶上去。

看着自己的车有了一席之地,他心里才稍稍平衡些。

按田志文的估计,架子上自行车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应该每天为他空着。

不料他这晚下班来到楼下,架子上的自行车又放得满满当当。

他观察了一圈,感到有些气恼,你道怎的?原来那辆被他剔出去的死车又回到了架子中间,比原来的位置更好。

田志文的犟脾气也上来了,他打定主意,要把这辆死车再次清理出去。

他当时没有下手,他看见那个捡垃圾的老头儿在旁边坐着。

他吃过晚饭,到封闭的阳台上往外看了看,见天已黑了,他才乘电梯下楼去了。

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零星小雨,地皮已经湿了。

成排的自行车车座上大都包裹了白色的塑料袋,看去如落了一层薄雪。

他抓到那辆令人生厌的死车,轻轻地抽出来,尽量不发出声响。

他心里有些跳,像是一种偷窃的感觉。

死车推起来有些费劲,他头上背上都出了汗。

一单元门口一侧的墙下也扔着一堆破烂自行车,当他把手中的死车跟那堆破烂自行车丢在一起时,他心头像是卸下了一个包袱。

上班时,田志文一边看报纸大样,一边还在想.他把死车转移到别的地方,车的主人会不会找呢?下班后,他特意去看了看,这一看,他顿感快意,因为他看见那辆死车正在那堆破烂车边上躺着。

田志文的快乐只维持了三天,就被人打断了。

他发现那辆车又回到架子上。

这让田志文有些惊奇,他把车推到那么远的地方,车的主人是怎么找到的呢?田志文觉出来了,死车的主人在和他较劲,或者说在与他斗争。

这一次田志文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暗喜,他正愁平日里没有什么乐子呢,和无名氏的斗争权当是一个乐子吧。

这次他玩了一个策略,当天没有把死车弄走。

两天之后,他把那辆车推到住宅小区外面去了,推到了街面上。

那里有一家饭店,他把车放到饭店门口一侧。

夜已深了,饭店关了门。

田志文想象得到明天饭店一开门,老板和服务员就会发现这辆死车,因为这辆车的丑态和饭店豪华的门面太不协调。

老板可能会找人把车拖进后台,把车砸成一堆垃圾,跟鸡毛、鱼鳞一块儿扔掉。

那样也好,死车的主人就可以死心了。

你不佩服人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真不行。

第二天下班时,田志文又在架子上看见了那辆车。

这使他多少受到一点打击,他煞费苦心地与人家周旋,不料这么快就失败了。

他不得不重新估量他的对手。

这时
他产生了一个愿望,很想知道他的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所在的单元门住着数百口人,他几乎全不认识。

他可以断定那辆车的主人与他住在同一个单元,同一个电梯进出。

可要想具体知道车的主人是谁,那就难了。

田志文没有机会搞清死车的主人是谁,却天天都能看到那辆车。

他不甘心失败,他想把死车丢进小区的垃圾总站,让清洁车拉到远郊埋掉。

他迟迟没有实施自己的计划,是因为有一天他的想象力爆发了,把一个故事想得活灵活现。

一个女孩子天天骑自行车去上学或上班。

突然有一天,女孩遇到车祸离开人世女孩的母亲就把女儿的自行车当做一件纪念物保存下来。

母亲每天都要把自行车看一遍两遍,就如同看到了女儿。

有了这个想象,他对那辆自行车仔细观察了一下。

那辆车是一辆二四的坤车,轮子是山地车的粗轮子,车身是红色的。

越观察,他越觉得和自己的想象吻合,于是田志文开始自责。

为了使自己的车能有一个位置,他多次恶作剧般把人家的车扔掉,真是太自私了。

再见到那辆车,他不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有些神圣。

那辆车还赫然在架子上存在着。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志文扔车的时间越来越晚,从下班以后,到吃过晚饭,再到深夜。

他这么做不只是为了扔车,还为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B. 死车多次回到车架上,说明死车的主人也和田志文一样生活无忧,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来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往复三迭”的写法,使故事有声有色,波澜起伏。

D. 小说以“自行车”事件为叙述基点,引导读者走进都市生命的精神深处,感受他们细微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作者的人性关怀。

8. 请简要概括分析田志文扔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9.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对城市生活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唐先生南归序
古者,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皆置师以教之。

于乡有州长、党正之俦,于国有师氏、保氏①,天子既兼君师之任、其所择,大抵皆道艺两优.教尊而礼严。

弟子抠衣趋隅②,进退必慎。

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

故曰:“师道立而善人多。

”此之谓也。

周衰,教泽不下流;仲尼于诸候不见用,退而讲学于沫泗之间,从之游者如市。

师门之盛,振古无传。

然自是人论之中别有所谓先生、徒众者,非长
民者所得与闻矣。

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转相流衍。

元明及我朝之初,流风未坠。

每一先生出,则有徒党景附,虽不必束修自上,亦循循隅坐。

应唯敬对,若金、许、薛、胡、陆稼书、张念艺之俦,论乎其德则暗然,讽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蹈矩,仪型乡国。

盖先王之教泽得以仅仅不斩,顽夫有所忌而发其廉耻者,未始非诸先生讲学与群从附和之力也。

《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诚珍之也。

今之世,自乡试、礼部试举主而外,无复所谓师者。

间有一二高才之士,钩稽故训,动称汉京,闻老成倡为义理之学者,则骂讥唾侮。

后生欲从事于此,进无师友之援,退犯万众之嘲,亦遂却焉。

吾乡善化唐先生,三十而志洛闽之学,特立独行,诟讥而不悔。

岁庚子以方伯内召为太常卿。

吾党之士三数人者,日就而考德问业。

虽以国藩之丕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

未知于古之求益者何如,然以视夫世之貌敬举主与厌薄老成,而沾沾一得自矜者,吾知免矣。

丙午二月,先生致仕得请,将归老于湖湘之间。

故作《师说》一首,以识年来向道之由,且以告吾乡之人:苟有志于强立,未有不严于事长之礼,而可以成德者也。

注:③师氏:指学言或教师:保氏:古代执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

两者同为教育之官。

②抠衣趋隅:古代见到尊长应有的礼貌,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

10.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秀:优秀
B. 则有徒党景附景;大
C.讽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讽:劝告
D. 而沾沾一得自矜者矜:夸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洙泗,洙水与泗水本是古代的两条河流,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

B. 束修,捆扎在一起的干肉,古代学生初见教师时必先奉送的礼物,又名束脩,后世代称教师的酬金。

C. 礼部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因由礼部主持考试,故有此称,又称会试。

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录取者称为进士。

D. 洛闽之学,洛学和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为洛阳人,南宋朱熹曾讲学于福建,故称。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

故曰:“ 师道立而善人多。

”此之谓也。

(2)虽以国藩之不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

13. 根据文章最后两小节,概括曾国藩写作本文的目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秋风(其一)
杜甫
秋风浙浙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①。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②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③不曾消息好,瞑传戍鼓长云间。

【注】①上牢下牢:上牢指巫峡,下牢指夷陵。

修水关:修堤防。

神都:指东都洛阳。

③中巴:指巴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吹巫山”三字点明诗人所在。

B.诗人以“吴樯”“楚柁”写出漂泊之苦,又用“神都”点明对家乡的向往。

C.颈联写诗人平叛的决心,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本就是杜诗一大主题。

D.诗人所见所闻,寒冷凄绝,国家战乱不断,更给秋景增加一重悲凉。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尊”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苏轼词赋中多次出现,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

(2)杜鹃,又称子规,时常夜啼,声音凄切,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如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在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用酒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②疫情发生以来,至少98.0%左右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

③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

④借助这次疫情,使人们认识到了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⑤此前,数次有关部门整治随地吐痰,但未起到根治之效。

⑥“公筷公勺”数十年前便已倡导,但难以撼动传统习惯。

⑦疫情过后,全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及时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也要更加重视开展文明生活教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词云图”是对关键词进行数据化展示的统计图形。

不同文字有序组合,字体大小与出现频率正相关,使浏览者直观地捕捉到关键点。

天气最冷、疫情最艰难之时,十几万“逆行者”为武汉增添温暖记忆。

不久前,国家信息中心对近千万条网络数据进行分析,绘成如下职业词云图,以展示“逆行者”的职业特征。

(1)列举读图后你的两条发现及由此分别引发的思考。

(2)请选择一种职业,用一句话向该职业的从业者表达你的敬意。

四、写作(60分)
19.作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们,家乡的亲人陪伴着我们,家乡的文化熏陶着我们。

家乡是难以割舍的牵挂,是灵魂深处的净土,建设家乡是我们崇高的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你是一名即将投入家乡建设的大学毕业生,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家乡建设的思考及美好的愿景。

要求:选好角度,思路清晰,分析透彻,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分析错误,原文为“许多方面都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的中国”,并不是中国全部。

B.“两者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分析错误,原文为“健康不仅是个体状态,更重要的是社会状态。

没有社会健康,个体健康就没有依托和意义”,由此可看出社会健康状态起着决定作用。

D.“造成了青少年身体的衰弱”分析错误,原文为“青少年的衰弱,与呵护过头紧关。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揭露了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该病已经浸染到穷乡僻壤”,由此可知,青少年衰弱与呵护过头紧关,而且“造成”一词夸大了危害程度。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有所侧重”分析错误,从“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用语角度看,以及从文章论述的内容来看,四者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说“有所侧重”。

故选D。

【3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