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诗词的引用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2020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诗词的引用探析
张鑫
摘要: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和杰出代表,凝聚着华夏儿女最深厚的民族情感,是炎黄子孙
永远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等中频繁地引用诗词,引用数量大、类型多、来源广、时间跨度
大,在使用方式上极为灵活,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诗词的高频引用和灵活转化,是
坚定文化自信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同时也推动了
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诗词的引用,使得其话语体系具有
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气势美、哲理美、意境美,是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有
益尝试。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

关键词:诗词;中华美学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简介:张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邮政编码100872)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359(2020)02-0019-07
中国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和杰出代表,以隽永的语言、优美的意象、深厚的情感和悠远的意境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灵,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最为鲜明的文化印记。

中国诗词凝聚着华夏子孙共同的民族记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民族追寻,彰显着共同的审美取向、审美判断、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是最为华夏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自主持党的工作以来,在讲话、文章、书信、批示、贺信、访谈中大量引用中国诗词名句,弓I用类型多、方式灵活、场合广泛,使得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散发出璀璨夺目的美丽华彩。

一、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词的丰富内容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星空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他们织就了诗词文化的华美锦缎,创造出一颗颗璀璨的文学明珠。

中国诗词作品数量庞大且内容极为丰富,蕴含和体现的哲理、情感和美感永远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对诗词的引用呈现出数量大、类型广,时间跨度大、作者人数多、以名言名句为主并兼顾冷僻诗人诗句等特点。

(-)数量大、类型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引用的诗词名句数量极大,并且类型极其广泛。

无论是写景诗、送别诗、赠友诗还是表志诗、哲理诗,都恰到好处地出现。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自己对老百姓住房问题的关心,体现了国家主席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人民领袖爱人民的生动体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来形容昔日黄河水流奔腾、气势浩瀚的壮阔景象。

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来描写阳春四月首都北京春回大地、万物
复苏,一切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来勉励党员同志,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常怀忧患意识,在时代的考验中磨砺自己、服务人民。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弓I用诗词多达10处。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弓I用诗词的总量达到31处,创下单篇文章引用诗词数量之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不同内容的讲话中,灵活多变地使用不同类型的诗词,并使之完美地融合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形成鲜明的个人讲话风格。

(二)诗词时间跨度大、作者人数多。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诗词文本时间跨度极大。

无论是先秦《诗经》还是盛唐诗歌,无论是宋词元曲还是当代名句,都浑然天成地出现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与文章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诗词的使用中取精用宏、驱遣自如,在古典和现代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并且丝毫不露用典痕迹,达到了中国园林美学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从引用诗词的作者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屈原、陶渊明、张九龄、王勃、王湾、王之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涉、孟郊、权德舆、刘禹锡、王健、李贺、李商隐、贾岛、杜荀鹤、苏轼、晏殊、辛弃疾、陆游、欧阳修、柳永、杨万里、王安石、潘阖、朱熹、文天祥、杨维桢、丘浚、戚继光、林鸿、郑燮、龚自珍、林则徐、鲁迅、毛泽东、王宝池等诗人的作品都有所引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7月15日接受拉美四国媒体采访时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强调革新、推崇变易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血液。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经•商颂•玄鸟》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来形容各个民族的人民共同披荆斩棘、开拓了我国辽阔的疆域。

在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结少伟男”(王宝池《七律劝学》)和“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来勉励小学生们要勇对挑战、勤奋学习、简朴节约、珍惜光阴。

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来形容大学生们宝贵的学习时光和青春年华。

从这些远到《诗经》,近至当代的诗词引用中,习近平总书记显示出自己高超的国学修养,凸显出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纵横押阖的气魄。

(三)以名句为主,兼顾冷僻诗句。

只要诗句本身符合语境,习近平总书记都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使得这些诗词古意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诗词时呈现出以经典名句为主、以冷僻诗句为辅的特点。

经典名句在民众口中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所熟知的文化符号,极易引起大众的精神共振、情感共鸣。

冷僻诗句也是恰如其分地辅助语义输出,增加语词文采。

在2018年庆祝海南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玉烟”(丘浚《五指山》)和“绿衣歌舞不动尘,海仙骑鱼波袅袅”(杨维桢《罗浮美人歌》)来描绘海南地区山清水秀、如梦如幻的靓丽风景。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权德舆《放歌行》)来勉励青年朋友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时光,在奋斗中苦练本领、增长才干,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本领,在新时代的时代蓝图中成就光辉事业。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文王以宁。

”(《诗经•大雅•文王》)来说明国家的兴盛发达离不开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是国家一切事业建设的实践主体和根本保证。

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白居易的“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
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不仅在诗句中点出了雁栖湖这一会议地点,更巧妙地将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比作21只大雁,相聚在雁栖湖,共谋宏图大业,力争展翅起飞,令人拍案叫绝。

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引用宋朝潘闻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不仅指出了会议时节正伴随着钱塘江大潮,更是将二十国集团比作在翻腾起伏的世界经济浪潮中勇敢的弄潮儿。

以上众多的例子,无一不显示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在灵活多变的诗句引用中达到了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词的方式和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词的方式鲜明地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

尤其是他在新时代条件下赋予古典诗词以新内涵,更是灵活使用和巧妙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典范。

(―)无时不用、无处不用、无所不及。

在形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讲话、文章、贺信、函电等形式中有对诗词的引用,甚至在出访、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中也有对诗词的大量引用,这显示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自身深厚的文学底蕴。

在2013年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总书记引用“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来形容自己尽管工作很忙,但总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读书锻炼。

在2014年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总书记引用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来形容中国和拉美国家关系的密切。

在2015年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的演讲上,总书记又引用李白的“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来形容英国人民热情好客,自己也倍感亲切,宾至如归。

从时间上看,总书记在担任地方领导的时候,引用诗词主要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引用诗词更多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考量。

习总书记在1988年曾经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来形容各个经济部门工作职能各不相同,但是都要听从党委和政府的总指挥,要密切合作,携手并进。

皿在1989年给干部讲话时又引用“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顾炎武《秋山》)来说明党的干部要与民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赢得爱戴。

図在1990年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时,总书记引用“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一》)来说明高尚的人不追求一己私利,要关心全天下的老百姓。

[3]
从总书记引用诗词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则是各个领域全面开花,无所不及。

总书记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讲话中引用诗词,也在外交、国防、党建甚至科技等领域也借助诗词来说理言志。

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引用“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来说明科技的创新贵在接力,一代代青年科技人才要代代传承,共同为推动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引用“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林鸿《饮酒》)来说明党员干部要立足实践、了解民情、掌握民情,注重实际调查研究,不能空喊口号,流于表面。

在各种外交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引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等经典名句来比喻中国和外国的亲密友谊、预测世界未来的发展形势、展望世界和平昌盛的美好图景。

(二)直接引用和间接化用相结合。

习近平
总书记在诗词引用的时候,以宜接弓I用为主,同时也有间接的“化用”o“化用”,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借弓I文另出新意的引用,有人称为'出新,。

形式上可以增减引文词句,使之完全为我所用,语意上已经有了新的创造与发展”O[4]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步~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同这句话中巧妙地化用了四处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佚名《孔雀东南飞》)“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在此处语境中,化用后的诗词比宜接引用原句显得更为贴合句意。

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问此处化用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谈道:“文艺界是思想活跃的地方,也是创造力充沛的地方,济济多士,英才辈出。

”[7]“济济多士”出自“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诗经•大雅•文王》在此被总书记化用来形容人才众多。

这些例子中的诗词化用,巧妙地融合进语境内容,有力地加强了总书记的语意表达,且文辞隽秀,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古诗词引申出新含义。

总书记在对诗词的引用和化用时,既有对诗词原意的宜接引用,也有对诗词含义的创新阐发,使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也是创新化用诗词原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书记对引用诗词语义上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用诗词,利用诗词进行反讽,另一方面则是拓展诗句含义,使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在1990年发表的《从政杂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巧妙化用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楚辞•渔父》):“现在的青年干部基本都受过中、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书本知识,但涉世未深,磨练不足,缺乏经验,容易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以及轻视历史经验的倾向。

”同从反面入手,别出新意。

在1990年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时,习近平说道:“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能老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是要积极想方设法,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努力为他们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

”切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习总书记引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来提醒广大干部要保持清醒、严于律己、审慎明辨、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擅长把古代的写景诗、哲理诗等结合时代特色和当下语境融入新含义,使得古老的诗句本身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也使得讲话、文章变得文采斐然、意蕴深远。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来说明家教、家风的重要性,把描写母爱的诗词拓展到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建设的更广层面。

在2014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莲花比喻澳门,用荷花映日、光辉璀璨来象征澳门光明的未来。

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引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勉励当代青年学生要乘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梦想、挥洒青春、勇于担当、报效祖国。

在2014年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总书记引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来形容国际经济形势,赋予原本形容黑云翻滚、战
事危急的诗句以崭新内涵。

在2016年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总书记引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来形容中美的大国关系。

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其文章和讲话等载体中对中国诗词的高频引用和巧妙转化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新境界。

(一)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问总书记对诗词的高频引用,凸显了其对以诗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其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带动更多的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1]
习近平总书记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巧妙化用的技巧、创新转化的途径、拓展内涵的方式,使得旧诗句焕发出新活力、窄内容拓展出宽意蕴、小格局上升到大境界,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也开辟了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诗词的引用中,深挖诗词中蕴含的对自然景色的深情礼赞、建功报国的强烈决心、克服挫折的顽强意志、昂扬奋发的实干精神、歌颂母爱的温暖倾诉、珍视友谊的款款深情、克己奉公的高洁情操等传统文化中和当今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文化基因,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永恒魅力。

而且,总书记更强调诗词经典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出对携手共进、勇对挑战、和平共处、珍爱自然等人类普世价值的执着追求。

(二)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当今世界局势纵横多变、国际情形变化多端,中国提高自身地位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也越来越明晰。

在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中,文学艺术是最好的中介。

“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外交场合对中国诗词的引用就是亲自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有力实践。

总书记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在国际场合的讲话中引用诗词名句,彰显了总书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念。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要向全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网虽然国外民众在理解中国诗词时必然面临文化背景和语言格律等方面的障碍,但是他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中国诗词崇高的文学地位、优美的语词构成、浓烈的情感表达、深远的哲理内涵,在体悟中国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逐渐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喜爱。

人民日报评论部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大量引用诗词典故”其实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向世界讲述一个个精彩的
中国故事,这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问美国纽约大学熊酚则认为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

[16]
(三)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概括起来,主要是更重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理念、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和营造意象的诗性写意品格”。

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和文章等各种形式中对诗词的大量弓[用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切身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貌。

”[18]
诗词的引用和化用,使得总书记的语言具有文字美、气势美、情感美、哲理美和意境美,散发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独特魅力。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来形容北京多姿多彩的金秋时节,描绘出 一幅山青水净、银杏金黄、枫叶娇红、夜霜皎白的迷人美景,也使得本次峰会笼罩在如诗如画的美好氛围之中。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来形容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时无所畏惧、顽强抗战的崇高品格,凸显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人格美。

在西雅图华侨界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引用“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在诗意营造中凸显中华儿女思念故土、依恋故乡的情感美。

(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相通性,其在传播过程中也不断地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诗词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在语言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是两者仍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中国诗词言简意赅,往往在寥寥数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中国诗词中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和体贴、对于时间空间运动的探索、对于事物曲折发展的理性思考、对于自然生命的深情礼赞……无一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血肉相连、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对诗词的高频引用,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的伟大实践。

以古典诗词的引用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解释和说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的重要创新,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中国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指出:“’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孟郊《答姚盘见寄》)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异。

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管控。

最关键的是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

”问这段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诗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光辉典范。

总书记用日月、昼夜的差异来形容世界上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关键之处在于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密切合作,在携手并进中达到互惠共赢。

(五)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内容极其丰富,意义极为深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在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转向普通民众的视角,讲民众所关心的,讲民众所熟知的,讲能够带来情感共鸣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深深地融入中国的文化土壤,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论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