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旨在理清思路,归纳文章要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必修三第四单元已经学习过科普小品文,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学问,又可以猎取新的学问。

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白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月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详细体现。

可激发同学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喜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力量。

学情分析:
同学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爱好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是关键。

本文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谈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可作为本课学习重点。

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尝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

擅长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楚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力量,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进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

3、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解读文本,充分凸现同学课堂主体的地位。

4、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育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
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同学在说明文或谈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很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

(同学七嘴八舌、脱口而出)老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殊留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许多的。

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闻名高校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安静,坦然,似乎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了解
梁思成(1901-1972),我国闻名建筑学家,清华高校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高校,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高校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高校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高校美术讨论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高校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当中国营造学社讨论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当前中央讨论院讨论员1946年为清华高校创办了建筑系,担当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高校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当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校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方案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讨论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
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训练事业,对建筑训练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讨论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月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讨论,他生前写的很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忱,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并参与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究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讨论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珍贵遗产。

三、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争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见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跑呼吁:“中国建筑的共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假如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逝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犹如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接受,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四、走进文本
(一)阅读文本
初步探究: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2、着重说明白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3、怎样理解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4、怎样理解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文题资讯: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题目定语规律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讨论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剧烈骄傲的民族情感。

五、整体把握:
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宽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状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始终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赐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削减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傲慢;(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外形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肯定之规,“有肯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敏捷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制造极不相同的类
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白“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始终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进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有用价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终,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文章主旨: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白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月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详细体现。

六、合作探究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结构特点)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终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动身,提倡熟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着重说明白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依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别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颜色,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亮的特色。

(3)怎样理解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方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肯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
但也有它的“敏捷性”,体现在详细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共性。

(4)怎样理解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全都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七、本文特色总结:
1.本文的说明挨次是规律挨次,先总后分,分详细后抽象。

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规律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化,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楚的介绍,条理非常清晰。

2.举例说明、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使介绍事物特别清楚,明确,通俗易懂。

3.语言严谨,有规律性。

惜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