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教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教师教案)
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教师教案)
主讲人:齐波2012.9
职业态度—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是否认同和追求职业岗位所联系的社会价值。

把教师作为事业的态度应体现在:
1、树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基础
2、追求以人为本塑造美好心灵的职业理想—动力
3、培养不求功利、对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保障
第一节教师的敬业精神
一、敬业精神的内涵
敬业的理念
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

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才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

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当地获取财富,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掌握了敬业理念的人。

敬业精神既有实际行为的一面,表现为积极投入事业、勤奋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地服务理念,同时又体现为一种人生价值观。

它是行为和价值的统一或者说是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

二、敬业精神的具体内容
(1)服务意识
(2)竞争与协作意识
(3)创新意识
(4)奉献意识
三、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
(1)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2)敬业精神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桥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关
节点
(3)敬业精神是巩固文化成果的现实支撑,是社会风气改善的切入点
四、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
敬业精神的特征:时代性、主体性、公众示范性、社会交往性。

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提倡敬业精神,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有序化协调发展;提倡敬业精神,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

五、敬业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
教师的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体认和崇敬。

(1)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
(2)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新世纪合格的教师(3)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第一,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们的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第二,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求索和创新,完全地把知识奉献给学生。

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
1、渴求知识与厌学情绪的矛盾
2、择业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与现代的道德伦理观的矛盾
4、享受与创业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一是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

主张在无私奉献的前提下,索取自己的劳动报酬,倡导奉献精神、公仆精神,弘扬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二是树立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和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等态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观念。

三是加强对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帮助学生们从科学理论高度把握人生价值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教师的责任意识
职业责任,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职业责任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规定性;2、职业责任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3、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
制性。

职业道德责任,主要是从职业责任中引申出来的,因为职业责任明确规定了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中,当涉及到人们以什么态度并如何对待和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时,职业责任成为职业道德责任。

一、教师责任与责任意识
(一)教师责任
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
第三,对教师集体负责
第四,对社会负责
(二)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责任意识,指教师对于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其要求的觉察与认识。

教师责任意识是激发责任行为、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理想的中介环节,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二、责任意识的心理机制
(一)教师责任意识的构成:责任认知、履行责任的自我评价、责任行为的调节
(二)教师责任意识的层次:自控层、他控层、无控层。

(三)教师责任意识形成的心理过程
三、教师树立责任意识的意义
1、良好的责任意识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巨大鞭策力量
2、良好的责任意识可以调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冲突。

3、良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

四、教师责任意识向责任行为转化
1、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2、加强学校民主管理。

3、改革教师专业教育。

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教案)
主讲人:齐久波2012.11
一、职业理想及特征
(一)职业理想的含义
职业理想,就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职业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劳动者个体意识及社会意识中的集中反映。

职业理想分三个层次:
初级――目的是为了过日子;
中级――目的是为了施展个人才智;
高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承担社会义务。

对于同一个人,其工作目的完全可以是谋求生存、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者共存。

(二)职业理想及特征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职业理想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

职业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二,职业理想具有客观性和积极性。

职业理想是从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并在职业道德实践中得到实现。

第三,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职业理想是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职业理想的作用
1、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

2、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重要的精神支柱。

3、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成就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4、职业理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实现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理想表现为教师的:事业心、职业责任感、工作积极性。

在教师职业的选择问题上,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3、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
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道德要求的本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献身教育事业;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5、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