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文综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24.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解析】材料未反映贵族权重和世袭制,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贵族裘卫用物交换得田地,并有授田仪式、换田手续和凭证,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和转让,材料这一事件的出现很显然动摇了井田制,故B项正确;
私有制确立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故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而非分封制,故D 项错误。
【答案】B
25.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据材料中该儿子依据汉律,应论死罪,但儿子出于孝心应当无罪免刑,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推崇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中审判先是依据汉律,但最终判决认为依据孝心,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不能说是混乱,故B项错误;“唯一”说法错误,还有汉律,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司法审判的依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孝治天下,故D项错误。
【答案】A
26.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这说明( )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26、【答案】D。
27.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
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宋明理学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奢侈之风盛行【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百姓服装的变化,未反映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学的发展,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可知百姓服装从明政府对百姓服装限定甚严到晚明穿绣衣和大红裹衣可知,服装色彩和用料放宽,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服装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奢侈之风,故D项错误。
【答案】C
28.右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考点】辛亥革命——清末新政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解析】科举制废除是1905年,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标志着近代教育事业起步,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完全确立近代学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学堂可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可知体现了新的教育体制,而材料中“举人”“生员”体现的是旧的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29.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农民要除
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
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成功。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决定联合农民阶级,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把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进行革命
D.提出由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转变的方针
【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
【解析】据材料中“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成功”可知,中共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决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年,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农民是工人的同盟军,并非把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故C项错误;提出由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转变的方针是1927年八七会议,故D项错误。
【答案】A
30.阅读下表
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D.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析】材料轻工业反映了纺织业和食品业,不能代表整个轻工业,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轻工业发展缓慢,而机械金属业和冶金业发展快,故B项错误;材料未看出日本对民族经济的破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机械金属也和冶金业投资总额上升,而纺织和食品业投资总额下降,再结合时间可知是战争需要,故D项正确。
【答案】D
31.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
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 )
A.见证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B.反映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的创举
C.导致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该股票时间是1956年,而国民经济恢复是1952年底,故A 项错误;据该股票上的公私合营和时间可知,是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故B项正确;导致建国初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应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项错误;该图片说明了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答案】B
32.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
这表明苏格拉底( )
A.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结合B.修正智者学派的个人主义
C.宣扬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D.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解析】材料未体现服从城邦和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苏格拉底修正智者学派观点,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强调一个人理智的重要性,所以表明苏格拉底探索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故D项错误。
【答案】C
33.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至今,共通过了27项修正案.1865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或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
”2009年1月奥巴马在林肯雕像下发表了被戏称为在林肯怀中的演讲。
这一情景是对这条修正案最好的注脚。
下列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奥巴马和林肯一样都是美国伟大的总统
B.美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修正中日臻完善
C.废除奴隶制后黑人和白人一样有当总统的权利
D.奥巴马能够当选总统是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结果
33、【答案】B。
34.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
这种状况表明,当时苏联( )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除了意识形态对立
B.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
C.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考点】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解析】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除了意识形态对立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1932年是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时间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正爆发经济危机,苏联反而借助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肆抄底购买美国、德国的设备、技术等使本国的工业大大增长,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苏联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而是发展本国经济,故D项错误。
【答案】C
35.1971年,尼克松讲到:“……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的讲话说明了( )A.世界对抗冲突局面不复存在B.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中美谈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D.美国不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所以世界对抗冲突局面不复存在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再结合时间1971年,可知当时世界朝着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故B项正确;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故C项错误;美国一直都在推行霸权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社会济贫问题上,宋朝于1057年颁布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
1257年,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
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至于漏泽园,由政府提供公地,“埋葬无主死人……”。
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盖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
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
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
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材料二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穷人问题多通过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同行会的互助互济的方式来解决,国家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
该法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济贫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目的.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救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并简评英国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13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宋朝时期的济贫政策
(2)英国救济制度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宋朝于1057年颁布修胎养令”和“设有专门机构”能答出第一个特点为政府制定法令并设机构予以保障,据材料一中“以粟颁赐之”“由政府提供"、“公地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可以答出国家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据材料一中“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盖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可答出虽涵盖较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据材料一中“宗族”可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宗法观念的影响);第二小问目的,站在统治者角度回答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中“通过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同行会的互助互济的方式来解决,国家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
到“英国颁布《济贫法》”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圈地运动开始后”和时间“1834"年可知跟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有关;第三小问简评:据材料二中“英国颁布《济贫法》”可答出用立法的形式确立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责任,据材料二中“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可答出维护社会稳定,据材料二中“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可答出带有惩戒性质,侵犯人
的基本权力,据材料二中“圈地运动”可答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一定的劳动。
【答案】(1)特点:政府制定法令并设机构予以保障;国家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虽涵盖较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宗法观念的影响)。
(任答3点即可,每点3分,共9分)
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3分)
(2)变化:由宗教团体及社团的救助转变为国家立法的社会救助;
(3分)
原因:圈地运动导致贫困人口增加,社会矛盾加深;工业革命使家庭手工业没落,旧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每点2分,共4分)简评:用立法的形式确立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责任,确定了助人自助的观念;保障贫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有利社会稳定;因类而异,带有惩戒性质,侵犯人的基本权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心期潜力
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
——摘编自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点,阐述史论结合.12分)【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解析】据材料中“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可知是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这一时间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诸子并立、百家争鸣,所以以这个为基点可提出论点为“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兴起,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然后结合论点进行论述,论述可答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儒家或道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去回答即可;还可以据材料中“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进一步提出论点“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然后论述可从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观点及其影响去回答;还可以回答董仲舒新儒学、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论点.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下列“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论点提取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
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论点提取准确,要素分解较全面,解析较全面、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论点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论点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1:
论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兴起,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轴心时代构筑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急剧的变化,一大批思想家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的“仁”、“仁政”,“礼”及道德教化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及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答法家思想,则应体现法治观念和改革精神;如答道家思想,则应反映道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其它言之成理即可,10分)
示例2:
论点: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
(轴心时代思想的苏醒或复兴,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2分)
阐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两宋时期,二程、朱熹,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南宋以
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
(10分)
说明: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起”“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论点。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初的赋税制度,分田赋和丁徭两项征收.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明万历朝的册籍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编成《赋役全书》,发给民户“易知由单”,通知应纳银米数额,征收时用“截票”,“一给纳户,一存有司”。
但“易知由单"款项繁,难以通晓。
且地方官不公开晓示款项,另立名目,恣意科取。
丁徭的征收,各省情况不一,有以一条鞭征收的,有丁随地摊派的,有丁随丁派的。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同时规定人丁缺额由新添丁口抵补,再不足又以亲戚或同甲粮多者补之。
这种抵补的办法又造成了丁银负担不均。
至雍正初年,有地之家,田连阡陌,所输无几,而贫苦农民或寸土全无或有少许土地,却与富户同样负担丁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早在康熙末年,“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
雍正元年(1723年),直隶总督李维钧请求将丁银摊入田粮中征收,得到朝廷的允许。
翌年山西布政使高成龄援引直隶的新例,奏请
朝廷“将丁银并入地粮”,随后各地逐渐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8分)
【考点】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
【解析】(1)据材料中“‘易知由单’款项繁,难以通晓”可答出原因田赋征收繁琐,难以通行;材料中“且地方官不公开晓示款项,另立名目,恣意科取”可答出官吏、差役勒索纳赋农户;材料中“丁徭的征收,各省情况不一”可答出丁徭繁杂且混乱;材料中“贫苦农民或寸土全无或有少许土地,却与富户同样负担丁银"
可答出丁银负担不均,社会矛盾尖锐。
(2)可从赋税征收上、经济上、统治上、生产关系上去回答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田赋征收繁琐,难以通行;官吏、差役勒索纳赋农户;丁徭繁杂且混乱;丁银负担不均,社会矛盾尖锐。
(任答3点即可,第1点3分,后两点各2分,共7分)
(2)作用:解决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丁徭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赋税不均的情况);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使中国赋税制度由繁变简,便于征收;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了城镇工商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成熟的标志。
(任答4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
45.(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对马海战之后,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
双方于1905年9月在朴茨茅斯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
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摘编自纽先钟《日俄战争》材料二“日俄战争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的序幕;这种觉醒今日正震撼着整个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7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8分)【考点】日俄战争
【解析】(1)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904到1905”和“帝国主义”可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据该时间再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据材料一中“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
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可答出甲午战争后,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加剧。
(2)站在中国、日本、俄国三个国家角度回答,另外可据材料二中“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的序幕”答出客观上刺激了其他国家民族独立的决心。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加剧.(第1点3分,后两点各2分,共7分)
(2)影响: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俄国战败,国内矛盾激化;日本军国主义野心进一步膨胀;客观上刺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追求民族独立的决心。
(每点2分,共8分)
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玄奘,唐朝时著名高僧。
幼年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专心致志研究佛学.在苦心钻研佛学中,玄奘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各家说法颇多分歧,听说天竺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
玄奘深知西行的艰难,所以除了积极学习梵文外,还有意经受各种痛苦的磨练,创造西行的条件。
629年,玄奘踏上西行之路.跋涉近一年时间,经过数十个国家,终到天竺.即瞻仰佛教圣迹并随处求学,足迹遍及古印度四十余国,随后进入那烂陀寺学习。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和文化中心,那里学术思想自由活跃,经常举办各种讲学、辩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