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园林植物的温度环境 第一节 了解植物生长与温度环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冻拔 冻裂
(2)极端高温 萎蔫:温度过高引起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使其体内水分平衡失调,从而发生萎蔫或永久 萎蔫。 日灼: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树木的果实和枝条的向阳面剧烈增温而遭受伤害。
根颈灼伤:由于土壤表面温度过高而使幼嫩苗木根颈部被灼伤的现象。
•
植物对温度的生态适应类型:
(1)耐寒树种 (2)喜温树种
3、积温的应用
– – – (1)用来分析农业气候热量资源 (2)作为植物引种的科学依据 (3)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
三、植物生长对温度环境的适应
植物的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变化的适应性
四、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及其抗性
– – (一)植物对低温的适应与抗性 (二)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与抗性
(1)极端低温 寒害:指物理零度以上的低温引起植物受害甚至死亡的情况。 霜冻:指气温突然降至0℃以下,致使植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 冻害:指0℃以下的低温使植物体内结冰,使植物根系、茎秆和枝条等被冻坏,以致死亡的 现象。 生理干旱:春季土壤尚未解冻,林木根系很难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但是地上部分继续蒸腾, 这样持续一定时间,会造成植株失水干枯甚至死亡。
1.土壤热容量
土壤吸收一定热量后,除用于本身的升温外,还将热量传 给临近土层。土壤传导热量的特性称土壤导热性。土壤导 热性的大小用导热率来衡量。
2.土壤热导性
• 导热率:指单位厚度的土层,温差为1℃,每秒钟通过单位面积的热 量。 单位:J/(cm· s· ℃)
• 空气的导热率最小,矿物质的导热率最大,水的导热率介于两者之间。 土壤通气性好,导热率低。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也可提高土壤的导热 性 。
第三节 植物生长的温度环境调控
一、合理耕作 • 耕翻松土 • 镇压 • 垄作 二、地面覆盖 • 地膜覆盖 • 秸秆覆盖 • 有机肥覆盖 • 铺沙覆盖
三、灌溉排水 • 灌溉 • 排水 四、设施增温 五、物理化学制剂应用 • 增温剂 • 降温剂
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
1.城市“热岛效应” 指城市中的气温明细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原因:(1)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2)人工热源的影响 (3)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4)城市建筑物的影响 (5)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的影响
2.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 园林植物能吸收太阳辐射 通过蒸腾作用,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 通过光合作用,可削弱温室效应 滞留空气中的粉尘,抑制大气升温
二、植物生产上常用的温度指标
(一)植物生长的3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宜温度和最高温度 (二)界限温度 具有普遍意义、能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日平均温度。 (三)积温 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生物学下限温度:植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 1.活动积温 – 活动温度——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 活动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季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 2.有效积温 –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 – 有效积温——植物某一发育时期或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二)土壤热量的收支状况
LE
R
B
P
LE
R
P
B
白天
夜晚
(三)土壤通气性
• • 1.土壤通气性
– 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2.土壤通气性的重要性
– 通气与大气的交流,不断更新其组成,使土体各部分组成趋向一致,如果土壤通 气性差,土 壤中的 O 2 在短时间内可能被全部耗竭,而 CO 2 的含量随之升高,以至妨碍作物根系的呼吸。
•
(四)土壤温度的调节
1.排水散湿 2.以水调温 3.温室效果 4.地面覆盖:是调节土壤温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包括透明覆盖和非透明覆盖。 5.设置风障
三 空气温度
• • 一、空气温度状况 1.空气温度日变化 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 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 空气温度的年变化: 北半球: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 3. 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逆温:在某些情况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平流逆温:由于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而形成的逆温。
三、空气温度
一、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 • 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 ①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②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③土壤空气的水汽含量总是多于大气 ④土壤空气中有时有少量还原性气体 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 (一)
2.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及肥力的关系
• • • • • ①影响种子的萌发 ②影响根系的发育 ③影响根系吸收功能 ④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状况 ⑤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第五章
植物生长与温度环境
♣ 第一节 植物生长的温度环境 ♣ 第二节 温度与植物生长 ♣ 第三节 植物生长的温度环境调控
第一节 植物生长的温度环境
一、土壤热量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及肥力特点 (二)土壤热量的收支状况 (三)土壤通气性 (四)土壤空气的调节
二、土壤热特性及土壤温度
(一)土壤热来源 (二)土壤热特性 (三)土壤温度状况 (四)土壤温度调节
(三)土壤温度状况
• 土壤温度变化 土壤温度日变化:最高温13时左右,最低温在将近日出时候。 土壤温度年变化:中高纬度地区,月平均最高温7-8月份,最低温1-2月份。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①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热量从上层往下层输送。(白天或夏季) ②辐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热量从下层往上层输送。(夜间或冬季) ③过渡型:日射型和辐射型同时存在。(昼夜交替或冬夏过渡)
• • •
建立合理的排灌系统; 深耕结合增施有机肥,适时中耕松土; 改善土壤质地、结构:
– 质地粘重的土壤,通过掺砂或施用秸秆、土杂粪等有机肥料,使形成较好的土壤结构,增加非 毛管孔隙,可改善其通气性。
二、土壤热量状况
(一)土壤热来源
1.太阳辐射 2.生物热 3.地热
(二)土壤热特性
是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土壤热容量愈大,则土温升高或降低愈慢,反之则愈快。
3.土壤空气的更新
• 气体扩散:
– 是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是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进行交换 的主要方式。交换速度较慢。 是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是土体内外部分气体的整 体相互流动。交换速度较快。
•
气体的总体交换:
–(Leabharlann )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