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抉择的会计管理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抉择的会计管理问题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
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
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
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
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

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
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
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性障碍,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
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

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
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

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

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
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

现有后勤实
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
清晰难以实现。

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
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

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

3
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

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
真正的用人自主权。

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

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
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
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
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
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

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

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
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
现经济案件。

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
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
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
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
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

后勤集团旗
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
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

二级中心和二
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

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
能部门负责人构成。

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

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
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
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
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


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

集团财务投资
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
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

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
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

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
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

2实现了财
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
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
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
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
科学。

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

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
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

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
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

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
务全流程。

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
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
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
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

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
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
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


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

但会
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

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
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
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
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

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
理的体制机制。

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
首的管理层。

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

我国
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

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
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
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

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

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

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
法不够敏感。

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
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

2关于会计核
心人才遴选问题。

管理也是生产力。

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
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

核心人物在会计管
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

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

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

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

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四、结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

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

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