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 叙述)教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小说的文体知识复习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1.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搭着瞅着涌过炮火不挠人B.踯躅爆发浮桥桥头堡
C.陡坡轮幅寻思稀稀落落D.倾听忧虑木然乌云秘布
【解析】选B。A项,挠—饶;C项,幅—辐;D项,秘—密。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100多年来,世界各国商船和军舰在海上不断遭遇怪事,海洋深处会莫名其妙地发射出奇特的强光或出现神秘莫测的物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桥边的老人》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过程与方法
讲述与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2.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
“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
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A.嘎嘎(ɡā)骡车(luó)不堪(kān)撇下(piē)
B.相干(xiānɡ)牵累(lèi)催促(cù)凝视(nínɡ)
C.摇晃(yáo)挺进(tǐnɡ)露出(lù)勉强(qiánɡ)
D.寻思(xún)脚踝(ɡuǒ)挨打(ái)茫然(mánɡ)
【解析】选A。B项,“累”应读lěi;C项,“强”应读qiǎnɡ;D项,“踝”应读huái。
3.叙述腔调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举例:睿智抒情伍尔芙,内敛深沉海明威,含泪微笑欧·亨利,幽默深刻是鲁迅,冷峻悲悯属余华,醇厚质朴算金庸……
4.“讲述”与“显示”
二、阅读小说,回答下面问题:
1.“我”是谁?
讨论: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讨论、交流:应该说不会影响的。其实,作者的写作的“减法”正是要求我们读者做好阅读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联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我们读者提出的要求。
三.课后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重点二:比较“我”叙述与“他”叙述的不同点。
第一人称“我”
第三人称“他”
视角
有限视角
或有限视角或全知视角
局内外
局内人(参与者)
局外人(旁观者)
形象
既是叙事者又是文中形象
仅是叙事者并非文中形象
效果
①使叙述显得真实真切;
②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③便于抒情议论;
④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
①冷眼旁观,少亲切感;
可能出现的答案: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②局外叙述,有距离感;
③叙述自由,无所不知;
④不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
重点三: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作用。(四个要点)
(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
(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
(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
(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
讨论、交流:
一方面是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另一方面,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对未来的茫然,“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获得过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塑造了“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老人与海》);“冰山原理”(把东西藏起来,让读者去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侧面表现战争。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4.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5.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6.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交流后总结:
“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却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这些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
二.知识梳理
1.叙述角度
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特点
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
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B.越来越多的人在用公民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我们期待,这种关注将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改革。
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注意
“我”并不等于作者。
第二人称问题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4.通过以上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时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你认为,这样写小说是否会影响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
交流:小说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另外几只动物的危险,好像用了“加法”,其实依然是“减法”。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的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B.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重点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有限视角: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交流后总结:
这也是一处减法。“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交流: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4)“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讨论、交流:这个“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讲述
显示
特点
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 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凡人目光 有限视角 多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
运用范围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现代小说多用“显示”,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注意
“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结合,穿插交替使用。
课 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话题:叙述》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2.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3.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与速度控制。
过程与方法
复习与讲述相结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会比较和分析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教学难点
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三.高考对接
1.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3.考点纠错
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难点
在对叙述繁简的讨论中获得意识流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文知识点整理
课文(出处)
中心思想
作者(流派、国籍)
代表作品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的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师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3.让我们在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阅读、寻找、讨论)
交流讨论。可能出现的讨论点: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A.这里是叙述的“减法”还是“加法”?
5.速度控制
加速
减速
特 点
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手 法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细细品味。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小 说 的
阅读魅力
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