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前言
《论语》、《孟子》和《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对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决定与影响。

本文选取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为讨论对象。

通过分析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精神特质。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论语》和《孟子》中若干章节的讨论,通过这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的论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的讨论,这部分选取《道德经》的若干章节为讨论对象。

一、对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的思考讨论
中国哲学有着怎样的论理方式呢?下面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中的若干章节的讨论看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
《论语》、《孟子》的所有篇章几乎都是这样只言片语的零星论述,是孔子在一些场合中说过的话,有些是给他的学生的教训,有些是对某个国君的献策应答,有些则是在其他一些场合做的议论、评论。

这些简短的语句,绝大多数都是些训诫,即说怎么做,怎么怎么样,都很少有论理的展开。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说在一起的几个人,他人身上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他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长处,都有短处。

那么一定是这样的吗?但凡遇到一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吗?什么是学?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什么是师?这都需要先给出一个限定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的各自规定是什么?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为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又如何解读?如何接受呢?这些问题,这些道理远非八个字的一句话所能释清道明的。

君子之于天子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些片言片语每句话皆可有诸如上面的那些疑问。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不同于《论语》,《孟子》中有论理的展开,那么孟子又是如何论理立论的呢?孟子尊尧舜汤武,主张仁政,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那么孟子仁政内容是什么?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呢?梁惠王章句上有一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锦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之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即是孟子的仁政治国思想,也可看做儒家治国思想基本内容①衣锦食肉,生存问题的解决②庠序之教。

内容即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思想亲亲,推己及人。

《孟子》中有多处说到这两个方面,即所谓的恒产于恒心的关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保证农民土地,保证农民充足的劳作时间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前提基础,也是人民满足乐意的生活基础,即所谓的二亩地一头牛衣食充足再施以思想教化,这即是农业社会治国治世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更多地是在一些电视上看到的过去的门匾上的耕读传家道出了小农经济社会的主要规定。

孟子主张仁政治国,仁政内容如上所述,在阐述完这些内容之后,孟子多会断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主张仁政,也只是在强调仁政一点,然而只靠施行他之所谓的仁政一定就可以治国治世于长久?所有的朝代更迭兴衰成败都可以仁政之得失来解释说明?孔孟时百家并行,各家关于治国有不同的思想。

孔孟在世时其学说皆不被采纳推行,反映了儒家思想于当时代的不适应。

那么就未必治国治世必得以孔孟之仁政思想。

汉时独尊儒术,以至于后世儒学成为显学,影响最大,说明儒学又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行的。

故儒学有不可用时,有可用时。

那么这里就需要有一个反思,一个限定,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什么情况下则不可适用。

儒家不言齐桓、晋文之事,谓之用武力,又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反对武力,梁惠王掌中有一节孟子劝诫齐宣王不要扩张土地时说到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那么小一定不可以敌大?寡一定不可以敌众?弱国一定不可以敌强吗?依孟子之言,春秋战国终是会处于割剧状态,秦国必不可以战胜六国,统一天下。

是这样的吗?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皆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二十世纪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皆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解放战争更是以一百多万的兵力战胜国民党军的四百多万的兵力,解放军又是武器装备落后,国民党军又是装备先进。

那么小未必不可以敌大,寡未必可以敌众,弱未必不可以敌强。

有时强胜弱,有时候强未必胜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言蔽之。

概观《论语》、《孟子》全书,似乎所有的立论都是强论断。

有论理展开的地方或引譬设喻,或以尧舜汤武的前代事迹为例,或以其他没有证明的论题为依据,而没有概念反思,没有就自身的关涉的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论述,只是独断的说理,真的如此吗?
二、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思考讨论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那么《道德经》是如何论理的?《道德经》的思想是什么呢?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

历来思想家对这一节有不同的解释
《淮南子-天文篇》云道曰规,始于一。

王念孙谓‘曰规’二字衍文。

《宋书-律志》作‘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


奚侗云《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道与易异名同体,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

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

河上公谓’一‘为’道始所生也‘,’二‘乃’一生阴阳也‘,’三‘为’阴阳生和气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王弼注云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近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

蒋锡昌谓一指道言,他说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

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

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言天得道以清也。

此其证也。

然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

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

如必’一‘、’二‘、’三‘为天、地、人,或以’一‘为太极,’二‘为天地,’三‘为天地相合之和气,则讷也。

此处引《帛书老子校注》高明
两千年下来,对老子的《道德经》的阅读解释者不计其数。

历代的思想批评积淀,人们公认其中的几家如上面引论的,大体上形成了对老子哲学精神的一些一致的理解与解释。

这里的几家之解都有文本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有一定
的道理。

我以为这里重要的不是要一定决出谁对谁错,尽管辩理很重要。

我以为这里重要的是这些解释是否切合老子思想的精神,这才是重要的。

那么什么又是老子思想的精神呢?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相对于西方哲学的逻各斯,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儒家道家释家那里有不同的规定与理解,这些不同的思想同名以道,既不同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自古至今,对道的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里只是小举一例,看出在某个意义上没有人可以对道有一个具体的、绝对正确的解释。

老子只是给出一个方向、一个路向,其精神需要读者去把握体悟。

只给出一个方向,不给出具体的道理,这不等于说没有言说、没有给予,如果很多读者读过之后都完全的不理解,无所感、无所得,那么《道德经》就不会成为我们的国学经典,就不会两千年来被后世无数思想家所接受与肯定。

这里面必有言说,而我们读过之后在某个层面也已经有理解、有所得,已经被引入一个方向,已经上路入门了。

老子哲学各章前后不一定都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让人读过之后感觉有点形散,但这里’形‘散’神‘不散,有基本的精神和方向在里面。

通过认真的阅读思考,人们大体上可以感受到老子的哲学精神,尽管有时未
必可以准确言说出自己的理解与评判。

在这个过程中即可以看出老子的影响,尽管是不可明言出的,所谓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

我以为这正是老子哲学的精神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哲学的特点与特征。

后来中国诗词艺术创作和批评中的一个常见语汇言有尽意无穷可以说正是这种哲学精神的反映与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