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灰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

由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黑粉菌目黑粉病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玉米产区均有发生,除玉米外还侵害野玉米,山区发生更为普遍,为玉米主要病害之一。

1 危害症状和诊断
危害植株地上部幼嫩组织,如茎、叶、雌穗、雄穗、腋芽。

病部组绷中胀成瘤,病瘤大小和形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

茎叶和果穗上的常如拳头大,叶片上的如豆粒大小。

病瘤未成熟时,为一团白色柔嫩组织,外披白色或淡红色有光泽的薄膜:成熟后,瘤内全部变为黑粉(瘤菌的冬孢子),薄膜破裂后,黑粉散出。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第2年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吹播,侵染玉米植株。

担孢子自柔软组织侵入,侵入点主要限于生长部位。

由于厚垣孢子存活期很长,许多孢子延迟萌发,因而染期很长,病菌侵入后,菌丝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刺激寄主细胞使之增大并过度分裂,形成病瘤,最后由菌丝形成大量厚垣孢子。

在夏季继续不断产生并散出厚垣孢子,进行再侵染。

高温多湿有利于厚垣孢子的萌发和病菌的发育,同时也使玉米组织生长柔嫩,易于受害。

3 影响发病因素
3.1 菌源的积累
多年玉米连作使田间积累了大量的黑粉病菌。

农田经营户对玉米黑粉病的发生和防治缺乏认识放松防治,发现病菌未能及时摘除,或摘除后将病瘤丢弃田间,使病菌大量散落田间,加大了病菌的积累。

3.2 气象条件
玉米抽雄到授粉期气候干旱,灌浆期旱涝交替,是玉米黑粉病大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

3.3 无抗病免疫品种是造成玉米黑粉病大发生的潜在因素
目前主要栽培品种如西玉3号、招玉1号等抗性较差,是造成玉米黑粉病大发生的内在因素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4.1.1 消灭初侵染源。

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重病地实行3a以上轮作,可与大豆、花生、甘薯等作物轮栽。

4.1.2 加强田间管理。

深翻土地,增施基肥,防止偏施氮肥,注意防旱、防涝、防虫,增强植株抗病力。

及时防治穗期3代棉铃虫和玉米螟。

减少虫伤和其他伤口,以减轻病害。

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4.1.3 培育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

4.2 化学防治
4.2.1 播种期防治。

播种时每100kg种子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g 进行拌种。

4.2.2 穗期防治。

与防治3代棉铃虫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在棉铃虫防治。

适期内采用杀虫剂与杀菌剂相配合,重点喷玉米穗顶花丝和雄穗等部位。

具体方法: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12.5%特普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