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任课老师更换的应对策略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任课老师更换的应对策略建议
关于任课老师更换的应对策略建议
01 看看这位校长怎么说
Q1:学校为什么要换老师?
换老师可能有这几个原因:有老师升职换岗位的,有辞职的,有休产假的等。
也就是说:换老师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也没有多少选择。
那我们家长着急,担心是不是一点用都没有?
如果我们有这样负面的情绪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呢?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也不会刻意的去和原来的老师比较,但我们家长会不断的在孩子面前问:换了老师适应吗?
和以前的老师比,哪个老师更好?一旦孩子说不太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我们立刻就有了担心。
如果家长不断地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焦虑,会不会影响孩子适应新老师的节奏,并且把自己的担心传给了孩子?
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是您不喜欢换老师还是孩子不喜欢呢?您怎么就那么肯定换了老师一定是坏事呢?
当然换老师也有不好的地方:孩子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因为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法。
那既然我们别无选择,与其担心,为什么不转念想想换老师的好处呢?
Q2:换老师有什么好处?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不同的老师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知识视野和思维习惯。
孩子会感觉有新鲜感,有期盼,他们会在新老师面前表现的更积极,更上进。
因为他们也希望尽快让新老师喜欢上他们。
回想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对新学期是有期待的?尤其期待着换新老师,换换感觉。
孩子以后总要踏上社会,会遇到各种类型的人,从小多与人接触,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和新老师做好沟通。
Q3:如果是刚毕业的新老师接手是不是一定比老教师就差呢?
不一定。
老教师是有经验,但新老师更有激情,更有耐心,更加用心,更负责任。
作为老师,我也替老师们说句心里话:
其实,老师们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接手其他老师的班,他们比家长们更担心、更害怕、更恐惧,他们的压力真的很大。
他们也怕孩子不认可自己,他们更怕家长不认可自己。
所以他们会特别尽心尽力的去准备一切迎接这个挑战。
所以,亲爱的家长们,我相信您已经知道怎么对待换老师这件事情了吧!是的,首先接受这个事实,然后积极应对,多给老师一些鼓励,如果有意见和建议多和老师沟通吧。
下面有几个小建议,仅供家长参考:
如果孩子回家说换了老师,你要祝贺他,告诉他又多了一位喜欢他的老师了。
让孩子高兴的接受,并且鼓励他在课堂上多发言,多表现。
如果孩子回来反映新老师不如原来的老师好的时候,家长要开导孩子:我们知道你喜欢原来的老师,也知道换了新老师你不适应,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特点啊。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的新老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02 家长如何应对
1.放正心态,勿先入为主
其实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是非常负责任,并且对学生持有爱心的,否则他们也不会从事这一行业。
所以在面对换老师这个问题上,家长不妨放正自己的心态,不要用先入为主的观念,标签化的想法束缚任何一位新老师,挑剔这个嫌弃那个。
每个老师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还未深入了解,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对老师和孩子都是一种伤害。
所以,适应就好,一起来适应老师的教学。
不然你自己不改变,损失的可是你自己和孩子呢。
事实上孩子成绩的好坏以及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是靠老师一个人来决定,跟家长平时的教育也密不可分。
2.常常与新老师保持沟通
对于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来说,沟通真的很重要。
尤其是当孩子换了新的班主任、新的任课老师时候,家长不妨更主动及时与老师保持沟通。
一位静安区二年级家长反馈,“二年级我们换了班主任,暑假里大热天的,老师一个个上门家访,详细留下了电话、微信,还在班级群里随时沟通。
”这位家长说,“返校后开第一次家委会会议的时候,新班主任还详细了解上学期班级管理情况,听取家委会家长的意见,让我们感觉很暖心。
”
退一步说,如果学生或家长对老师有不满意的地方,不妨直接与老师当面沟通,看看是哪个环节出问题。
或者采取递纸条、写信、发微信或邮件等较间接的方式,也可以让家委会成员帮忙转达,相信新老师一定会答复的。
3.换老师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新契机!
孩子成长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经历分离和改变,这些心理上的冲击和不适都是必须经历的,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这也是让孩子的内心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
并且像之前一位妈妈说的,有些被“标签化”了的孩子,或许有重新让老师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逆袭”机会,这样焕然一新的环境会让他充满信心和期待。
所以家长不必过分焦虑,接触不同的老师也能成为孩子心理成长的契机。
所以,新学期更换老师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家长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去引导孩子。
不妨和孩子一起积极地面对这件事情,做好师生沟通和家校互动,就可以帮助孩子愉快地度过这个阶段。
如何记笔记
01
记笔记的目的
1.记忆
记笔记最基本的一个作用,就是再一次加深你对内容的记忆。
古人也说“手抄一遍,胜读十遍”不是没道理的,在我们运用多种感知
器官同时投入识记的效果好,而多种感知又以手到为佳。
2.复习
便于阶段复习,高三的数轮复习等等。
笔记记下来的都是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课本浓缩后的精华,以后复习时可以加快效率。
3.理解能力
抄写耗时的同时让我们的思维慢了下来。
手写的时候,眼睛在看,大脑在想,在这样的慢频率下,你可以仔细揣摩,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注意力
课堂笔记可以防止溜号走神,集中注意。
但应该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5.归纳整合能力
整理笔记可以锻炼我们对文本归纳总结能力。
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又是一次对内容的理解和整合。
02
到底在记什么?
可能很多同学记笔记,都会陷入一种矛盾之中,课堂上又要记笔记,又要听课,一心真的没办法二用呀?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你可能需要先来了解一下,记笔记到底在记什么?
1、记知识点的框架
上课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如果没办法及时做记录,建议大家先听老师讲,然后记录老师的纲要部分和重点部分,这样可以将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其他地方课余时间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其他同学的笔记去补充,如果没懂得,正好趁下课梳理笔记时候弄懂,再巩固一遍。
2、记思维
记笔记,如果仅仅是把老师黑板上的板书抄一遍,效率会低很多。
尤其是理科,可能基础的知识点倒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老师在推导某一个公式时候的思路,以及老师解题的小技巧。
3、记重难点和易错点
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也很需要你对笔记的内容进行分层,将其中
的重难点和易错点,用不同颜色的笔给标注出来,便于时刻提醒自己。
4、记补充
老师讲课过程中,除了课本上的知识点,肯定还会有很多额外延伸的东西,老师的补充讲解内容、老师独创的东西(你在各种教辅以及课本上没有看到过的)、上课讲的非常经典的例题和模型、老师反复强调的点(哪怕是设直线前要考虑斜率这样的小点),这些都是是需要大家加以注意的,自然不能错过。
5、记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记笔记最好的模式就是,每一节知识点都有自己的总结,最好能梳理出有关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6、不用记什么
概念性的东西、课本上有的东西、你已经烂熟于心的内容都没有必要记进笔记本。
但是不记进笔记本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最起码你要做个简单的标注,比如这个概念在哪本书第几页什么的。
03
记笔记的误区
误区1:笔记就是抄板书
记笔记不是照着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的抄下来,而是知识点的浓缩和精华,不然直接看书更加简
误区2:笔记从不回顾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笔记,但是大家却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我们总是走了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何出发!
什么意思?就是做笔记是为了以后回顾的呀,可是你们自己抿心自问,自己做的笔记自己翻过几遍没~都成过期杂志丢一边了······误区3:笔记不做更新
笔记应该是在不断的复习和巩固中,不断进行补充和更新的。
一方面需要你进行补充,如果有必要可能还需要你再拿出新的笔记本,进行专题的凝练。
04
记课堂笔记的小技巧
1、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日后补充、修改。
2、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常用词语可用代号。
3、写字要快、字迹不必要求太高,看清就行。
4、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5、采用简单的便利贴随时准备记录灵感问题,整理成型后及时补充到笔记本上。
对于一些经常犯错的知识点,可以直接把总结写在便利贴上,补充到对应的知识点旁边。
6、利用活页:活页既适合于语文和文综积累型科目,不断补充新知,把笔记变厚;也适合于数学、理综这样的思维型科目,蹦出的新思路、相似的题型、自己的痛点和解题的突破口再也不必拘泥于原有的纸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