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工务系统主要安全风险源控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铁路工务系统主要安全风险源控制分析作者:高睿李济坤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7期
[摘要]为做好高铁工务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分析高铁工务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源,通过安全风险控制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或降低安全风险,确保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和秩序。

[关键词]高速铁路工务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7-0385-0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基本原则[1]。

高速铁路工务系统潜在的安全风险因素主要集中在高铁工务系统的管理、职工、设备和环境四个方面[2],分析其中主要的安全风险源是安全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关键,而努力做好安全风险源的控制是预防事故、确保高铁运营安全的基础条件。

1.主要安全风险源分析
(1)管理方面
高铁工务系统管理方面的安全风险源主要集中在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备。

我国每年开通运营的高铁里程达几千公里,需新增的铁路局或站段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就有许多,这些机构的建立并安全运营,尤其是开通初期过渡期的运营非常关键。

此外,我国高铁工务系统已发布实施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修理规则》《高速铁路有砟轨道修理规则》《高速铁路桥隧修理规则》《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高速铁路防护栅栏管理办法》等基本规章,还有高速铁路钢轨、声屏障、精测网等方面的办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职工方面
高铁工务系统职工方面的风险源主要是职工工作环境。

一方面,高铁职工普遍存在常年夜班工作情况,且人数相对较少,目前难做到轮班制;另一方面,随着高铁网络的逐步形成,朝发夕至动车组的开行也是社会需求,2015年1月1日在京广高铁和杭深线试行的卧铺动车组是高铁运营模式新的开端,朝发夕至运营模式对维修天窗影响较大,修改了以前固定天窗,缩短了天窗结束至确认车开行间隔,对各专业维修都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

(3)设备方面
高速铁路钢轨、道岔及声屏障等是高铁工务专业设备方面的主要风险源。

高速铁路钢轨的静调、焊接、打磨、探伤环节是控制工务设备安全的重中之重;高速铁路道岔(伸缩调节器)是高铁线路设备的薄弱环节;声屏障尽管是附属设备,但与线路距离近、受列车风影响显著,一旦单元板脱落就会危及行车安全。

(4)环境方面
高速铁路环境方面的主要风险源是沿线周边环境问题突出,其中挖沙取土、乱堆载、安全保护区内私搭乱建、违法施工等都会影响高铁线路基础的稳定。

2.安全风险源控制手段分析
高铁工务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就是使现有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根据控制措施的费用应当与风险相平衡的原则(即控制风险的费用低于或等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当风险发生时,企业应该对所选择的安全控制措施严格实施和应用,以达到降低风险,不至于影响高铁工务系统正常的运作。

降低风险的途径有很多种,下面是常用的几种手段。

(1)避免风险:如改善施工程序及工作环境等。

(2)转移风险:如进行投保、多方担责等。

(3)减少威胁:如组织开发新型软件的执行,避免遭到攻击。

(4)减少薄弱点:如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5)进行安全监控:如及时对发现的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及时做出响应。

3.主要安全风险源控制
高速铁路工务系统主要安全风险源控制应结合各自特点,综合选用不同控制措施和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1)管理方面
为减少安全保障机制和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安全风险,可主要选取避免风险、转移风险等方法进行控制。

如:成立高铁工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高速铁路工务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选出工作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工作小组日常工作,组员应与日常分工结合,分别对口负责日常设备维护、完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风险管理实施。

工作小组具体职
责包括制定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安全风险评估评判,制定安全风险防范措施,检查指导安全风险管理推进情况等。

通过机构组织的建立健全,以最大程度避免风险的发生;通过职责的分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科学的方法去评估、检查风险,以达到转移风险或降低风险的目标。

(2)职工方面
采用避免风险、减少薄弱点等方法进行安全风险源控制,可改变高铁工务系统职工工作环境,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在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可建立一支高效的职工队伍,主要从完善技术技能人员培训规范,完善管理、技术、技能人员轮训制度和建设专业维修队伍等方面加强。

为更好地适应运输组织的改革,亟需建立完善的高速铁路施工管理办法及方案,积极改善施工环境和程序,从天窗修管理一刀切模式向天窗修模式要分线、分区域、分段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地实施和推进运输改革,使职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减少维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以从源头上控制高铁工务系统职工工作环境安全风险源。

(3)设备方面
安全监控手段是降低高铁工务设备安全风险最重要的方法。

高铁工务设备养护维修要落实“严检慎修”理念,依靠维修经验和仪器设备严格落实周期内设备状态检查,通过动态检查为主静态检查为辅的方式判别病害类别和程度。

而高铁工务系统安全风险信息平台是实现科学化监控的重要手段,安全平台的建立可对高铁工务系统进行动态管理,按照职责分工调研收集、梳理安全风险信息,建立高铁工务系统安全风险信息库,对系统内现行的日常设备维护、重点设备病害发生处理过程、管理制度完善、人员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类并纳入数据库。

通过对安全风险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为风险管理工作小组提供决策参考,以避免或降低高铁工务设备方面的安全风险等。

如钢轨的改善与维护,主要是完善钢轨探伤技术,实施道岔关键部件监测,防止断轨发生,并探索、确立经济、合理的钢轨修理技术和模式,保持钢轨良好的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4)环境方面
针对高铁沿线周边环境复杂的实际情况,可依照铁路内部和外部单位共同管理的原则,采用转移风险和减少威胁等方法进行管理。

铁路内部一般铁路局管内的高铁线路辐射范围大,涉及多个省市及地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复杂,为了降低安全风险,铁路局应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部门,并建立调查制度和完善调查方案,以采用减少威胁的方法来降低周边环境安全风险。

为了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畅通,保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国务院制定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并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对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营运安全、社会公众的义务、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将成为高铁线路、周边环境等安全管理更好的依据,以降低和转移高速铁路周边环境安全风险。

如为更好地控制基
础沉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中要求我国高速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各200米范围内禁止抽取地下水[3]。

4.结束语
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工务安全风险源及其控制措施,可在日常生产中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可进一步分析其他安全风险源,以完善安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试行)》.北京,铁道出版社,2014.
[2] 高睿,高速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因素分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45期.
[3] 《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北京,铁道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高睿,北京铁路局工务检测所.
李济坤,北京铁路局工务检测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