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1991
同盟会:兴中会(孙中山),华兴会(黄兴),兴复会(蔡元培)
共进会(张振武),文学社(蒋翊武),其他成员。

革命军:黎元洪、吴兆麟、何贯中、李济深
清政府:执政皇族(光绪帝,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等)
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出洋大臣(戴鸿慈,端方,李盛译等)
镇压军(萨镇冰,荫昌)
北洋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
革命背景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 文化军队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

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革命团体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

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体制等。

革命准备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

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895年-1900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及同时期其他起义。

广州起义: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举国悲痛。

10月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

10月26日,杨衢云坐镇香港,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

第一次广州起义宣告失败。

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

香港当局在清政府压力下亦下令禁
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

孙中山开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国、伦敦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

自立军起义:1900年,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之乱,陷于无政府状态。

1900年7月,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沿岸五地同时发动勤
王起义。

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

惠州起义:
1900年,孙中山决定准备军事起义。

6月,孙中山与郑士良、陈少白、杨衢云、英国退伍兵摩根及日本人宫崎滔天、平山周、内田良平等从横滨抵达香港,但被港英当局拒绝入境。

9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黑龙会的帮助下,经马关赴台湾。

会见日本民政长官之后,得到日本台湾总督府官员承诺支持在广东举事。

孙中山于是在台北建立起义指挥中心。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发动起义,也称惠州起义、庚子革命、庚子首义、三洲田首义等。

起义军在三多祝发展至2万人。

10月19日日本政局变化,伊藤博文第四次组阁,下令台湾总督府不得接济起义军。

起义军因粮绝弹尽而解散,不久在清政府镇压下宣告失败,史坚如、山田良政等被杀。

孙中山被台湾日本当局送离境,回到日
黄花岗烈士公园(19张)本。

1900年-1907年: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钦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马炮营起义庚戌新军起义。

1910年-1911年: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

以之前用会党为主力在边区的起义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政府决一死战。

革命导火索: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

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

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

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

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

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
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

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

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四川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甚至上京请愿。

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动。

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袖,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

这一举措激起了大量群众到四川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下令清兵弹压,打死30馀名请愿群众,酿成成都血案。

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哥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

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变,成都被围后,非常惊恐,忙将四川总督赵尔丰免职,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

中央:摄政王载沣,盛宣怀,端方,岑春煊,庆亲王内阁,资政院,川籍官员,各国外交人士。

四川保路同志会,立宪派与士绅蒲殿俊,罗纶,邓孝可,颜楷,张澜:立宪派,爱国主义士绅,铁路公司股东,革命党,哥老会,中下层民众:铁路公司小股东(农民)。

革命经过:
武昌起义
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

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

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

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

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

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

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

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武昌起义第一枪
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

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

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

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八时(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

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

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馀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囯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

会议请汤化龙主持。

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

晚上成立谋略处。

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

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

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

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

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汇合。

袁世凯出山
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养病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托病不就。

10月22日湖南独立。

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

10月27日任命袁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

袁督师到鄂,驻节孝感萧家港。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

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

11月2日,在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

11月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1月6日,宣统帝下罪己
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

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

11月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

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

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

革命后续发展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

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

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

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

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

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

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清海军反正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

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

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列强的中立与调停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南北议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为诱胁革命军向袁世凯妥协,向湖北军政府多次试探,11月26日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条件。

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

1911年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

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

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

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蝎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

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

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南京临时政府
12月1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事宜。

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代表们分成支持在湖北立首功的黎元洪以及支持黄兴两派,相持不下。

12月15日,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12月25日,孙文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孙文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

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文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

1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

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苏咨议局会议厅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

临时大总统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

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

”选出。

参加选举的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孙文获得十七张有效票中的十六票,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

1月2日,孙文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文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下设十个部,陆军部总长黄兴兼任参谋本部总长,海军部总长黄钟瑛,外交部总长王宠惠,司法部总长伍廷芳,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实业部总长张謇及交通部总长汤寿潜。

此外,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印铸局长黄复生。

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

1月28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为任参议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清朝灭亡
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月2日,清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等十五人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军用。

同日,京东发生滦州起义。

1月3日,陆征祥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

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

1月7日,清第一军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
求共和。

同日,日本轮船密运步枪一万二千枝,子弹二千万发,机关枪六挺,山炮六门抵南京。

1月10日,清军王怀庆镇压滦州起义。

1月12日王公会议,奕劻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载泽、载洵、善耆及恭亲王溥伟反对,并与良弼、铁良、毓朗等决组宗社党与南方对抗。

1月16日,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

1月22日,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

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

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

美国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

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1月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2月4日,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等共九人发出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

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

五,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

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
代与继承。

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临时大总统
宣统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文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

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

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5月,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国旗统一案。

5月1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四分之一置十九星旗为陆军旗,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四分之一置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商旗适用国旗,陆军旗和海军旗。

该案咨达袁世凯时,袁提出仍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6月5日获得临时参议院通过。

6月11日,此案由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令颁布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