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
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
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
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3)了解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5)以长江和淮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四、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有差异,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
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课下要求要有所区别。
五、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结合,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组织教学。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通过松花江洪涝视频,导入新课。
环节一:学习目标
PPT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征以及危害。
2.知道我国河流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提出防洪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活动规律。
环节二:自主预习
学生带着以下五个自主学习: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什么?
4、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5、找出我国暴雨的三个特点
环节三:讨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p111活动题2讨论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环节四:精讲释疑
1、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多暴雨;
流域地形:流域内地势比较低平,水流不畅
自然原因水系特征:中游河道弯曲,下游入海河道淤塞,排水
不畅;
淮河洪涝原因
流域植被: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流域内植被破坏,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
人为原因
围湖造田,降低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