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的发展共37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道德,说到底,就是关于有利或有害社会与他 人以及自己的行为之应该如何的规范,简言之,亦 即利害人己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
王海明:《新伦理学》
道德(morality)源于(mores,mos的 复数,习俗、性格),指国家的生活习俗和 人们的道德个性。
教育:天然是道德的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中性词 “育:养子使作善也!” 充满了善意。
理教育、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 政治教育:政治观点、信念、信仰 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大德育”概念的合理性
三大基本板块 从实际出发 传统和经验 当前国际教育改革趋势
大德育的弊端
1、无所不包的对象等于取消了概念本身 2、在理论上无法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 3、在实践中让德育承受了无法承担的任
德育是“教育与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 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 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 程。”
②胡守棼《德育原理》认为:“德育既将 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 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 动。”
③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 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 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 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内化说, 转化说的改良)
第一章 德育与德育的发展
第一章 德育与德育的发展
一、德育是什么 二、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理论的形态及基本内容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 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 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 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 心中的道德准则。-----(德)康德
一、“德育”是什么
务,难以实现根本目标 4、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教育问题
相互混淆,容易采取错误的教育决策
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守一:德育即道德教育 望多:同时要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
道:1、万物之源: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
2、政治手段:“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管 子)。“道也者,治之经理也”(荀子)。
《荷马史诗》
习俗性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生活 化”
优点是“有效”、“有趣” 缺点是强制性和没有批判性
思考:习俗性德育在今天还存在吗?
二、古代学校的德育

1、阶级性(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道德教育从教育者、受 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教育过程都受制 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
2、神秘性
首先表现为,古代西方道德教育大部分 从属于宗教组织,中国的“孔孟之道”神圣 化,具有“类宗教”的特点。
(一)“德育”一词的由来---近代术语 合成词: Moral Education 教育学(pedagogy ) 斯宾塞《教育论》(1860)把教育分为
tellectu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在中国的发展
1904王国维 德育智育美育 介绍叔本华的思想
总之,有规律、必然、道路、合理、正当等含义,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天道:自然事物事实如何的规律;人道,社会行为 应该如何的规则。
伦理学意义上的道,指人之所以为人应该遵循的行 为准则。
左边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
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 意。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
原始社会中存在的德育形态 。
特点
(1)道德教育成为维护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 参与的全民性。
(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 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德育目标
形成社会习俗所鼓励的道德品质 对神灵、首领的虔敬、对年长者的尊重 对氏族责任的理解 对宗教仪式的掌握
其次,“宗教或类宗教”特性还指德育 内容和方式的宗教性 。
西方:信仰,进入天堂;
中国:“存天理,灭人欲”
3、经验性
第一,从德育实践看,这一时期的道德 教育基本上采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的方式 进行的,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圣贤经典思 想的解释。(专制)
现代理念:建构主义、生成说
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 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 提升的教育活动。
二、 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
一、习俗性的德育 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
德为教育内容的道德教育形态 。 习俗性的德育首先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
“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 算“德”。
“直心”为“德” 。(从心从彳从直 )
德: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朱熹:《四书集注,学而篇》) 本体论意义上指万物的本性或生成状态; 伦理学意义上的德则指人的德性,是指人们
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 所谓内得于已,外施于人。
道德:
道乃为人之道,德乃修道有得。道德合用,则 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兼具社会规则与个人 品性。任何规范,究竟是道还是德,看它存在何处。 在个人心中,是内在的心理,那么就是“德”;在 个体之外,是社会规范,就是“道”。道德既是社 会现象,也是个体现象。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 人之所自得也。
教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 只有包含善的意图和有价值的内容,才配称 “教育”,不存在无任何道德意义的“教育”。 反思:我们奉行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观? 教育:“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 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
(四)德育过程
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认为:
1906王国维《论教育宗旨》培养德、智、美、体 全面发展的完全人
1912蔡元培 教育思想: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 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并举
国民政府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 其道德”
(二)德育的外延
德育即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 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