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人物形象(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 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 大石。
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分析关键词句 学会知人论世
明确: 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 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 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 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 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 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难点) 2 、了解人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范式 (重点) 3 、积累相关术语
例题剖析
小儿垂钓(胡令能) 解 读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描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 手 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段 角度: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
众鸟高飞 幽静空旷
孤云独去 不 只 厌 有 满足
闲适 孤单 自由 闲适 慰藉 孤傲
看山
孤单 孤傲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 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默和自嘲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道路坎坷 旷达恬淡
(3)指出形象的意义(思想情感)
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遭遇+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及
表达技巧展开);
(3)指出形象的意义(思想情感)
特例:简述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 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 象。 简答,力求概括准确.
人
物 形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
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其他人物。 (偏重叙事的诗歌)
诗 歌 形 象
象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景 观感情的载体 物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形 象 (偏重写景的诗歌)
诗人借以表达主
犹抱琵琶半遮面
(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 “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 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 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 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解读描写手段 (叙事性强)
2、借助诗中意象 (抒情性强)
3、分析关键词句 (议论抒情处) 4、学会知人论世 (作者、注解)
人
物
形
象
鉴
赏
题
如何规范作答?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 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 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 “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 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答非所问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 扩写 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 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 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 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 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 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 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 有敬亭山了解了。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分析 总括 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 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 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 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 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 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 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 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 总结 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实战练习 按步骤回答,力求完整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 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 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 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 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 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 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 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 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 塑造的诗人形象。
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 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 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例题剖析2
例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 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读诗歌意象
看天
实战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 形象吗? 答:一位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 心境凄凉,思家念亲的游子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 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 哀叹昔盛今衰等。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解读描写手段 (叙事性强)
2、借助诗中意象 (抒情性强)
3、分析关键词句 (议论抒情处) 4、学会知人论世 (作者、注解)
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遭遇+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及
表达技巧展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 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 动的生活图景。
(二)、诗歌形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 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 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 神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 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 本人)。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 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 游无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