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南北朝乐府歌辞与鲍照拟乐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歌产生在长江下游,以当时首都建业(后称建 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以东晋和宋的作品 居多,原为徒歌,采入乐府后才配乐演唱。
西曲产生在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 为中心,时代较晚,以齐梁居多。
南朝民歌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大多是情歌,且 多为女子口吻,基调哀怨缠绵;从形式上看,主要是 五言四句,为绝句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量运用双关 隐语,增加了语言的活泼与委婉 。
鲍照诗文兼擅。其诗能继承建安风骨,发扬 “左思风力”,多以诗歌发抒济世之志和沉沦下 僚的愤懑。尤擅乐府诗。其拟乐府语言质朴,感 情奔放,具有遒丽劲健的风格;而且音韵抑扬顿 挫,富于变化,很有独创性。代表作有《拟行路 难》十八首、《拟古》八首。
鲍照又是七言歌行的创制者。前此诗赋中偶 有七言,但体制未定。鲍照学习汉魏乐府,变曹 丕《燕歌行》每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寓廉悍于 藻丽”(清·乔亿《剑谿说诗》),七言歌行遂告定型, 对唐人影响甚大。
《华山畿》是南朝吴歌之一。华山,在今江苏句容北。畿,附近, 此指山边。
据《古今杂录》记载,宋少帝时,南徐(今江苏镇江一带)有个士子, 从华山畿往云阳(今江苏丹阳),于客店偶然见到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 遂生爱悦而不可得,回家之后卧病不起。其母询知因由,即至华山 访得少女,述说此事。少女感其痴情,便解下护膝,嘱其母回家暗 置于士子床席之下,病即可愈。母如其言,而士子病愈后发现席下 护膝,竟如鬼使神差一般,将护膝吞咽下肚,顷刻间便奄奄待毙。 临终前,他要求其母在送葬时定从华山经过。母从其意。送葬的牛 车经过华山那位少女门前,牛任凭怎么鞭打也不肯前行。少女见此, 说道:“请等我片刻。” 进屋沐浴梳妆,出来便唱了这首《华山畿》 歌。此时,奇迹发生:棺材竟应声而开,待少女涌身而入,又复紧 紧关闭。最后,家人只得让二人合棺而葬。时人称之为“神女冢”。
题解
诗意与艺术欣赏
《西洲曲》 诗意与艺术欣赏
闺人相思,托物寄意。通篇不见“情”字,而处处写 情,天真稚气,悱恻缠绵。
韵律优美,声情摇曳。接字钩句,韵随意转,声逐情 移,似断还续,浑然一体。
长篇乐府抒情诗的滥觞之作,影响深远。
“《西洲曲》摇曳轻飏,六朝乐府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
言古诗皆从此出,言情之绝唱也。夫艳,非词华之谓,声情惋转,语
《西曲歌·作蚕丝》
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垂条付绿叶, 委体看女手。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 缠绵自有时。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 贵得共成匹。
素丝非常质,屈折成绮罗。敢辞机杼劳, 但恐花色多。
题解
《西曲歌·作蚕丝》题解
《作蚕丝》,乐府《清商曲辞·西曲 歌》名。
《乐府诗集》所引《古今乐录》云: “《作蚕丝》,倚歌也。”倚歌无舞, 是一种在乐器伴奏方面“悉用铃鼓,无 弦有吹”的歌曲。
其文亦善。《芜城赋》是继曹植《洛阳赋》 之后,又一篇抒发乱世之恨、兴亡之感的杰作。 骈体文《登大雷岸与妹书》,用瑰丽奇崛的笔调 摹写了九江、庐山一带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景 色,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千古传诵。
明 张瑞图 《鲍照陆机诗长卷》 草书
鲍照读书台(位于今湖北尖山)
鲍照诗歌选读之一
拟行路难 其四
此诗抒写一个女子对外出情 人的相思,系南朝乐府歌辞中篇 幅最长、艺术最为精美的作品, 与北歌中的《木兰辞》堪称双璧。
《敕勒歌》 诗意与艺术欣赏
壮美的山川,辽阔的草原;
成群的牛羊,欢乐的歌唱;
宽广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质朴的语言,奇妙的想像。
《敕勒歌》题解
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 又称高车。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不 过,北朝时期敕勒族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 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北史·高车传》说, 魏太武帝征服高车后,“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 乘高车,逐水草,蓄积蕃息,数年之后,岁致献 贡。”
感情直率,语言质朴,风格 刚健豪放,与南方的艳丽柔 弱大异其趣;
除五言四句形式外,还有一 些七言四句,对七绝的产生 有促进作用。
南朝乐府民歌选读之二
华山畿
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 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 棺木为侬开!
题解 诗意与艺术欣赏
南朝乐府民歌选读之三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华山畿》内容和艺术欣赏
“男女大防”的礼法禁锢,假以神怪。 强烈、挚热的殉情之曲,震撼人心。 真率激切的抒情手法,别具一格。
北朝乐府民歌选读之一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题解
内容和艺术欣赏
穹庐
草原上牧民住宿的圆形毡房, 中间隆起,四面下垂,今人 俗称“蒙古包”。
本篇属《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北齐人 斛律金所唱的敕勒人牧歌。《乐府广题》说它 “本鲜卑语,易为齐言”,诗的句式长短不齐, 很可能是南朝诗人翻译成汉语时,保存了原来的 面貌。
蒙古大草原
2004年初夏 摄于内蒙古木兰围场
2004年仲夏 摄于张北坝上草原
《华山畿》题解
诗意与艺术欣赏
《拟行路难》其六 诗意与艺术欣赏
悲愤填膺,不得不发。发唱惊庭,操调险急。
反问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度。
官场之痛苦,还家之温馨,爱憎分明,反差强烈。
句式长短有致,节奏高下抗坠,奇思焕发,笔力健劲。
“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
(敖陶孙《诗评》)
“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世人之 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 轻貂,雕弓短剑,驰骋平冈,可想此君意气所在。”
诗共四首,以春蚕为喻,借蚕丝的 生成、制作为象喻,表明自己不惜为爱 情舍弃性命,是一组热烈缠绵的情歌。
北朝乐府民歌
大多是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 以后,黄河及其以北地区少 数民族和汉族的歌谣,主要 是“鼓角横吹曲”,即军乐;
其内容比较广泛丰富:有的 表现北方景色和风俗,有的 反映战争和流亡,还有一些 大胆泼辣的情歌;
《吴声歌曲·子夜歌》
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 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题解
子夜四时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盛暑非游节,百虑相缠绵。 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
南朝乐府歌辞
南朝乐府歌辞多被宋人郭茂倩辑入《乐府诗 集·清商曲辞》,还有一部分在《杂曲歌辞》和《杂 歌谣辞》中。主要是晋宋时期长江流域汉族人民的民 间歌谣,现存约500首,以“吴歌”、“西曲”为主。 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大部分是商 业发达的城市里的产物,主要反映了城市中下层居民 的生活和感情,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及一般市 民之口 。
断。”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起手无端而下,如黄 河落天走东海也。若移在中间,犹是恒调。”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鲍照诗歌选读之二
拟行路难 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 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 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 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 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鲜卑
中国古代少数 民族,游牧部落东 胡族的一支。魏晋 南北朝时,以慕容、 拓跋二部势力最为 强大。公元396年, 拓跋氏建国号魏, 史称北魏。后分裂 成东魏和西魏,又 演变为北齐、北周。 内迁的鲜卑人因逐 渐从事农业生产, 隋唐后渐被汉族同 化。
《地驱歌乐辞》 题解和艺术分析
这两首诗均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 曲》。 均写老女不嫁的悲哀。反映了当时北朝 战争频仍,丁壮大多临阵,甚或战死疆 场,劳动力缺乏,“老女不嫁只生口(奴 隶)”(《捉搦歌》)的社会问题。 表白直露,感情愤激。
秋夜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吴声歌曲·子夜歌》题解
《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 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 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 也。”
语动人,若赵女目挑心招,定非珠珰翠翘,使人动心引魂也。寻其命
意之由,盖缘情溢于中,不能自已,随目所接,随境所遇,无地无物,
非其感伤之怀。故语语相承,段段相绾,应心而出,触绪而歌,并极
缠绵,俱成哀怨。”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西洲曲》题解
这首歌辞属《乐府诗集·杂 曲歌辞》,题为“古辞”,作者、 时代不明。《玉台新咏》卷五题 为江淹作,《古诗源》题作“梁 武帝”,然均无文献可证。学界 一般都认为是南朝乐府歌辞,从 全诗的精致程度推断,应该经过 文人的加工修饰,写定的时代当 不晚于梁初。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题材、体式、内容、风 格均不一致,非一时一地之作。本诗系第四首,作者 直抒胸臆,主要表现了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 不平。
《拟行路难》其四 诗意与艺术欣赏
兴发天外,不平之鸣。
悲愤难奈,诗思跌宕。
长短参差,声情并茂。
“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经生与此,
不知费几转折也!大纲言愁,不及所事,正自古今悽
“子夜歌群中的特殊作风,乃是建筑在一个声义双关的基石上。他 们如果要表现一种意思,常常喜欢找些事物或事象,在声义双关的条 件下,融合起来,达成一片,作为比喻。这样,便觉得极有意义,耐 人寻味。……这种写法,首先要想到一个可以巧相关合的事物或事象 作材料。这种材料必须能够包括‘因声见义’和‘因事见义’两个条 件,即务必能使声义双关。他越浑成越好,越切合越好,越通俗越好, 越是眼前面的东西越好。譬如‘匹’之为‘配’,丝之为‘思’, ‘梧’之为‘晤’,‘藕’之为‘偶’,‘簾薄’的‘薄’谐为‘厚 薄’的‘薄’,大概都是当时本有此等俗语,故被作者采用了。后来 八十九首的《读曲歌》竟有半数以上是这样写的。花样翻新,无奇不 有,更是洋洋大观。(《游国恩学术论文集·再论吴声歌曲中的子夜 歌辞》)
北朝乐府民歌选读之二
地驱歌乐辞
折杨柳枝歌
驱羊入谷, 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 蹋地唤天。
门前一株枣, 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
题解和艺术欣赏
《企喻歌》、《琅琊王歌》 题解和艺术欣赏
这两首诗均属《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 曲》,是“燕魏之际的鲜卑歌”,表现了鲜卑族人刚 武豪雄的民族性格; 《企喻歌》,表现健儿英姿,英雄孤胆,风格矫健, 语言质朴。前二句直抒胸臆,真率逼人;后二句辅以 比喻,形象生动。 《琅琊王歌》,反映了鲜卑族男子“爱佳人更爱宝刀” 的尚武风气,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联想奇特,比喻新 颖。王士祯《香祖楼笔记》谓此诗:“是快语,语有 令人骨腾肉飞者,此类是也。”即指这种刚毅豪猛的 北方民歌本色。
鼓角横吹曲
胡角横吹图
北朝乐府民歌选读之三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 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 群雀两向波。
琅琊王歌
新买五尺刀, 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娑, 剧于十五女。
题解和艺术欣赏
鲍照及其拟乐府
鲍照(?—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 涟水)人。出身寒微,才高气盛。他曾经慨叹: “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楬 文》 》)他一生备受压抑,只做过参军、县令一类 小官。世称“鲍参军”。后人又将他与谢灵运、 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题 解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意与艺术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 题解
“拟行路难”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后 者本属汉代民歌,久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载,其 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东晋袁山 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作亦已亡 佚。故鲍照此诗虽系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 最早作品,发抒的也是诗人胸中块磊,并不同于一般 的拟乐府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