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国际班语文教学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国际班语文教学的策略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脚步日趋紧促,教育国际化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孩子
选择了出国留学的学习方式。
没有语文学科考试的压力,在国际高中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代
表母语文化的语文课的处境便略显尴尬。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全身心投入成为了最令教师
担忧的问题。
同样,设置更丰富、更有吸引力的课程,采用更新颖、更具引导性的教学方法
也成为任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国际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研究和尝
试的有效策略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国际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高中国际班语文课的现状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基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感知、文化修养
及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
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的工
具性和基础性决定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
在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外语类课程是重头戏。
学生们为了顺利拿到国外大学的offer(录
取通知书),每天都在为SAT(美国高考)、TOEFL、IELTS(英语水平考试)而奋战。
学生们带着明
确的目的选择此类课程,每天同英文摸爬滚打。
问起他们对语文课的态度,多数学生的态度
是没兴趣,要以考试重点为学习重心。
还有一些同学心向往之但实在没有多余的课外时间学
习语文。
所以究其根本,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缺失,不是由于语文本身的魅力缺失,而是
短期的现实目标局限了他们对母语的渴望。
但由于短期的得益就放弃语文学习实属得不偿失,所以既然这样,不如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思考教学方式并有的放矢。
对于语文的学习,脱开考
试的第一要义,真正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意义,体悟语文的魅力,为今后整个人生的语文学习
打好基础,这个探索也许对有着留学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并
非一蹴而就,而需循序渐进。
二、高中国际班语文教学的策略
针对高中国际班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本人不断联系实际潜心研究并尝试,将一些初见
成效的教学策略在这里略作阐释。
1、教师把真情献给学生和课堂,让语文课没有角色之分。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教材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花费的精力比较多,能非常透彻地分析课文,展现给学生重点突出的讲解内容,这当然是语文课最重要的部分。
但在
国际班,在这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地了解课堂的主体,对于刚刚初中毕业
走进国际班的学生们,要让他们体会到高中的语文课堂不需要拘束、发表态度无所谓对错、
阅读的文本无所谓课内课外,只要是知识的空白,只要是欠缺的需要,都是学习的内容。
教
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把最诚挚的关爱和最温暖的关怀无私地奉献给同学们,让他们走进
语文课堂没负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在这里能体会到一种情感的
归属,愿意在课堂上调动思维,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师生之间
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成交流探讨的平等关系。
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局限于课本中的
重点,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基础上,准备更多方面的背景材料和相关信息,扩充学生的
知识面。
比如讲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要把文本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典型的上海语言、作者的身份和创作意图作为知识扩展向学生介绍清楚,而不仅仅讲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和
文章的表现手法。
2、佳作研读,让语文课体现文学作品的情怀
语文课程设置以课本与名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使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适当
删减篇目,降低难度,加入课外文章。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体现不同社会背景和人文风貌和
课文都会详细讲解,新闻类、抒情美文类、说明文类一般不多加欣赏。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
都以接受的方式去学习语文课文,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辨析,这需要教师设置核心问题加
以引导。
比如讲到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这是一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巴黎为背景的
小说。
这个时代正是一战后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型的时代,美国迅速崛起为头号资本主
义强国,同时也产生了文化的转型,使一些人产生价值观上的困境,传统的文化积淀和崇尚
享乐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一种矛盾。
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作品所处什么什么时代,
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特点,同时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什么,中国是否也存在价值观上的矛盾。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思考,课上师生共同讨论,并联系实际,这种矛盾是否存在现实意义。
学生们脑洞大开,各抒己见,也对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必然产生的文化显现有所理解。
另外,还选取了电影《The great gatsby》(伟大的盖茨比)进行课上赏析,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二十
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
3、品味经典,让语文课彰显传统文化的内涵
国际班的学生更需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学习,加强爱国情怀,了解中国古典,具有一定
的国际视野。
在经典作品阅读中,选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如孟子的说理文、纪传体《史记》、各时代诗歌代表、宋词、戏剧类《窦娥冤》、乡土小说《边城》等。
使学生一方面从文学角度了解不同的中国经典著作,丰富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另一方面,
对我国的时代特征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这对在接受西方思维模式的学生来讲,不仅产生文化
上的碰撞,也是对其在中国传统教育上的巨大弥补。
懂得欣赏中国文学作品,尊重中国民族
精神,才是重要的价值精髓。
比如在高二上学期的presentation(期末论文陈述)上,学生针对
苏轼的作品和他一生的经历,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独特的阐述。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内心情感的波折和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被学生们领略和赞颂。
三、转逆境为动力,不断充实国际班语文课堂
虽然国际班语文课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境,但语文的魅力不可抵挡。
当然,这需要授课教师
坚持不懈地努力研究和不厌其烦的捉摸钻研。
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人文情怀、历史感悟,最终目的是养成终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不
断引导,多层次、多角度地以课文为依托展开深入挖掘。
综上所述,以灵活的、多样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注重批判思维的培养和语文活动的实践,提
高学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探究精神和国际视野,国际班语文课任重而道远。
相信这朵含
苞的花蕾终将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