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存在问题
(一)经济区域划分不科学
经济区划分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有两种基本方法:同质性和集聚性。

前者根据区划内部某—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经济区划分,主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一致性,因而在经济区内不存在也不可能建立起重要的地区间经济联系。

集聚性又叫异质性,即由若干个互补性强的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集聚区,构成要素为“有—个场所、一个核心和在它们边缘地区有明确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不难发现,这种方法着眼点是强调区域内部的增长潜能。

相比之下,同质性方法则显示出被动的、旨在从外部引入政府计划与政策的机能。

过去我国经济区划分主要采取的是同质性方法。

比如,上世纪50~60年代,曾设立的6大行政区,后又划分为七大协作区等。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梯度开发理论的引入和发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部”经济区;后来又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的一致性,发展形成了“珠三角”、
“长三角”及环渤海三大城市群。

前者为国家政策区划的一级经济区,后者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二级经济区,两者都反映了同质性区划的特点。

这种区划对实施非均衡发展和梯度推移战略、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无疑起了巨大作用,但也说明同质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具竞争性而不是互补合作性。

为什么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
起”的战略,并没有达到缩小地区差别的
政策预期?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经济区
东中西“三大部”同质划分,割断了东部
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的要素优势与中西部
地区的资源优势的联系与互利,阻碍了
内生合作机制的形成。

同样,三大城市群
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恶性竞争越演越
烈,也是由于同质地区资源相近,区位环
境相当,产业布局同构,极易造成无序竞
争。

(二)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均衡
与非均衡发展战略。

现在又面临在新形
势下如何解决日益加大的地区差距问题
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此,理论界大多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
行分析,期望通过经济的均衡发展以缩
小地区差距。

从我国20世纪50年代实
施的国土资源规划、20世纪60~70年代
的三线建设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区
域规划,都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政府鼓
励支持的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
支援收效甚微的实践证明,过去我们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盲目将许多重大
综合项目部署在内地,而且多数项目都
是资本密集型,缺少劳动密集型项目,尤
其缺乏能够直接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特
别是能够使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社会弱
势人群普遍受益的建设项目。

这种只注
重对内地“硬件投资”、忽视“软件投
资”,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以
“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虽然使内地经
济得到了较快增长,但是内地人口贫困
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变。

(三)高新区的发展不理想
自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
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我国第一个高新
区——
—深圳科技工业园,拉开了中国创
办高新区的序幕。

创办高新区的目的就
是要将高新区周围有限的智力、财力和
物力资源等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带动区
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以带动区域经
济发展。

而实际在发展高新区的过程中,
各级政府为了创形象和要政绩纷纷上
马,不顾当地的资源条件,并只注重资金
和项目的投入,吸引大量企业到区内落
户,通过收取土地批租费用和企业税收
来增加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来带动当
地经济发展,忽视了高新区的创新网络
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新
区遍地开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不到位
目前,我国共依托104所高等学校
创办了44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一批
省级大学科技园。

可以说,大学科技园已
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但站在
宏观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
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大学科技
园规划面积普遍较大,需要的建设资金
多,许多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人员主要精
力只能用在园区开发建设上,忽视了大
学与高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学科
技园与高新区相互争市场、争资金的现
象时有发生。

据统计,44个国家大学科技
园规划占地总面积多达5.8万亩,平均每
个大学科技园占地面积1300亩。

其中,
武汉东湖大学科技园规划占地面积最
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刘本盛
市场经纬・MARKET
22经济论坛2006・6
多,约8000余亩,计划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在4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达227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大学科技园达5万平方米。

而这一数字仅是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面积的10%。

据了解,国外孵化器的建筑面积一般都在3000平方米左右,美国也不超过5000平方米,我国大学科技园的规划与建筑面积远远超出了孵化器建设的范畴。

二、建议对策
(一)科学划分我国的经济区域
过去,我们习惯以东部、中部和西部来进行区域划分,它是人为将各因素同质性归类,而未采用科学方法聚类。

如果就单个省、市分别进行研究,那么其结果只能反映单个省、市的特征,而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区域之间技术创新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同时也忽略了相关省市之间技术创新能力的联系,较早意识到同质性区域缺陷的是珠三角地区。

广东省基于解决珠三角经济腹地狭小和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率先提出了构建“泛珠三角‘9+2’”经济区域的战略构想。

受此启发,湖南商学院孙红玲教授提出:按照集聚性经济区应具备经济中心、经济网络和经济腹地等要素的特点和要求,在现有东中西“三大部”经济区的基础上,合纵连横,变经济区纵向同质分割为横向集聚划分,分别以“珠三角”、
“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为经济中心,以广大中西部地区为经济腹地,构建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块”新的区域经济体系,形成“龙头带动、产业协同、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地域分工和协作更加紧密的经济新区。

“三大块”经济区的基本构架是:①泛珠三角经济区板块:以珠江、闽江沿海经济区横向连接长江中上游腹地经济带,即在目前提出的“泛珠三角‘9+2’”框架的基础上,增加湖北、重庆和西藏三省市区,形成以
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等14座城市为
经济中心,以厦、漳、泉等福建沿海岸城
市为副中心,辐射带动粤、闽、琼、桂、湘、
鄂、赣、渝、贵、滇、川、藏等省(市、区)众多
城市和广大腹地的经济区。

②泛长三角
经济区板块:以长江下游经济中心地区
上海等15座城市为经济中心,横接黄淮
平原及黄河中上游地区,形成东联沿海、
西接亚欧大陆桥,辐射带动苏、浙、皖、
豫、陕、甘、宁、青、新等省(市、区)众多城
市和广大内陆腹地。

③环渤海经济区板
块:即以渤海湾京、津、青岛、大连等中心
城市为发展极,以黄河下游地区和华北、
东北平原诸省会城市,包括济南、石家
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
等为经济中心,形成沿海、沿路多条轴线
“扇形”产业布局的经济网络,辐射带动
辽、鲁、冀、晋、吉、黑、内蒙等省(市、区)广
大内陆腹地的经济区。

(二)科学划分我国的行政区域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不同级别、不同
类别的行政建制享有不同的管理职权,
有的问题只能通过行政手段解决,有的
问题则是通过行政手段解决比通过经济
手段来解决更容易、更有效益、也更有利
于区域统筹发展。

况且目前我国市场经
济体制还不完善,通过协商机制解决矛
盾的难度更大,因此通过调整行政区划
来解决矛盾,既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
办法,也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

因此,
在对经济区域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
上,笔者认为:首先,根据泛珠三角、泛长
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块”新的区域
经济新体系,组建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协
调机构。

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分别成
立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
济协调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分别由国务
院领导担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分别由
各经济区域的省、市(直辖市)主要领导
以及国务院相关部委的领导组成。

担负
起对本区域的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协调
利益等主要职能,分别负责协调解决本
区域内基本设施建没、经济发展布局、城
市规划、环境治理、产业整合、利益调整
等重大问题。

其次,根据我国的经济区域
由东、中、西“三大部”调整到南、中、北
“三大块”的新特点,重新规划我国的
省、市(直辖市)区域。

国家行政学院教
授薄贵利认为,中国二十多年的体制改
革,就是改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建立
合理分权体制。

现在不同省份之间的经
济建设协调很困难,例如要发展厦门经
济,要和南边的汕头协调,但两地隶属不
同省份,隔省如隔洋,闽西南经济合作区
谈了多年,但成效不显著。

类似情况非常
普遍,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环渤海经济圈,问题尤为明显。

所以
说,要培育增长极,行政区划一定要符合
经济区域的特点,不管将来设立多少个
省,还是推行“省管县”的扁平化也好,
未来的行政区划改革必须以泛珠三角、
泛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块”新的
区域经济新体系为着眼点,科学划分我
国新的省、市(直辖市)行政区域。

再次,
科学划分城区界限。

由于历史原因有些
城市市辖区的划分不很合理,有的区面
积过大,有的区面积过小,而且布局犬牙
交错,不利于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城
市管理,随着新的经济区域新体系的划
分和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任务的进一步加
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得不对原
有行政区划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撤并规
模过小的市辖区,或重新合理划分各市
辖区地域面积。

最后,科学划分县、市(县
级市)及县级以下区域的划分。

改革开放
以后,所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建制调整
变更的审批权收归国务院,县级以下的
则由省级行政部门审批,所以这一层面
的区域重划必须在省、市两级区域重划
后,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有步骤、有
秩序地进行。

(三)科学布局我国的创新网络
MARKET・市场经纬
2006・6经济论坛23
1.科学布局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①国家重点建设七大增长极。

笔者认为,今后国家应以北京、上海、深穗的高新区为重点扶持、重点开发,推动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带动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块”新的区域经济发展。

武汉、西安、成都这三个高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哈尔滨高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一般,但它地处环渤海经济区板块的东北地区中心位置,与北京高新区相对应形成了主次极关系,带动环渤海经济区板块发展;西安地处中国西部,对西部的发展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上海高新区相对应形成主次极关系,带动泛长三角经济区板块发展。

成都高新区地处在我国的西南部,是泛珠三角经济区板块腹地中心位置,与深穗的高新区相对应也可以形成主次极关系,带动泛珠三角经济区板块的发展。

武汉地处华中地区经济中心交通便利,具备良好的智力条件和较强的经济实力。

所有这些决定了武汉可以作为“三大经济板块”的中心极,因为它既可以成为北京、上海、深穗的高新区的次极,又可以成为西安、成都两大高新区的次主极。

即在全国只建立这七大国家级高新区,以它们为重点,带动其他省级高新区的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七个地区分别位于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如果将这三个主极、三个次极和一个中心极相互连接,就呈现出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这种纵横交错的网状发展布局打破了过去按地理要素划分经济发展区和经济技术梯度的模式,突出了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为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奠定了基础。

它可减少生产要素空间转移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从而有利于建立地区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发挥高新技术增长极的聚集和扩散作用。

②建设省级高新区,促进省级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

把除北京、上
海、深圳、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哈尔
滨以外的原45个国家级高新区演变为
具有省区意义的高新区,依靠各省、市、
区政府和经济集团的实力进行重点扶持
和开发。

对原有省级及省级以下的高新
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各省、市根据本地
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原则标准,围
绕国家级高新区网状布局对原有省级及
省级以下的高新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原则上每个省(市)只保留省级高新区
2~3个,对于部分经济大省(市)可以保
留3~4个。

这样有利于区域资源进一步
集中,促进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对
不能达到省级高新区要求的一律取消资
格,不再享受国家对高新区的各种优惠
政策。

2.加强高新区间的交通网络体系建
设。

国家重点扶持七大增长极的网状布
局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应以交通运输畅
通为基本条件。

交通作为连接经济区内
各经济中心、经济网络和经济腹地的重
要依托和载体,在构建“三大块”经济区
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具有至关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

需从全国整体布局和“三
大块”经济区的实际需要,综合空运、陆
路和水运立体交通考虑,科学合理布局
机场港口、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把
交通枢纽、交通轴线、交通网络建设,同
城市发展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
成高效便利的现代大城市群、城市带和
城镇网络,形成点轴面结合、多层次、网
络型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目前,贯
穿中国南北的有京广、京九铁路两条大
动脉,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南—昆铁路
及成—昆电气化改造等一批重点铁路建
设工程已经完工。

这些交通大通道为国
家级高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经济技术联
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高速公路因其速度
快、运载量灵活,路面两侧易于拓展,且
都是连接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在其
两侧兴建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繁荣经济的有效途径。

所以,今
后除进一步加强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铁路
网建设外,还应特别重视七大增长极布
局网络间的高速或高等级公路网的建
设。

(四)科学打造科技与经济对接的
平台
1.加强高校与企业全面合作。

高校与
地方共同成立产学研管理委员会。

组建
一个由政府、高校和社会企业等共同组
成的产学研管理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
是研究解决校企合作中的一些重大问
题,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高校高新技术产
业化。

委员会下设产学研管理办公室,具
体负责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日常工作。

2.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功能建
设。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很重视大学科技
园的建设,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大学科技
园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
术创新资源,通过大学科技园把高校的
技术、人才等向社会企业扩散,带动地方
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从而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必须进
一步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功能建
设,把剩余的土地移交给地方或者划归
大学统一规划使用,不再搞重复建设。

3.深入探索新时期校企合作的新途
径。

我国高等学校数量多、学科门类齐
全、人才荟萃、成果累累,仅仅依靠创办
大学科技园这一种模式远远不够,可根
据各类高校的实际进行引导,鼓励并支
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0所研究型大
学和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90所研
究教学型大学,以不同的形式与社会企
业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和
学生实习基地;鼓励、引导教学研究型以
及教学型院校,把校企合作的重点放在
加强咨询服务和为企业培养、培训技能
型人才上。

总之,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特
点,加强与地方的全面合作,从而为我国
经济建设多做贡献。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市场经纬・MARKET24经济论坛20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