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江西省鹰潭市高高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 届江西省鹰潭市高高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国 1960-2020 年总人口变化统计。

2020 年,该国人口密度约为8.5 人/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 年以来,该国人口增长呈现出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
2.据材料判断,该国属于()
A.亚洲国家
C. 非洲国家
〖答案〗1. D 2. B
〖解析〗
〖1 题详析〗B. 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D. 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欧洲国家
D. 北美洲国家
读图可知,2000 年以前,该国人口总数持续上升,且速度较快,2000-2010 年,该国人口总数有所下降,2010-2020 年,人口总数有所上升,但速度都较慢。

结合图中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密度,国土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可以计算出该国面积约为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故该国应该是俄罗斯,所以该国人口出生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低,死亡率也较低,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D。

〖2 题详析〗
结合图中信息,该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再结合上题,通过该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可以计算出该国国土面积,应该是俄罗斯,属干欧洲国家,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B。

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流域民族聚落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影响该流域民族聚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C. 河流
4.藏族聚落分布区高ft草甸面积广,其聚落
A.数量少、规模小,分布集中
C. 数量少、规模大,分布集中B. 地形
D. 土壤
B. 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分散D. 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
5.羌族在该区域居住历史悠久,与汉族聚落分布区相比,其居住区的优势条件是
A.地质灾害少发
C. 防卫环境安全
〖答案〗3. B 4. D 5. C 〖解析〗
〖3 题详析〗B. 水热条件优越D. 交通运输便利
读图可知,藏族聚落分布区主要位于岷江支流的上游,海拔高,以ft地为主;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海拔较高;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是汉族,主要从事种植业。

故 B 正确。

〖4 题详析〗
高ft草甸分布区海拔高,坡度陡,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因此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

故D 正确。

〖5 题详析〗
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以水为屏障,利于防卫。

故C 正确。

河流交汇点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水热条件是否优越关系不大。

故B、C 错误。

汉族居住区位于下游河段,地形相对平坦,交通运输更便利。

故D 错误。

尾闾河道是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

如图示意2001~2017 年黄河尾闾河道年冲淤量及累积冲淤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黄河尾闾河道河床下降最明显的时段是()
A. 2001~2003 年C. 2009~2011 年
B. 2005~2007 年D. 2014~2016 年
7.推测 2002 年黄河冲淤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植树造林
C. 降水减少
〖答案〗6. A 7. B 〖解析〗
〖6 题详析〗B. 调水冲沙D. 用水增加
根据所学可知,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故冲淤量为正,以淤积为主;反之,冲淤量为负,以冲刷为主。

读图可知,2001~2003 年年冲淤量为负值最大,说明此时冲刷最严重,河床下降最明显,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7 题详析〗
由图可知,2002 年黄河冲淤量突然减少很大,表明冲刷很严重,植树造林有可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少,由淤积转为冲刷,但树木生长周期较长,不可能一年中就发挥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成效,A 错误;调水冲沙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B 正确;降水减少,可以使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淤积量减少,但同时河流水量减少,冲刷能力也会减少,因此冲淤量不会有大的变化,C 错误;同理,用水增加使河流水量减少,冲刷能力减少,也不会使河流的冲淤量减
小,D 错误。

故选B。

海风锋是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的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

辐合线是指线状延伸的气流汇合地带,地面辐合线上气流常汇合上升。

下图示意某年 7 月 14 日 14:00 ft 东半岛地面风场实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时,栖霞北部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A.雷暴天气C. 干燥炎热
B. 晴转多云D. 阴雨绵绵
9.ft东半岛地形对地面辐合线和海风锋汇合产生的影响是()
A. 减弱海风锋势力C. 扩大天气影响范围
B. 加剧气流汇合、抬升D. 减弱地面辐合线势力
〖答案〗8. A 9. B
〖解析〗
〖8 题详析〗
海风锋与地面辐合线在栖霞北部汇合,使两股气流汇合急剧上升,海风锋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在气流上升过程中会产生强降水,可能产生雷暴天气,A 正确;不会出现晴转多云、干燥炎热、阴雨绵绵的天气,BCD 错误。

所以选A。

〖9 题详析〗
ft东半岛中部为ft地丘陵,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两股气流受地形的抬升,势力增强,加剧了两股气流的汇合,B 正确;不会减弱减弱海风锋势力,A 错误;不会扩大天气影响范围,C 错误;加剧抬升作用增强地面辐合线势力,D 错误。

所以选B。

下图表示我国甲、乙两城春分日(图中a 点)到夏至日(图中e 点)正午太阳高度之差ΔH
(ΔH=H 甲-H 乙)的时间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题意,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甲城纬度高于乙城
C. b 到d 期间两地昼长同时增大
11.甲城最可能是()
A.北京(40°N)
C. 三沙(16°50′N)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 题详析〗B. a 到b 期间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同步变小D. c 点时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都相等
B. 杭州(30°16′N)
D. 海口(20°N)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两地纬线正中间的纬线时△H 为0°,当太
阳直射点在两地纬线之间移动离其中一点的纬度最近时,△H 绝对值最大,当太阳直射点在
两地纬线之外移动时△H 不变,读图可知,a 到 b 期间△H 为3°10′,d 到 e 期间△H 为
-3°10′,说明太阳直射点有同时在两地以南的时候,也有同时在两地以北的时候,由此可以
判断,甲、乙两城均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

根据图中△H 的变化,△H 为0°时,说明太
阳直射点位于两地正中间,一年内甲乙两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大多数时间为正值,
说明甲地纬度更低,A 错误。

由材料可知,a 到 b 期间是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的前半段时间,由图中信息可知,a 到 b 期间△H 不变,说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在甲、乙两城所在纬线以南,且向两城所在纬线逐渐靠近,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同步变大,B错误。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
移动,哪个半球的白昼就在变长。

b 到 d 期间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故甲、乙两城昼长同
时增大,C 正确。

c 点时△H 为0°,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两地纬线正中间的纬线,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但纬度更低的甲城要比纬度更高的乙城昼长要短,D错误。

故选 C。

〖11 题详析〗
根据上题分析,甲城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A、B 错误。

读图可知,△H 为0°时,大约
位于春分日到夏至日中间偏向夏至的时间,且△H 为正值的时间长于为负值的时间,不可能
是海口,D 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京杭河(大运河)历史上曾是我国南北方的交通运输要道,公元1289 年,运河改道
途经ft东省济宁市南旺镇。

南旺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被称为运河“脊梁”,这里过去时
常断航,严重制约了南北方物资运输。

公元 1411 年,明成祖朱棣令宋礼等人疏浚运河,破
解运河南旺段运输难题。

材料二宋礼采纳了运河民夫白英的治水建议,先在大汶河上修建数村坝,后在戴村坝与南旺制高点之间开挖小汶河,两地直线距离仅 30 余千米,落差却达近 14 米。

后又依据地势修建了马
踏湖、蜀ft湖、南旺湖等“水柜”,“水柜”与大运河、小汶河间均有水渠连通,水渠上设有水闸,此外还在大运河上建设了众多水闸。

南旺分水枢纽以建坝、引汶、立柜、置闸等措施动态联动,使大运河航运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极大地促进了南北贸易往来,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材料三南旺分水枢纽示意图(图1)和大运河AB沿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图2)。

(1)分析南旺段大运河历史上经常断航的自然原因.
(2)推测小汶河开挖时将河道设置成多个S 形弯曲的原因。

(3)指出开挖小汶河后给沿线地区带来的主要不利影响,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地势较高,处于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河床海拔高、水深较浅;当遇到少雨的季节或年份时,此段运河水位退得早、降得快,甚至断流,从而使航运中断。

(2)两地直线距离短,落差较大,多个S 形弯曲可减小河流比降,使流速降低,从而减轻
小汶河水流对运河河堤的冲击,保护运河河堤;降低流速后,泥沙多在小汶河沉积,减轻运河
河道淤积,保障运河航道通畅。

(3)主要不利影响:洪水(涝)。

形成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当降水异常增多时,戴村坝阻遏大汶河上游河水下泄,大量河水涌入小汶河;因小汶河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致使来水排泄不畅,又因河道内泥沙长期淤积抬高河床,最终河水溢出两岸堤坝引发洪水。

〖解析〗
〖小问 1 详析〗
ft东省济宁市南旺镇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的进退及强弱变化均十分
显著,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年际变化大,据材料可知,南旺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被称为运河“脊梁”,说明地势较高,河床海拔高、河水较浅,在枯水期及降水较少的年份,水退得早、降得快,导致河流及地下水难以补给运河,造成该段运河水少且浅,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导致断航,此外冬季结冰也会导致该段运河失去通航能力。

〖小问 2 详析〗
在戴家坝与南旺制高点之间开挖的小汶河,直线距离只有 38km,距离短,但落差较大,修
建成多个S 形曲流,通过延长河长可降低河床坡度,减小水流速度,减轻小汶河水流对运河
河堤的冲击力度,此外 S 形曲流可通过减小流速,促进河中泥沙沉积,可减轻南旺段运河河
道的泥沙淤积,保障运河的通航能力。

〖小问 3 详析〗
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当降水异常增多时,戴村坝的修建不利于大汶河上游河水下泄,大量河水就会流进小汶河中,小汶河开挖时将河道设置成多个S 形弯曲,使水流速度减慢,上游的来水排泄不畅,泥沙淤积
使河床抬高,河水溢出堤坝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ft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
不同的特点。

长白ft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 之间,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

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下图
示意长白ft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 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1)据图说出长白ft西坡苔原带10 月~次年 4 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简述长白ft西坡苔原带 6 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3)分析长白ft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答案〗(1)此时段,垂直变化率为负,即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1 月达到土壤温
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在 4 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

(2)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
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
分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解析〗
〖小问 1 详析〗
由材料可知,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是指海拔每升高100m 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读图可知,长白ft西坡苔原带 10 月~次年 4 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负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出现在 1 月份,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出现在 4 月份。

〖小问 2 详析〗
读图可知,6 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正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在苔原带,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热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小问 3 详析〗
植被与土壤间的联系密切,土壤性质会因植被类别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

与灌木相比,因为自身耗水量的关系,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耗水量少,因而土壤水分含量增加。

但随着灌木的减少,枯枝落叶减少,草本植物提供不了足够多的腐殖质,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自然减少。

14.〖地理——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传统村镇发展旅游业,振兴乡村经济,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热点。

近年来,全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项目在陕州地坑院景区正式上线。

该项目包括景区 WiFi 系统、景区视频监控系统以及配套的基础网络建设。

陕州地坑院通过打造智慧景区,使原本渐渐破败的院落重新感受时代脉搏,跃出“地平线”。

分析陕州地坑院打造智慧景区对景区发展的意义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答案〗意义:利于改变旅游营销方式,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利于实
现旅游科学化管理;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多方位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宣传力度,不断创新,延伸乡村游产业链,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挑战:当前地坑院原住居民的安置问题;当地的互联网意识不强;缺乏后续资金和相关技术人才。

〖解析〗打造智慧景区有利于拓宽营销途径,改变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提高受众群体数量;打造智慧景区,可以记住指挥平台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进而增强旅游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利于利用智慧平台对旅游资源实现科学化管理;打造智慧平台可以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多方位的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指挥平台可以积极推动互联网宣传力度,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促
使当地旅游从业者以及旅游相关产业不断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延伸乡村游产业链,深度开
发旅游产品,提高经济收益。

挑战:当地的建筑被开发为旅游资源,原住居民的安置是一个问题;并且村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对互联网的意识不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后续资金和相
关技术人才等。

15.我国部分水果产区的果农为了使果实着色均匀,会在果树下铺设反光膜。

每年果实采摘后,都会有许多反光膜被随意遗弃在田间地头。

反光膜是一种一次性的铝塑合成产品,主要成分是
塑料,表面镀了一层铝,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说明废弃反光膜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废弃反光膜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反光膜的主要成分塑料很难自然降解会破坏土
壤肥力;镀铝层经高温、雨水冲刷融入地下水,污染水源。

解决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果
农对自家废弃反光膜进行收集;设立农村反光膜回收点,做好有偿回收服务工作;积极研发污
染小、危害轻的反光膜替代产品;研究废弃反光膜的回收再利用技术。

〖解析〗结合材料反光膜“主要成分是塑料,表面镀了一层铝”,可知废弃反光膜可能带来
的主要环境问题:塑料在土中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土壤结构,引起污染;镀铝层经高温、
雨水冲刷,经地表径流及下渗融入地下水,污染水体,污染土壤。

根据反光膜材料的特性,为
了保护环境,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果农对自家废弃反光膜进行收集,提高果农的环保意识;
设立农村反光膜回收点,做好有偿回收服务工作;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发对环境污染小的新的替代品;反光膜是一种一次性的铝塑合成产品,应研究废弃反光膜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提高其利用率。

2022 届江西省鹰潭市高高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
10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国 1960-2020 年总人口变化统计。

2020 年,该国人口密度约为8.5 人/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 年以来,该国人口增长呈现出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
2.据材料判断,该国属于()
A.亚洲国家
C. 非洲国家
〖答案〗1. D 2. B
〖解析〗
〖1 题详析〗B. 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D. 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欧洲国家
D. 北美洲国家
读图可知,2000 年以前,该国人口总数持续上升,且速度较快,2000-2010 年,该国人口总数有所下降,2010-2020 年,人口总数有所上升,但速度都较慢。

结合图中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密度,国土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可以计算出该国面积约为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故该国应该是俄罗斯,所以该国人口出生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低,死亡率也较低,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D。

〖2 题详析〗
结合图中信息,该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再结合上题,通过该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可以计算出该国国土面积,应该是俄罗斯,属干欧洲国家,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B。

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流域民族聚落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影响该流域民族聚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C. 河流
4.藏族聚落分布区高ft草甸面积广,其聚落
A.数量少、规模小,分布集中
C. 数量少、规模大,分布集中B. 地形
D. 土壤
B. 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分散D. 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
5.羌族在该区域居住历史悠久,与汉族聚落分布区相比,其居住区的优势条件是
A.地质灾害少发
C. 防卫环境安全
〖答案〗3. B 4. D 5. C 〖解析〗
〖3 题详析〗B. 水热条件优越D. 交通运输便利
读图可知,藏族聚落分布区主要位于岷江支流的上游,海拔高,以ft地为主;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海拔较高;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是汉族,主要从事种植业。

故 B 正确。

〖4 题详析〗
高ft草甸分布区海拔高,坡度陡,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因此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

故D 正确。

〖5 题详析〗
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以水为屏障,利于防卫。

故C 正确。

河流交汇点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水热条件是否优越关系不大。

故B、C 错误。

汉族居住区位于下游河段,地形相对平坦,交通运输更便利。

故D 错误。

尾闾河道是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

如图示意2001~2017 年黄河尾闾河道年冲淤量及累积冲淤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黄河尾闾河道河床下降最明显的时段是()
A. 2001~2003 年C. 2009~2011 年
B. 2005~2007 年D. 2014~2016 年
7.推测 2002 年黄河冲淤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植树造林
C. 降水减少
〖答案〗6. A 7. B 〖解析〗
〖6 题详析〗B. 调水冲沙D. 用水增加
根据所学可知,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故冲淤量为正,以淤积为主;反之,冲淤量为负,以冲刷为主。

读图可知,2001~2003 年年冲淤量为负值最大,说明此时冲刷最严重,河床下降最明显,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7 题详析〗
由图可知,2002 年黄河冲淤量突然减少很大,表明冲刷很严重,植树造林有可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少,由淤积转为冲刷,但树木生长周期较长,不可能一年中就发挥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成效,A 错误;调水冲沙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B 正确;降水减少,可以使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淤积量减少,但同时河流水量减少,冲刷能力也会减少,因此冲淤量不会有大的变化,C 错误;同理,用水增加使河流水量减少,冲刷能力减少,也不会使河流的冲淤量减
小,D 错误。

故选B。

海风锋是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的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

辐合线是指线状延伸的气流汇合地带,地面辐合线上气流常汇合上升。

下图示意某年 7 月 14 日 14:00 ft 东半岛地面风场实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时,栖霞北部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A.雷暴天气C. 干燥炎热
B. 晴转多云D. 阴雨绵绵
9.ft东半岛地形对地面辐合线和海风锋汇合产生的影响是()
A. 减弱海风锋势力C. 扩大天气影响范围
B. 加剧气流汇合、抬升D. 减弱地面辐合线势力
〖答案〗8. A 9. B
〖解析〗
〖8 题详析〗
海风锋与地面辐合线在栖霞北部汇合,使两股气流汇合急剧上升,海风锋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在气流上升过程中会产生强降水,可能产生雷暴天气,A 正确;不会出现晴转多云、干燥炎热、阴雨绵绵的天气,BCD 错误。

所以选A。

〖9 题详析〗
ft东半岛中部为ft地丘陵,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两股气流受地形的抬升,势力增强,加剧了两股气流的汇合,B 正确;不会减弱减弱海风锋势力,A 错误;不会扩大天气影响范围,C 错误;加剧抬升作用增强地面辐合线势力,D 错误。

所以选B。

下图表示我国甲、乙两城春分日(图中a 点)到夏至日(图中e 点)正午太阳高度之差ΔH
(ΔH=H 甲-H 乙)的时间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题意,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甲城纬度高于乙城
C. b 到d 期间两地昼长同时增大
11.甲城最可能是()
A.北京(40°N)
C. 三沙(16°50′N)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 题详析〗B. a 到b 期间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同步变小D. c 点时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都相等
B. 杭州(30°16′N)
D. 海口(20°N)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两地纬线正中间的纬线时△H 为0°,当太
阳直射点在两地纬线之间移动离其中一点的纬度最近时,△H 绝对值最大,当太阳直射点在
两地纬线之外移动时△H 不变,读图可知,a 到 b 期间△H 为3°10′,d 到 e 期间△H 为
-3°10′,说明太阳直射点有同时在两地以南的时候,也有同时在两地以北的时候,由此可以
判断,甲、乙两城均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

根据图中△H 的变化,△H 为0°时,说明太
阳直射点位于两地正中间,一年内甲乙两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大多数时间为正值,
说明甲地纬度更低,A 错误。

由材料可知,a 到 b 期间是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的前半段时间,由图中信息可知,a 到 b 期间△H 不变,说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在甲、乙两城所在纬线以南,且向两城所在纬线逐渐靠近,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同步变大,B错误。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
移动,哪个半球的白昼就在变长。

b 到 d 期间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故甲、乙两城昼长同
时增大,C 正确。

c 点时△H 为0°,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两地纬线正中间的纬线,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但纬度更低的甲城要比纬度更高的乙城昼长要短,D错误。

故选 C。

〖11 题详析〗
根据上题分析,甲城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A、B 错误。

读图可知,△H 为0°时,大约位于春分日到夏至日中间偏向夏至的时间,且△H 为正值的时间长于为负值的时间,不可能是海口,D 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京杭河(大运河)历史上曾是我国南北方的交通运输要道,公元1289 年,运河改道途经ft东省济宁市南旺镇。

南旺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被称为运河“脊梁”,这里过去时常断航,严重制约了南北方物资运输。

公元 1411 年,明成祖朱棣令宋礼等人疏浚运河,破解运河南旺段运输难题。

材料二宋礼采纳了运河民夫白英的治水建议,先在大汶河上修建数村坝,后在戴村坝与南旺制高点之间开挖小汶河,两地直线距离仅 30 余千米,落差却达近 14 米。

后又依据地势修建了马踏湖、蜀ft湖、南旺湖等“水柜”,“水柜”与大运河、小汶河间均有水渠连通,水渠上设有水闸,此外还在大运河上建设了众多水闸。

南旺分水枢纽以建坝、引汶、立柜、置闸等措施动态联动,使大运河航运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极大地促进了南北贸易往来,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材料三南旺分水枢纽示意图(图1)和大运河AB沿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